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21/ 第10版面/臺港澳傳真 /作者: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明宇
臺灣“總統”候選人辯論即將登場,引發工商界大佬的關注。鴻海董事長郭臺銘19日公開喊話,希望三黨候選人別講些華而不實的口號,而是就經濟發展為老百姓給出具體承諾。
三大陣營態度低調
向來對政治頗為關注的郭臺銘,19日就“總統大選”表達了上述看法。據臺灣《中國時報》20日報道,郭臺銘稱,他做鴻海董事長,每年股東會都要提出未來一年的營收增長,同時檢驗他去年定下的目標有沒有做到,股東就是選民;“今天我以一個納稅義務人的身份提出來”,請三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蔡英文和宋楚瑜講出個具體數字,“不用講4年,只要說2016、2017、2018年的GDP能增長多少?”郭臺銘說,如果職場起薪太低,候選人應該定一個目標,并規劃出年輕人工作多少年可以買得起房子、離市中心多遠的距離,這才是具體的政見,才是硬指標。他“提議”明年當選后的臺灣領導人,每隔半年到“立法院”報告一次,檢視承諾有沒有做到,至于那些小確幸,是沒用的。
郭臺銘還把兩岸進行了對比,稱外界批評大陸沒有直接選舉,不夠自由民主,但大陸在拼經濟的力度、精神和速度上,完全不輸給任何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他說,臺灣選舉的關鍵在經濟,經濟搞不好,明年誰當領導人,都會很辛苦,“中國大陸領導人都有承諾經濟發展的硬指標,臺灣也可以”,他不會看虛無飄渺的政策和抹黑攻擊的政見。
針對郭臺銘表態,三大陣營態度低調。民進黨僅表示,“沒有響應”。黨內人士甚至稱,郭臺銘過去支持馬英九,是不是因為他曾提出類似建議,所以馬英九“633政策”的想法可能就是這樣來的。20日,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陳建仁稱,制定硬指標是郭臺銘的期望,但重要的還是把所有政策好好說明,只有指標、口號,沒有好的對策,也只是“空頭支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20日稱,他一定提具體主張,會在過程中一一呈現,不會現在就說明。國民黨秘書長李四川則說,政府比照私人企業定出目標作為努力依據,就目標管理角度而言是好事,但政務相對復雜得多,如果在野黨就政治立場一直追打,諸如“騙選票”等攻擊都出來了,問題反而更多。宋楚瑜副手、民國黨主席徐欣瑩也未明確承諾所謂具體經濟指標,僅表示她主張設立“投資臺灣基金”協助產業轉型等。
“一張律師嘴舌戰兩顆理科腦”
臺灣這次“總統大選”辯論可以說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國民黨最終同意副手先上,12月26日王如玄將先迎戰陳建仁和徐欣瑩;“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則敲定12月27日及明年1月2日舉行?!堵摵贤韴蟆钒迅笔謱Q稱為“一張律師嘴舌戰兩顆理科腦”。該報援引國民黨人士的話稱,朱立倫副手王如玄既是律師,行政經歷也非常豐富,任職“勞委會主委”時間很長,經常必須處理跨部門整合的議題,對于其他部會的業務,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因此在辯論時,可以充分凸顯她對各類政務的了解。同時,王如玄對婦權貢獻非常大,21年前為鄧如雯殺夫案主辯,是臺灣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反觀蔡英文副手陳建仁只有公共衛生的專長,卻無多少行政經驗,對其他“國政”了解十分有限。至于王如玄率先上場是否意味著軍宅案將被對方鎖定,該人士稱,陳建仁被稱為“大仁哥”(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男主角,是暖男的代表),給人的印象是暖男,如果拿著這個議題破口大罵,形象馬上破滅,必須考慮這個后果。
親民黨“副總統”參選人、民國黨主席徐欣瑩則坦言很緊張。她稱,過去從來沒有辯論經驗,近日會加強訓練,而面對鏡頭或與民眾互動、手勢等,宋楚瑜是“個中老手”,會傳授她經驗?!堵摵贤韴蟆贩Q,徐欣瑩雖然擔任民意代表多年,但過去談話引起討論,多半是因為她和妙天禪師的關系,包括她說自己求學時罹患腫瘤,拜妙天為師禪坐兩個月就讓腫瘤漸漸消失等。
朱立倫主攻兩岸議題
27日登場的“總統”辯論,更讓全臺灣高度關注?!吨袊鴷r報》20日稱,朱立倫陣營把其定位為“牛肉與包裝紙”的檢驗,將主攻兩岸與經濟。國民黨已成立辯論小組,成員包括學者游梓翔等,目前以編列題庫為主,即由幕僚備妥“問答集”,讓朱立倫模擬回答及攻擊對手的各式問題,每日密訓1至1個半小時。至于綠營方面,蔡英文的訓練重點是如何在90秒的短暫時間內申論、答辯,并以250至300字犀利攻防。《旺報》稱,泛藍希望透過辯論直取蔡英文的要害,即無法說清楚“如何”維持兩岸現狀。此外,“逢中必反”也是藍營研議的主攻點之一,可能羅列民進黨過去“反中”“鎖國”的例子,提醒選民如果民進黨上臺,兩岸和平絕對可能受到威脅。蔡英文幕僚則稱,他們對于每一議題都找出畫龍點睛的關鍵句,避免像馬英九落入背數字、沉溺細節的狀況。
辯論是臺“總統大選”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從2004年到2012年,臺“大選”辯論已連辦三屆,若加上此次“大選”,連辦四屆應該可以確立辯論慣例。《旺報》20日稱,這次“大選”辯論過程雖然坎坷,但它至少彰顯“大選辯論就是社會對話”這樣的意義。文章說,候選人縱有洋洋灑灑的政見,但在成為領導人之前,仍必須透過辯論闡述理念,并接受對手、媒體或公民團體的提問與質疑,“總統候選人在爭取選票的同時,不得拒絕或回避與社會的對話”?!?/p>
環球時報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