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游四明山來一次紅色之旅
這里,山風清爽,林深水秀,既可探尋古跡、寄情山水,也可體驗鄉村風情、追憶歷史烙印。9月,秋意漸濃,讓我們一起走進四明山,會晤一段別樣的紅色旅程。
四明山,地處浙東,大部位于嵊州市境內,橫跨余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等市縣。四明山也叫金鐘山,層巒疊嶂、溪谷縱橫,生態環境優越,被稱為天然的“氧吧”,享有“中國第二廬山”、“夏如莫干山,冬如長白山”的美譽。巍巍四明,不僅以其秀麗的山水風光聞名,更以其不朽的歷史功績芳澤后世。作為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寧波重要紅色旅游基地,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并被共青團浙江省委、省旅游局命名為“浙江省百萬青少年紅色之旅經典景區”,是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參觀學習,緬懷先烈,聆聽歷史的革命旅游勝地。

四明秋葉分外紅
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陵園位于鄞州區西部四明山麓樟溪畔的章水鎮,是為紀念革命先烈,尤其是在浙東(四明山)抗日、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大型綜合性革命烈士陵園。陵園總用地面積10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6200多平方米,由革命烈士紀念塔、烈士墓、紀念堂、大會堂等建筑組成,是著名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浙東區黨委舊址。舊址于1981年7月起正式對外開放,并在其基礎上建立“浙東抗日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大門進口處豎立的大理石碑“中國共產黨浙東區委員會舊址”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紀念館原為清末木結構民居,館內展出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浙東革命根據地有關黨的建設、政權建設、武裝斗爭、統一戰線等方面的內容,生動反映了浙東革命斗爭的歷史。
浙東行政公署舊址。這里以前是以連柏生為主任的浙東抗日根據地最高行政機關。浙東行政公署下設秘書處、民政處、財經處、文教處等工作機構,并對各地區、縣的行政組織和干部進行調整和充實。浙東行政公署領導浙東人民開展減租減息、保衛秋收和開展大生產運動,創辦干部學校、書店,組建區鄉抗日民主政權等,加強了根據地的各項建設,為浙東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舊址建筑整體保存完好,陳列內容分為浙東抗日民主政權史跡陳列和行政公署原狀陳列。
新浙東報社與浙東銀行舊址。該舊址位于余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是一幢清末民宅,距浙東區黨委舊址僅數十米?!缎抡銝|報》是浙東區委為宣傳我黨方針政策,傳播勝利消息和英勇事跡,以及開展文藝宣傳而創辦的報紙,初為《時事簡訊》,后改名為《新浙東報》,并成立新浙東報社,由區黨委宣傳部長顧德歡任社長。它不但發行于根據地,還散發到當時敵占區寧波等地。浙東銀行是當年專為根據地發行抗幣而建立的,在加強浙東根據地對敵經濟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打擊了偽幣流通,穩定了金融市場,維持和保障了部隊和行政人員的經費需求。在浙東銀行的大門口,至今仍保留著當年行署工作人員畫在墻上的一顆紅五星,足有2平方米大小。
浙東韜奮書店舊址。原名浙東書局,1945年為紀念鄒韜奮逝世而更名為浙東韜奮書店,是由浙東區黨委領導的專門從事出版發行工作的書店,主要任務是印刷和發行《新浙東報》,以及翻印各解放區出版的圖書,為當時浙東抗日根據地軍民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糧。書店是混凝土仿古建筑,廊檐飛翹,古色古香。分為兩層,一樓為營業大廳,二樓為鄒韜奮事跡陳列室。

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浙東區黨委舊址

新浙東報社室內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