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貞胡獻玉李延輝
新生兒臍部不干預護理與傳統護理的效果比較
胡桂貞①胡獻玉①李延輝①
目的:觀察比較新生兒臍部不干預護理及傳統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本院產科足月分娩的新生兒815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00例與對照組415例,新生兒出生后,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不干預護理方法。觀察比較兩組臍帶殘端脫落時間及不良反應(出血和感染)的發生情況。結果:產后3~6 d,觀察組臍帶殘端脫落的新生兒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11.28,P<0.005)。產后7~14 d,觀察組臍帶殘端脫落的新生兒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新生兒臍部出血和臍炎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新生兒臍部不干預護理的應用效果明顯優于傳統護理,且不良反應更少,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新生兒; 臍部; 不干預; 護理
臍帶在胎兒成長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滿足胎兒宮內生長發育的需要十分關鍵。在新生兒出生后,需剪斷臍帶。臍帶剪斷后,其愈合過程一般需要7 d左右,傷口附近會產生少量膠質分泌物,為厭氧細菌提供有利的培養基,加之新生兒抵抗力較差,厭氧細菌容易通過臍帶殘端創口侵入機體并引發臍部感染,甚至發展為重度臍炎(蜂窩組織炎及臍周膿腫),導致新生兒敗血癥、腹膜炎及化膿性腦膜炎等的發生,嚴重時可引起患兒死亡。因此,在產科工作中,新生兒臍部護理是醫院產科護理工作的重點之一,新生兒臍帶處理的目的是以止血為主,預防感染,盡快使臍殘端干燥及脫落[1-2]。新生兒出生后,常規結扎其臍帶后,臍帶結扎殘端一般在結扎后7~10 d逐漸干燥并脫落,但值得注意的是,臍帶血管仍需3~4周才可以完全愈合[3-4]。另外,由于新生兒臍部結扎的傷口是閉合的,這給厭氧菌感染提供了很有利的條件,因此厭氧菌感染也是引起新生兒敗血癥發生的主要途徑之一[5-6]。新生兒臍部護理是預防其并發癥的重要方法之一。為了觀察臍部不干預護理方法的臨床效果,選擇2013年7-12月本院產科的815例足月新生兒進行分組護理,以觀察分析兩種不同護理方法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7-12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兒815例,均為足月分娩嬰兒,母嬰無嚴重并發癥。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新生兒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為400例,對照組為415例。觀察組:男186例,女214例;體重3612~3886 g,平均(2827.4±24.5)g;胎齡37~41周,平均(38.9±2.7)周;順產214例,剖宮產186例;Apgar評分8~10分,平均(9.5±0.6)分。對照組:男192例,女223例;體重3594~3904 g,平均(2847.9±21.7)g;胎齡37~42周,平均(38.8±2.9)周;順產221例,剖宮產194例;Apgar評分8~10分,平均(9.4±0.8)分。兩組新生兒出生時的胎齡、分娩方式、Apgar評分、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方法:在新生兒出生后,臍帶根部及周圍采用0.1%安爾碘常規消毒,距臍輪0.5 cm處應用滅菌氣門芯進行結扎臍帶,距臍輪1.5 cm處迅速地剪斷臍帶,殘端血液馬上用紗布擠出來,擦拭干凈,并用2%的碘酊消毒臍帶剪斷的殘端,斷面待干后用無菌紗布覆蓋,再用臍帶布包扎。住院期間每日沐浴后需及時消毒臍窩及臍周圍(75%酒精消毒),暴露臍帶殘端,等待臍帶殘端自然干燥,脫落。(2)觀察組采用臍部不干預護理方法:結扎臍帶的方法與對照組新生兒相同,即用5%聚維酮碘消毒臍部皮膚,臍帶根部用氣門芯結扎,在距結扎處1.0 cm左右剪斷臍帶,并擠盡殘留血液,用碘配擦拭臍帶殘端及臍輪周圍,不用紗布與外界隔離,充分暴露臍部殘端,保持臍部干燥、透氣;不用臍帶布包扎,保留臍部殘端氣門芯,不清理臍帶殘端結癡,使氣門芯與殘端結癡一起自然脫落。告知嬰兒家長臍部護理的重要性,護理新生兒前、后正確清洗雙手,徹底消毒新生兒臍窩根部而不單純消毒臍帶表面,觀察臍部的異常情況并避免尿濕臍部。兩組新生兒在斷臍時均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住院期間臍部未完全干燥或臍帶未脫落者,出院后指導家長正確的臍部護理方法,做好電話隨訪并在兒童保健體檢中做好跟蹤工作。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時間及不良反應(臍部出血和臍炎發生率)的發生情況。新生兒臍炎的診斷標準:由于斷臍時或出生后處理不當,新生兒的臍殘端被細菌入侵、繁殖,發生急性炎癥等臨床癥狀體征。臍輪與臍周皮膚輕度紅腫,伴有少量漿液性分泌物為輕度臍炎;臍部及臍周皮膚明顯紅腫發硬,膿性分泌物較多,常有臭味或伴有全身癥狀為重度臍炎。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版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時間比較 產后3~6 d,觀察組臍帶殘端脫落的新生兒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 字2=11.28,P<0.005);產后7~14 d,觀察組臍帶殘端脫落的新生兒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14 d后,觀察組臍帶殘端脫落的新生兒比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時間比較 例(%)
2.2 兩組新生兒出血、潮紅及感染比較 兩組新生兒臍部潮紅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臍部出血和臍炎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臍部出血、潮紅及感染率比較 例(%)
在胎兒未出生前,臍帶是將母體營養從胎盤輸送給胎兒的管狀結構,在胎兒成長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胎兒宮內生長發育十分關鍵。新生兒出生后,臍帶的功能作用完成,需剪斷臍帶。由于臍帶剪斷后留下傷口,臍帶殘端失去血液供應后,將逐漸硬化、干枯并慢慢脫落。這個愈合過程一般需要7 d左右,傷口附近會產生少量膠質分泌物,為厭氧細菌提供有利的培養基,加之新生兒抵抗力較差,厭氧細菌容易通過臍帶殘端創口侵入機體并引發臍部感染[7]。輕度臍帶炎者可出現臍周圍皮膚水腫,分泌少許膿性分泌物,一旦處理不當則會持續感染,進一步發展為重度臍炎(蜂窩組織炎及臍周膿腫),導致新生兒敗血癥、腹膜炎及化膿性腦膜炎等的發生,嚴重時可引起患兒死亡[8-9]。因此,一直以來,新生兒臍部護理都是產科、新生兒科護理工作者及新生兒家長關注的焦點。如何做好新生兒臍部護理以降低新生兒臍部感染、促進新生兒健康成長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目前臍部護理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效果報道不一致。傳統的臍部護理方法臍部感染幾率高,其原因是用紗布繃帶包扎臍部后使局部不透氣,溫濕度不穩定,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或糞便尿液污染時,若未及時更換尿布可導致臍部的分泌物增加,致使細菌入侵,從而延長臍帶脫落的時間[10]。另一方面由于臍部受臍包的壓迫,影響了新生兒的腹式呼吸,易引起新生兒腹部的不適,特別是對早產兒的呼吸有一定不良的影響。臍部滲出物與無菌紗布粘連,一旦得不到及時更換,使臍部處于潮濕環境,易發生感染而引發臍炎[11-12]。同時新生兒沐浴或大小便時也可能弄濕或污染臍部包扎的紗布,臍炎的感染風險提高。不干預護理方法對新生兒出生24 h內進行沐浴后,擦干臍部,用75%酒精消毒臍帶斷面及臍窩,1次/d,暴露臍帶殘端,不用包扎,保持干燥透氣,防止細菌入侵,從而減少臍部感染,利于臍帶早期脫落,更利于護理人員及嬰兒家長的觀察與護理;暴露臍部可節省醫療材料,簡化護理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節省護理人力;護理人員也能抽出更多的時間來監測新生兒的情況,有利于護理安全,充分體現了以新生兒為中心的護理原則,提高了新生兒家屬的滿意度,這對減少產科的醫療糾紛十分有效作用。筆者認為新生兒臍部不干預的護理方法比傳統的臍部用碘酊消毒、包扎法更勝一籌。
分娩是人類繁衍的生理過程,新生兒臍帶自然脫落也是屬于其中的一個生理過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正常情況下,殘留的臍帶逐漸干燥僵化,于1周左右脫落,創口在10~14 d才完全愈合[13-14]。本組研究中,產后3~6 d,觀察組臍帶殘端脫落的新生兒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后7~14 d,觀察組臍帶殘端脫落的新生兒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后14 d后,觀察組臍帶殘端脫落的新生兒比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的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推測其原因可能是:不干預護理方法中,對新生兒出生24 h內進行沐浴后,擦干臍部,用75%酒精消毒臍帶斷面及臍窩后即暴露臍帶殘端,不用包扎,保持干燥透氣,這樣能有效防止細菌入侵,從而減少臍部感染,利于臍帶早期脫落;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臍部護理方法,用紗布繃帶包扎臍部,使局部不透氣,溫濕度不穩定,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或糞便尿液污染時,若未及時更換尿布可導致臍部的分泌物增加,致使細菌入侵,從而延長臍帶脫落的時間。因此,在臍帶殘端脫落的時間上,不干預護理方法明顯優于傳統的護理方法。
新生兒出生后,臍帶殘端很快有細菌存在,傳統護理方法是采用乙醇消毒加臍帶包扎,但由于紗布、繃帶包扎容易致傷口不透氣,溫度、濕度變化比較大,特別是紗布、繃帶包扎包被尿液、糞便、臍部滲液、滲血或分泌物所污染后,家屬往往不能及時更換,致使臍部殘端傷口溫度、濕度增高,局部不透氣,成了細菌的培養基,細菌侵入,新生兒臍炎的發生風險提高。目前WHO對臍帶護理方式的指導意見比較傾向“自然干燥法”,無菌斷臍、無需包扎及消毒,提倡等待臍帶自然干燥脫落。研究發現,新生兒出生后,斷臍后不做處理,予以暴露臍帶殘端,并不會提高新生兒臍炎的發生風險[15-16]。本研究中,觀察組新生兒臍部出血和臍炎發生率均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提示不干預護理對預防臍部不良反應(臍部出血和臍炎發生率)的發生有較好的應用效果。其原因可能是不干預護理方法更利于護理人員及嬰兒家長的觀察與護理、暴露臍部、節省醫療材料、簡化護理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及節省護理人力;護理人員也能抽出更多的時間來監測新生兒的情況,有利于護理安全;同時在傳統的護理方法基礎上減少使用碘酊消毒以及包扎臍部,新生兒臍部將得到更好地觀察和護理,避免新生兒臍帶局部潮濕,能使臍帶自然干燥脫落,防止了臍部感染,促進臍部殘端的愈合;同時也節省了醫療經費,并減少了棉簽、消毒液、廢臍帶卷等醫療垃圾,降低了不必要的操作對產婦及其家屬帶來的緊張及焦慮不安,從而提高了家屬的滿意度,提高了護理的質量和安全。筆者認為,新生兒出院前護理人員應做好新生兒家長的臍部護理宣教工作。部分新生兒臍部未脫落出院者,一定要提醒家長做好家庭護理。新生兒回家后,家長需要注意適時觀察新生兒臍部是否有尿液、糞便等污染物,一旦發現污染物,要立即清除并進行消毒,否則很容易發生臍炎。此外,要向新生兒家長發放預防新生兒臍部感染的書面材料,督促家長學習,并做好出院后的隨訪,以進一步減少感染的發生。
綜上所述,臍帶自然脫落是一個自然的法則,而不干預護理方法順應了臍帶自然脫落的過程,遵循了這個人類誕生的自然法則。不干預臍部護理法能更快地促進新生兒臍帶殘端脫落及臍部愈合,減少臍炎的發生,是安全有效的新生兒臍部護理方法。臨床實踐證明,此法安全、高效、低耗、省時、節約人力和護理成本,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夏杰.新生兒臍部護理的臨床觀察[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2(24):2236.
[2]金漢珍.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54-355.
[3]黃德珉,陳儉紅.新生兒疾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354-355.
[4]文合群,冼肖媚,朱麗興.暴露法在新生兒臍部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7):899-902.
[5]李小花,朱亞萍,朱為.不同臍部護理在新生兒臍炎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9):62-63.
[6]宋紅輝.不同臍部護理方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中的作用對比[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3):170.
[7]鐘麗暉,徐芮.舒適護理理念在新生兒臍部護理中應用效果觀察[J].河北醫藥,2014,36(2):303-304.
[8]殷秀珠,陳小荷,胡善榮.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在新生兒臍部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13,20(7):873-874.
[9]郭云芬,賀懷珠.新生兒臍部感染臨床分析150例[J].中國社區醫師,2013,15(23):45.
[10]賴翠婷,麥桂霞,賴素麗.新生兒應用開放式臍部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3):358-359.
[11]徐東紅.不干預法在新生兒臍部護理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3):224-225.
[12]張燕冰,易億.新生兒臍部護理改良法的效果評價與分析[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2,18(8):66-67.
[13]王秋菊.改良式護理方法對預防新生兒臍炎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4):206-207.
[14]王芝蘭,郭慶玲.對比分析不同臍部護理方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方面的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1):109-110.
[15]鄭瑞鶯.不同護理措施對新生兒臍部愈合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22):3353-3355.
[16]董莉,盧敏,梁麗碧.新生兒臍部包扎法與24小時臍部暴露法的效果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4):27-28.
The Effect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Nursing with No Intervention Nursing in Neonatal Umbilical Region
HU Gui-zhen,HU Xian-yu,LI Yan-hu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0):104-106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with no intervention nursing in neonatal umbilical region.Method:815 newborns of full-term birth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40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415 cases).After birth,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o intervention nursing.The shedding time of umbilical cord stump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bleeding and infe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3 to 6 days after birth,the proportion of newborns with umbilical cord stump off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字2=11.28,P<0.005).7 to 14 days after birth,the proportion of newborns with umbilical cord stump off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rates of bleeding and infection in neonatal umbilical reg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o intervention nursing in neonatal umbilical region is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care.No intervention nursing has less adverse reactions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Newborn; Belly button; No intervention; Nursing
10.3969/j.issn.1674-4985.2015.20.035
2015-01-27) (本文編輯:王利)
①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醫院 廣東 東莞 523290
胡桂貞
First-author’s address:Shijie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 52329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