汪凌霞,羅 沙
(1.貴州省煤層氣頁巖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貴陽550008;2.貴州煤礦地質工程咨詢與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貴州貴陽550008)
盤縣地區(qū)煤巖層對比方法探討——以某井田為例
汪凌霞*1,羅沙2
(1.貴州省煤層氣頁巖氣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貴陽550008;2.貴州煤礦地質工程咨詢與地質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貴州貴陽550008)
綜合利用標志層、古生物、含煤性及煤層煤質、測井響應等煤層對比方法對盤縣某井田進行了煤層對比。結果表明,該井田煤系地層標志層不明顯,對比困難,采用“先層段對比、再煤層對比”的方法,即先利用標志層、古生物、含煤性、測井響應進行層段對比,再在相應層段中利用煤層特征、煤層間距等進行煤層對比,效果良好。
標志層;地層特征;煤巖層對比
晚二疊統(tǒng)龍?zhí)督M為盤縣地區(qū)主要含煤地層,是一套海陸交互相多旋回沉積的砂泥巖、炭質泥巖及煤層組成。龍?zhí)督M厚度較大,平均厚度237.84 m,含煤層數多,含可采煤層14~18層,斷層發(fā)育,構造復雜,且標志層不易識別。根據《貴州煤田地質》[1],盤縣地區(qū)的標志層共有13個(標1~標13),其中大部分標志層主要為粉砂質泥頁,含動物化石(標1~標9),少數為容易識別的灰?guī)r(標9~標13),但分布局限,這就給煤層對比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在構造復雜、煤層不穩(wěn)定、標志層不明顯的地區(qū)。此種情況下就需要根據井田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對比方法。本文以盤縣某井田為研究區(qū),對煤層對比的方法進行了研究。
井田龍?zhí)督M含煤23~33層,煤層總厚度22.63~40.69m,平均厚度32.76m,含煤系數為13.77%,可采煤層共11層。根據含煤性特征,將龍?zhí)督M分為下、中、上3個層段,其中下段僅含1層可采煤層:26#;中段含3層可采煤層:12#、15#、17#;上段含7層可采煤層:3#、5-1#、5-2#、5-3#、7#、9#、10#。由于該井田煤層較多、構造復雜、標志層不明顯,對比較為困難。
地層對比方法主要有標志層法、層間距法、巖層組合(巖性)法、古生物組合法、物性特征(測井曲線)及含煤性特征等[8]。
2.1標志層對比
標志層是指那些具有肉眼易于辨別的特征且穩(wěn)定而又廣泛分布的巖層。
通過對研究區(qū)的地層及鉆孔剖面進行對比分析,認為存在3個全區(qū)分布比較穩(wěn)定且特征明顯的主要標志層及3個次要標志層。
(1)主要標志層。標1:3#煤層頂板,為龍?zhí)督M與上覆地層飛仙關組的為灰色、深灰色泥質粉砂巖、粉砂巖及粉砂質泥巖,厚0.61~14.99m,平均8.05,產植物碎屑化石,與飛仙關組下段綠色、淺綠色泥質粉砂巖或粉砂質泥巖呈現出明顯的分界,標志明顯。
標2:17#煤層及底板,該煤層為全區(qū)最厚煤層,厚—平均。頂板及底板均以粉砂巖及細砂巖為主。全區(qū)可采。
標3:含煤地層底部鋁土質泥巖。為灰色、灰白色、紫紅色厚層狀凝灰?guī)r,夾黑色團塊狀火山灰斑點,是龍?zhí)督M與峨眉山玄武巖組分界的標志。
(2)次要標志層。標4:5#煤層,該煤層分為3層,編號分別為:5-1#、5-2#、5-3#,各煤分層均為全區(qū)可采或基本全區(qū)可采,煤分層平均間距約5m,間距穩(wěn)定,含少量散星狀黃鐵礦及菱鐵礦薄層。
標5:9#煤層頂板,為薄到中厚層狀粉砂質泥巖或泥質粉砂巖,產腕足類、瓣腮類動物化石。
2.2巖相組合(巖性)對比
將本礦區(qū)15個鉆孔的含煤地層龍?zhí)督M按照上述層段進行劃分,從野外巖芯鑒定、描述上對3個層段P3l1、P3l2、P3l3的宏觀特征進行了分析(見表1)。

表1 研究區(qū)龍?zhí)督M上、中、下三段地層宏觀特征對比表
從整體上對比龍?zhí)督M下、中、上3段的巖芯宏觀特征,可總結以下幾個特點:
(1)顏色特征:下段較深,以深灰色、灰色為主,上段位于次之,以灰色為主,中段較淺,以淺灰色為主;
(2)巖性特征:下段粒度最小,以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為主,上段次之,以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為主,中段最大,以細砂巖、粉砂巖為主;
(3)所含礦物特征:下段和下段巖層及煤層中富含散星狀、瘤狀黃鐵礦結核;
(4)動物化石特征:上段產豐富的腕足、瓣腮類動物化石。
2.3含煤性對比
從含煤性上分析,本礦區(qū)各段含煤性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區(qū)龍?zhí)督M含煤情況一覽表
通過表2和野外巖芯鑒定可得出龍?zhí)督M各層段的含煤性特征:
(1)下段(P3l1):該段煤層層數多、單層薄、可采層數少、結構復雜、煤間距小,所有煤層均為塊煤,且煤層中富含散星狀黃鐵礦和菱鐵質結核。
(2)中段(P3l2):該段煤層層數相對較少,單層厚度大,煤層結構單一;其中17#煤是該段明顯的標志層之一,具有厚度大(平均厚度4.07m)、全區(qū)可采、結構單一、粉煤等特點。
(3)上段(P3l3):該段煤層多且可采煤層厚度大,厚度和間距較穩(wěn)定,結構單一至簡單,上部煤層以粉煤為主。
2.4測井曲線對比
在一定的勘探范圍內(整個井田、煤田或勘查區(qū)),同一時代、相似的沉積環(huán)境之下,其地層在巖性和物性上具有相似性,不同時代的地層,其沉積特征的變化和地層的組合關系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這些地質特點在測井曲線上均呈現出相應的響應特征[2]。
結合地質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區(qū)15個鉆孔的測井曲線,總結出幾個可提高對比可靠性的特征。
(1)從測井對比上可以看出龍?zhí)督M下段自然伽馬顯示5~6個正異常點,即從24#煤頂板(即下、中段分界處)開始出現自然伽馬高峰異常現象,其他2個層段未見異常點。其中24#煤頂部異常點為泥巖,其余為煤層,表明下段富含放射性物質(圖1)。
(2)17#煤層底板到整個龍?zhí)督M下段相對于上段地層在三側向電阻率曲線上存在明顯差異,表現為三側向電阻率曲線呈密集型鋸齒狀,且電阻率整體較高(圖2),此現象與該層段薄煤層發(fā)育、泥質含量較高有關。
(3)17#煤的測井響應明顯,三側向電阻率和伽馬(及人工伽馬)測井曲線在煤層界面上出現陡直特征,曲線形態(tài)為鋸齒狀箱型(圖2)。鋸齒狀現象是由于17#煤為煤粉,且厚度較大,鉆井過程中容易出現垮塌的緣故。

圖1 龍?zhí)督M下段(P3l1)自然伽馬測井曲線特征
龍?zhí)督M的3個層段對比清楚之后,再在層段間利用標志層、層間距、煤層特征對主要可采煤層進行對比。
3.1層間距

圖2 龍?zhí)督M17#煤測井響應與中下段電阻率曲線特征
本區(qū)煤層間距比較穩(wěn)定,在標志層不明顯時可依據其間距作為對比,各主要可采煤層間距分別敘述見表3。

表3 各主要可采煤層層間距一覽表
3.2煤層特征
(1)5#煤位于龍?zhí)督M上段,分為5-1#、5-2#、5-3#煤層,全區(qū)發(fā)育,厚度較大,其中5-1#煤厚度不穩(wěn)定。其硫分5-1#煤層為0.43%~3.37%,平均1.40%;5-2#煤層為0.34%~3.02%,平均1.74%;5-3#煤層為0.34%~3.02%,平均1.69%,均為中硫煤。
(2)17#煤層,位于龍?zhí)督M中段,為全井田最厚的煤,且厚度變化較大,最薄有2.5m左右,最厚有30m左右,全區(qū)發(fā)育,且曲線發(fā)育較穩(wěn)定,偶見夾矸。其硫分為0.14%~0.47%,平均0.31%,為特低硫煤。
(3)26#煤,位于龍?zhí)督M下段,為一較薄煤層,一般有結構,且下伏5m左右發(fā)育2個薄煤層。其硫分為0.30%~6.83%,平均3.86%,為高硫煤。
這3層分布較穩(wěn)定且特征明顯,對比可靠,結合標志層以及煤層間距,即可在對應層段中對其他可采煤層進行對比。
通過對本井田地質資料綜合分析,本文綜合利用標志層、巖相組合特征、含煤性特征、測井曲線特征等多種方法,對龍?zhí)督M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層段對比,然后再根據標志層、層間距、煤層特征、煤質測試分析資料等對可采煤層進行了對比,解決了該井田龍?zhí)督M主要可采煤層間對比困難的問題,也為盤縣類似研究區(qū)的煤巖層對比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1]徐彬彬,何明德.貴州煤田地質[M].江蘇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
[2]王永明.利用測井曲線進行煤、巖層追綜對比的方法及應用[J].中國煤炭地質,2012,24(3):60-65.
[3]任海鷹,等.貴州省盤縣樂民劉家田煤礦資源儲量核實及勘探報告[R].貴州省煤田地質局174隊,2013.
[4]程瑪莉,崔玉朝.貴州安家寨煤礦龍?zhí)督M煤層特征及對比[J].煤炭科學技術,2011,39(10):105-107.
[5] 解有波.貴州省金沙煤田龍?zhí)督M巖煤層測井曲線對比方法[J].煤炭技術,2009,28(7):144-146.
[6]肖永洲,孔祥周,田波.貴州黔北煤田二疊系龍?zhí)督M煤層對比研究[J].煤礦現代化,2012(6):51-53.
[7]熊孟輝,秦勇,易同生.貴州晚二疊世含煤地層沉積格局及其構造控制[J].中國礦業(yè)學報,2006,35(6):778-782.
[8] 沈樹忠,范炳恒,等.黔桂地區(qū)晚二疊世煤層的生物地層對比研究[J].煤田地質與勘探,1995,23(6):1-5.
[9]余德志.貴州省晚三疊世含煤地層特征及對比[J].中國煤炭地質,2009,21(5):10-13,2009.
[10]羅忠文.金沙龍鳳煤礦測井曲線特征及其在煤巖層對比中的應用[J].中國煤炭地質,2009,21(5):75-77.
[11]舒萬柏.五鳳井田煤巖層對比[J].中國煤炭地質,2008,20(4):33-35.
P618.11
A
1004-5716(2015)07-0105-04
2014-08-07
貴州省科技重大專項“貴州省煤層氣地面抽采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示范”(黔科合重大專項字[2014]6002號)。
汪凌霞(1984-),女(漢族),湖北仙桃人,工程師,現從事煤田地質勘探、煤層氣及頁巖氣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