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今
殘雪從事寫作三十年,幾乎每年都有作品在國外出版,她的作品已經被翻譯成十多種文字,主要有英語、法語、德語、日語、瑞典語、意大利語、越南語;迄今為止,共有近三十個外文版單行本,國外多家主流媒體對她和她的作品有過大量報道,歐美、日本知名評論家對她的作品不吝贊美之詞;日本還成立了殘雪研究會,創辦了《殘雪研究》雜志。殘雪海外的影響在二〇一五年集中呈現出來,一連獲得三個有國際知名度的獎項:一是已經入圍本屆紐斯塔克終生成就獎(此獎被譽為美國的諾貝爾文學獎,十月份揭曉);二是長篇小說《最后的情人》獲得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成為獲得這一獎項的唯一中國作家;三是英國倫敦的獨立外國小說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殘雪的先鋒寫作在國內產生影響,在那個年代,能夠引起話題的有兩種,一種是追求純粹藝術感的先鋒創作,一種是身體寫作或者大膽地披露自我,寫情欲、寫性的。但是,這兩種類型的作品在西方很難走俏。因為搞純文學和寫性對他們來說更加日常化和普及化,可謂高手如云。倒是那些寫普通人的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品比較受青睞,他們可能更希望了解中國的國情和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實際上,中國作家的作品在國外的讀者主要是研究者和對中國抱有濃厚興趣的人,作品能夠進入商業運作和市場的為數甚少。殘雪的純粹先鋒藝術能被國外評論家和媒體關注算是一個特例。有西方評論者認為,殘雪為小說觀念注入了活力,這與三十年前西方讀者從拉美作家那里獲得的東西有些相似,但她的作品也因其題材和寫法的限制,在國外也屬小眾作品。
一、國外殘雪傳播和研究現狀
殘雪自一九八五年起先后發表短篇小說《污水上的肥皂泡》《山上的小屋》《公?!泛螅趪鴥任膲鹆藦V泛的關注。從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七年這十年時間,文壇和部分讀者熟悉了“殘雪”這個名字以及她的作品。有些目光敏銳的漢學家、翻譯家注意到了殘雪,把她的作品介紹到了海外。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七年是殘雪影響迅速擴大的兩年,美國《知識分子》雜志刊登了她的小說《瓦縫里的雨滴》《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和《黃泥街》,臺灣圓神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小說集《黃泥街》,接著,日本的河出書房、美國的西北大學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蒼老的浮云》和《天堂里的對話》。與此同時,海外媒體對殘雪的小說作了大量的評論。從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七年,在殘雪出版的二十部作品里,海外以及香港、臺灣出版社出版了十五部,中國大陸的簡體版只有五部。十年間,殘雪的作品已被翻譯成日、英、法、德、意等多種文字出版,并成為美國哈佛、康奈爾、哥倫比亞等大學和日本東京中央大學、日本國學院的文學教材。日本、美國、法國的純文學雜志均多次刊登殘雪作品,一些有影響的大報對殘雪都有評介。
在這十年內,殘雪在海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這二十部出版的作品中,非簡體中文占總數的75%,歐美地區的出版社出版的數額占35%。除了歐美讀者以外,亞洲讀者尤其是日本讀者比較推崇殘雪的作品,僅日本一國就占了25%。中國大陸的簡體中文版也占總數的25%。它們分別是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和長江文藝出版社。
這些外國出版公司或出版社在殘雪作品的封面設計上,無一例外地做得極其神秘、玄妙、另類。他們采用夸張、變形、不可思議的色彩對比和構圖,使畫面具有跳躍感和穿透力。例如意大利理論出版社于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殘雪小說集》,封面就是一幅后現代主義未來派的構圖。它的構圖和色塊讓一堆幾何的、機械的冷靜物體產生一種玄妙的空間感和運動感,與作品主旨相吻合,強調純粹的個人感受和形式的探索。一九九一年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的《蒼老的浮云》封面是沙漠黃昏般的響亮與沉悶,用驚悚、恐慌、妖艷和邪惡來襯托正義之美。一九九二年日本河出書房新社出版的《黃泥街》的封面則顯現出一種沉思、恍惚、睡眠和時間的不確定性。法國的中國之蘭出版社,在《黃泥街》的封面干脆用一個大寫的中國草體書法字“黃”的局部(右下部)來渲染那種神秘氣氛。在文字的宣傳上,一九九七年日本文藝春秋出版社出版的《突圍表演》,在封面的下半部分占整個封面四分之一的位置,用略小于書名的字號寫著:“現代中國文學的最高杰作”。
從一九九八年開始,殘雪作品簡體中文版的出版數量急速上升。在一九九七年加拿大菲茨亨利·懷特賽德出版社出版了《繡花鞋的故事》之后,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殘雪文集》(四卷)共一百三十多萬字。對殘雪的作品作了一個階段性的匯總。讀者、評論家、出版界繼續關注這位勤奮耕耘的作家。隨后,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評論集《靈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民族出版社接著又出版了《殘雪作品展示》(五本)。之后,云南人民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和海峽文藝出版社均多次出版殘雪的作品。一九九八年至二〇〇六年十月,殘雪又出版了三十六部作品,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簡體中文版,也就是說它們都是由國內的出版社出版的。繁體中文版和外文版共有九部,其中臺灣、香港出版的繁體中文版占了六部(臺灣五部,香港一部);外文版實際上是三部,它們是法國中國之蘭出版社于二〇〇一年出版的《黃泥街》、日本平凡社于二〇〇五年出版的評論集《靈魂的城堡》、美國新方向出版社于二〇〇六年出版的《天空里的藍光》。
從出版的數量來看,海外出版的數量似乎比前十年要少得多,但海外的讀者、評論家和出版機構并未減少對殘雪及作品的熱情和關注。這個階段,個人的小環境和外圍的大環境都不再像前十年那么單純。從作者個人來講,生活的動蕩是其中一個因素。殘雪由于對南方潮濕空氣極度敏感,于二〇〇一年遷居到了北京。另外,作者個人在創作一段時間之后,有一個提升過程,一九九八年至二〇〇二年,殘雪的主要精力已從小說創作轉向評論———解讀經典名著和世界文學大師的作品。二〇〇三年至二〇〇六年,殘雪的創作再一次進入比較好的狀態。外部的大環境則由于文藝市場的多元化,一些出版公司更多地從市場的角度去考慮,二〇一一年之后,殘雪的作品又開始被歐美一些純文學出版機構所關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垂直運動》之后,僅二〇一四年就有美國耶魯大學和日本平凡社先后出版長篇小說《最后的情人》,美國《連接》雜志第六十五期發表短篇小說《煤》,不少報紙和雜志也發表了多篇評論。
作品在境外的翻譯出版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漢學家的興趣和熱情。譯者出于對文學的熱愛,喜歡殘雪的作品。多年的交往,譯者成了殘雪的好朋友,這些朋友并沒有從功利的角度去考慮。但也有譯者因為誤解或誤讀作品而與作者鬧得不歡而散的———殘雪總是繃著一根敏感的神經,害怕讀者對她的作品與政治或社會體制產生聯想。然而,現代主義作品里,有太多的隱喻、暗示和象征,讀者難免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學識去理解作品,這是無法避免的。
二、日本殘雪研究
毫不夸張地說,殘雪在日本的影響比在自己的國家要大得多。殘雪的作品每一次在日本出版,日本的媒體總會給予最高的評價,紙媒體的讀書版面和電視臺的訪談充滿了大量的溢美之詞。日本河出書房新社二〇〇八年出版了一套二十四卷本的《世界文學全集》,其中第六卷是殘雪的小說,殘雪是中國唯一入選的作家?!蹲x賣新聞》用一個整版宣傳這套叢書,把昆德拉、殘雪、略薩三個人的大頭像并置在一個畫面,作為這套書的核心項目。二〇〇八年一月,“殘雪研究會”在東京成立,二〇〇九年一月,學術期刊《殘雪研究》創刊號在日本全國發行。從一九八九年開始,殘雪在日本共出版了八部專著。日本NHK BS2電視臺多次為殘雪做專題訪談。
中國作家在日本贏得較高的聲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一位名叫青野繁治的副教授曾經做了一個問卷調查,他的這份問卷通過日本《中國文藝研究會會報》等刊物進行詢問、調查。詢問的內容很簡單:“請您寫下從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九六年之間在中國發表的文學作品中給您印象最深的五篇作品?!庇腥粋€日本漢學家作了答復,中國有十多名作家在日本比較受歡迎,這些作家包括劉心武、余華、王蒙、諶容、莫言、張潔、王朔、北島、史鐵生等,殘雪被列為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提供這份問卷調查的是旅日青年學者毛丹青,毛丹青本人著有《發現日本蟲》一書。他說這份問卷是對老一輩的漢學家的調查,他們對日本的出版社有一定的影響。西方文學在日本占主流,老一輩的日本漢學家更多地關注中國的意識形態,他們認為中國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更有價值,它關系到日本的根本利益。他們用這種眼光選擇中國文學是有偏差的。如果在年輕一代的漢學家之中進行調查,情況會有所不同。年輕的漢學家偏愛個人化、私人化的寫作。殘雪的作品因其獨特的個性,更加為青年讀者所喜愛。
日本商場、超市的書店很難看到中國作家的作品,偶爾有幾本也是有關中國社會現狀的書;歐美文學也不容樂觀,除了幾本經典文學作品,很難看到新東西,專門的文學書店情況要好一些。日本的文學這幾年有一些回升,日本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然而,由于過分的偏向物質追求,人們忽視了生活中美的東西,人對世界的感知變得越來越麻木遲鈍。文學的存在應該是為了復原人們對世界的感知,河出書房新社或許是敏銳地抓住了這一點,他們嘗試出版了一本俄國作家的純文學作品,一下子銷了十萬冊,在日本,這可是個不小的數目。出版家感覺時機到了,二〇〇八年出版了一套二十四卷本的世界文學全集,與上一次出版世界文學界全集相隔了整整十八年。其中第六卷本是兩位亞洲作家,中國的殘雪和越南的鮑寧(Bao Ninh),殘雪的選了六部中短篇小說,有殘雪作品的那一本賣了九千冊。二〇〇九年六月五日,日本的NHK BS2電視臺又為殘雪做了一個專題節目,請了幾位目前日本著名的評論家和作家作為嘉賓。
殘雪研究會共有十位成員,近藤直子是研究會的創立者。會長每兩年一輪,第二屆會長由鷲巢益美擔任,其余八位成員分別是赤羽陽子、泉朝子、右島真理子、千野拓政、富田優理子、立松升一、深谷瑞穗、小關真理子。他們大都是大學教員,有些是在近藤直子門下做研究生時就在研究殘雪。如泉朝子就是一位受到近藤賞識的研究生,對殘雪的東西比較有感覺,他于二〇〇九年九月公派來中國留學,繼續研究殘雪。殘雪研究會成員每月的最后一個周末要舉行一次研討會,在近藤的工作室里,大家討論《殘雪研究》的目錄以及具體篇目的具體問題?!稓堁┭芯俊肥茄芯繒霭娴囊环菘铮壳懊磕暌黄凇?锏闹骶幰话阌蓵L擔任。近藤直子主編另一份刊物《中國現代文學》,這是一份老牌學術期刊,是在近藤的導師及前輩們手里辦起來的,中國作家被介紹到日本基本上都是通過這本雜志。雜志??藥啄辏诙柀柊四晁脑聫涂?,并在這一期刊登了殘雪、史鐵生、張小波等作家的作品,立松升一還寫了一篇書評,評韓少功的《山南水北———八溪洞筆記》;第二期介紹了史鐵生、殘雪、畢飛宇、徐坤、李馮、阿城等作家的作品;二〇〇九年第一期介紹了張煒、莫言等作家的作品,這是題外話。在第二期《殘雪研究》[1]中,近藤直子翻譯了《傳說中的寶藏》,右島真理子翻譯的是《棉花糖》,她的碩士論文是評論《男孩小正》,鷲巢益美翻譯的是《算盤》,赤羽陽子翻譯的是殘雪評論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泉朝子則翻譯殘雪與鄧曉芒最近的一次關于藝術法則的對話,即《現代主義文學中的審美活動》[2]。在第四期里有右島真理子、深谷瑞穗、富岡優理子等八位成員的譯作和評論[3]。他們逐篇逐篇地看,發現疑問就提出來討論,即使是那些特別細小的問題,也要把它弄個水落石出。如,兩齒鋤的形狀,麻石條的顏色及材質,三合土的成分,胸口的部位———在日本辭典里,胸口是在肋骨的部位,而中國一般則指肺葉中間的心臟部位。殘雪著有《長發的夢想》《長發的遭遇》等篇章,長發的“發”是頭發的“發”還是發展的“發”,這是需要弄明白的,日語里的漢字目前大部分還是繁體字,具體理解成哪一個“發”,近藤直子還專門發電子郵件問過殘雪。殘雪研究會還專門制作了一個網站,發布一些翻譯作品和研究方面的動態消息,《殘雪研究》創刊號出來后,有一些讀者通過網站索要雜志,還有一些讀者長期不懈地對殘雪的作品進行解讀———有一位讀者已經寫了十多篇論文發在他自己的博客上,如《飼養毒蛇的人》《世外桃源》等,研究會成員有時會上去和他聊幾句,就某個話題討論一番。
據一家出版社的調查,殘雪的作品在畫家中比較受歡迎。殘雪小說中的有些意象可能激起畫家的靈感。有一位叫龜井徹的畫家,他的畫似乎在表達靈魂的虛無感以及現代社會異化的主題。其中有一幅畫,每朵花的中間長著一只黑眼睛,黑眼睛無處不在,既純真又邪惡,讓人不能對視。殘雪曾寫過一篇《黑眼睛》,黑眼睛總是在人的意志薄弱的時候浮出來,有時在茅草的根部,有時在水缸里,明亮純凈得猶如嬰兒的眼睛,但那神情是陰郁、兇狠、咄咄逼人的。把人盯上一眼讓人心神不得安寧,盯完了它自己卻逃跑了,只在現場留下眼睛大小的兩個洞?,F代藝術無論用何種形式表達,表達出來的意思是相通的。這可能是畫家喜歡讀殘雪的緣故,而畫眼睛的那位日本畫家也許根本不知道殘雪,但不影響他們表達同一類型的主題。
殘雪在日本出版的八部作品大都由近藤直子單獨翻譯。《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是近藤直子與鷲巢益美兩人合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殘雪剛剛步入文壇時,一次偶然,近藤看到了殘雪的作品,之前,她研究中國其他作家的作品。人民文學出版社二〇〇一年出版了她的一本評論集《有狼的風景》,集子里收錄了近藤直子八十年代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一些評論文章,以評論殘雪的居多。她研究過很多當代中國作家,她解讀了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劉心武的《班主任》,還對王蒙和莫言作了重點解讀,另外她對何士光、史鐵生、陸文夫、古華、何立偉、陳村等作家的作品都有過或多或少的評論。八十年代后期,殘雪出道之后,她的目光轉向了殘雪,也許是近藤本人的性格與殘雪類似的地方太多,彼此心性相通。之后,近藤的研究鎖定在殘雪一人身上。早期,近藤對殘雪的研究,在日本產生強烈的反響。她的《有“賊”的風景》(也叫《有狼的風景》)、《弄不懂的事———試論殘雪》和《吃蘋果的權力》等評論,在日本引起關注,后來又帶動了其他日本學者加入了研究殘雪的行列。日野啟三、宇野木洋、鷲巢益美等等,還有日本很多女作家、女學者。赤羽陽子就是一位在近藤直子帶動下加入翻譯殘雪作品隊伍的學者,為了這個愛好,她甚至辭去了政府公務員這個差使,應聘到直子所在的日本大學文理學部教中文,這份工作薪水很低,她完全是為了興趣。
從一九八八年開始,近藤直子與殘雪結識,她們在一起的話題基本上都是文學。她們倆到底有過多少次談話,連她們自己也搞不清,有時候很正式,有時候隨意。殘雪曾經將她們兩人從一九九一年至二〇〇〇年這十年的談話做了一個整理。這篇訪談收錄在《為了報仇寫小說———殘雪訪談錄》(二〇〇三年八月,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有一次,這兩個怪人,大冬天坐在一棟破房子的平頂上,迎著凜冽的朔風,談文學,談人生,談論死亡和美。殘雪問直子,你寫的句子那么透明,但是你很久不寫了。直子說,我總是希望自己消失得無影無蹤……你想不出我有多么恐懼,如果硬要寫的話,我會死掉。殘雪的日常生活接近于禪,死死地執著于當下,而近藤直子則像是看破了紅塵的方外之人,她覺得,世界各地的文學都在衰退,只有中國是最有活力的地方,能夠引起她的興奮。但這種興奮也靠不住,她總覺得被一種虛幻壓迫著。她說:“我們站在這個屋頂上,我抽著煙,凝視著前面的夕陽,就會有那種東西在我里頭感動著我,但是我不敢寫下來,怎么能寫下來呢?這不是太豈有此理了么?在風景很好的地方抽煙,這就夠了。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死期的話,我會帶兩瓶好酒,到山上去,慢慢地喝醉,那該有多么美!”[4]殘雪則認為真正的美總是同英雄主義聯系在一起,她說:“我之所以要寫,還是為了用內在的空靈同粗俗的外殼進行交合,雖然惡心、厭倦,但終究樂此不疲?!盵5]她們不大會去談那些屬于小女人關注的服飾、化妝品、私房話,討論的仍然是關乎文學和人生的重大問題。聊著聊著,會突然停頓下來,沉默長達幾十分鐘,有時是因為她們其中的一個有可能坐在藤椅上睡著了。
有一段話,是近藤直子寫給殘雪的評論《有“賊”的風景》里面的,她是這樣寫的:“如果,人一般并不直接住在叫做‘世界的現象里,而只住在通俗的解釋里,才能感覺安心的話,那么在殘雪小說里徹底缺少的,就是這種安居之地。她喪失了叫做‘世俗的眼罩或緩沖地帶,直接面臨‘空空蕩蕩的世界,迎著‘孤獨的風而站著,形成她作品世界里那種難于描繪的氣氛,這就是‘空蕩?!盵6]這段話既可以作為殘雪作品的注腳,實際上,也是殘雪和近藤直子共同習性的真實寫照。她們就是這樣面臨著空空蕩蕩的世界,迎著孤獨的風站立著。
三、歐美文學界對殘雪的關注
一九九一年之前,殘雪著作在國外出版的數量比中文版(簡體版加上繁體版)的總數還要多,其中歐美的出版社僅一九九一年一年時間就出版了三本,而中國大陸五年時間才出版三本。一九八九年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天堂里的對話》,一九九一年意大利理論出版社出版了《殘雪小說集》,法國伽瑪出版社出版了《殘雪小說集》,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蒼老的浮云》。評論家以及媒體不吝辭藻,均給予了這位東方作家極高的評價。美國《紐約時報》稱:“殘雪從一個似乎是病入膏肓的世界里創造了一種象征的、新鮮的語言?!狈▏摹妒澜鐖蟆氛J為:“殘雪像佛朗西斯·培根的畫那樣,表現出中國的噩夢。”美國《洛杉磯時報》則說:“我們以前也許看到過這種類似的生活———在貝克特的作品中,我們知道我們正在觀察一種世紀末的文明,在那里面政治不再有任何意義。”英國的《時報》:“殘雪寫的小說,是中國近年來最革新的———她的小說好像不能放進任何一個單一的范疇。它們還不如說是:以比喻表現為中心來創造威脅、恐怖和傷感的、不可能的、易受傷的氛圍。”許多國家的評論家更是高度評價這種先鋒的實驗性的寫作,贊美作家的才華。美國的評論家羅伯特·庫維認為:“殘雪是本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文學最有創造性的聲音……簡言之,一位新的世界大師在我們當中產生了,她的名字是殘雪?!泵绹骷摇⑴u家夏洛特·英尼斯撰文:“就中國文學來說,殘雪是一次革命……她是多年來出現在西方讀者面前最有趣、最有創造性的作家之一?!蓖瑯邮敲绹骷壹媾u家的布瑞德庫維,則盛情贊譽“殘雪擁有這個星球上最燦爛、最生動、最抒情、最精致、最能打動人的幻想力……沒有任何讀者能夠從她那強有力的幻想夢境中掙脫出來而不受傷害,她的作品既是美麗的又是危險的”。美國作家喬伊娜·司高特稱:“殘雪是一位夢幻藝術家,一位在自我矛盾上走鋼絲的雜技演員。這些故事明朗而令人震驚,優美而神秘,狂歡而充滿轉化的力量?!盵7]
二〇〇九年四月殘雪曾在美國短期逗留,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哈羅德·布魯姆與殘雪作了一個小時的對話,哈羅德盛贊殘雪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哈羅德著有《西方正典》《影響的焦慮》等,在當代批評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在與殘雪對話的過程中,不斷有人進進出出,只進行了很短的時間就被他的助手和團隊“挾持”而去,進入另一個重要的演講。哈羅德的《西方正典》所推崇的作家和作品與殘雪所推崇的幾乎可以重合,他們欣賞的東西大致相近,這一次談話有些相見恨晚的味道。被譽為“美國的良心”的作家兼批評家的蘇珊·桑塔格曾說過:“如果要我說出誰是中國最好的作家,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殘雪?!盵8]
殘雪第一部被翻譯到國外的作品,是一九八七年由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天堂里的對話》。譯者是羅蘭·詹森和張健兩位學者。張健有一次在一本文學雜志上看到殘雪的一篇文章后,就向雜志社打聽她的聯系方式。殘雪很快復了信,同意由他們進行翻譯。此后,作品在雜志上發表,并很快找到愿意出版作品的出版社,由譯者幫忙,簽約出版。之后,越來越多的西方被讀者被這種獨特的文字所吸引。除了出版,殘雪的作品還以朗讀的形式出現———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殘雪《隕石山》與意大利著名作家普里莫·列維的短篇小說一道在紐約文化景點“交響空間”的劇院里,由戲劇名演員朗誦,門票二十六美元。之后,他們的作品還在全美進行了廣播。
殘雪的作品被介紹到國外,除了漢學家以外,還有一個更大的群體,那就是喜愛殘雪作品的外國讀者。他們有的自己本身是學者、作家,有的是翻譯家,還有的只是普通讀者。有個叫所羅門的學者,他最早把殘雪的作品帶到臺灣,當時殘雪的著作尚未在中國內地出版,他為殘雪出版的書寫過很精彩的序言。還有美國后現代作家羅伯特·庫弗,美國青年作家布萊德·羅馬,他們兩人都是殘雪小說的粉絲,到處宣傳殘雪的小說。還有許多像所羅門這樣對殘雪作品感興趣的外國作家和譯者,其中包括兩位美國詩人,他們一旦接觸殘雪的作品,就不可理喻地熱愛它,不遺余力地傳播它,寫評論,找出版公司。羅蘭·詹森是較早認識殘雪的一位美國漢學家,他與張健是被殘雪特別肯定的對文學感覺相當好的兩位譯者,竭力忠實于原著。殘雪的作品不好翻譯,時態曖昧,讓許多譯者感到頭痛。一九八九年,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天堂里的對話》,是由羅蘭·詹森和張健兩人翻譯的。羅蘭·詹森曾撰文盛贊殘雪的小說,他在一篇《殘雪的瘋狂沖擊》(《天堂里的對話》后記)中表明美國讀者對中國作家作品的期待。文革結束后,當時中國大量地涌現“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新寫實主義”以及“批判現實主義”等這樣那樣的創作方法,西方的讀者通過這些作品滿足了一時的好奇心,但總覺得它們“狹隘而沒有想像力”。羅蘭·詹森認為這個時期的作家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績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審美直覺上是全盤失敗的。所不同的是,“殘雪根據她的氣質作出了反應:她所有的故事均源于沒有特別提到的苦難,源于‘瘋狂的沖擊,源于絕望爆發的沖動。像她的許多角色一樣,被環境限制時,她就會飛翔……”[9]羅蘭·詹森是一位對中國當代文學有廣泛涉獵的漢學家,他研究過古華的《芙蓉鎮》、戴厚英的《人啊,人》、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蒙的《蝴蝶》。他甚至循著蝴蝶的蹤跡一直跟蹤到了中國兩千多年前的《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矣……”外國人嚼起了之乎者也,漢語功底應該是很扎實了。了解了一些中國文學,羅蘭·詹森還是回過頭來喜歡像蝴蝶一樣夢幻的現代主義創作方法,他認為那才是真正有審美價值的東西。女大學生勞拉也是海外讀者中比較典型的一位。勞拉來自美國卡羅萊納州,她熱衷于中國文學,并獲得了研究中國文學的獎學金。二〇〇一年六月,她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到長沙專程拜訪殘雪。因為時間的原因沒有找到合適的翻譯,直接用英語采訪了殘雪。殘雪多年來一直堅持自學英語,她學英語的目的是要直接閱讀英文原著。兩人用英語進行了大約一個半小時的對話。訪談結束后,殘雪帶她參觀了湖南省博物館的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勞拉對中國古代的絲織品和漆器嘆為觀止。勞拉滿載而歸,將這次訪談整理后發表在美國的MCLC雜志上。勞拉關注的話題是女性主義寫作,她需要分辨殘雪的寫作中的女性主義成分,以及中國的女性主義與美國的女性主義有哪些不同。年輕的勞拉從殘雪的作品里看出了殘雪寫作的個人化和反傳統傾向,并從小說人物的狀態中看出了作為女人的優越感和英雄主義感。
一九九一年,《蒼老的浮云》英文版中篇集在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漢學家家夏洛特·英尼斯為殘雪寫前言。在這篇前言中,夏洛特·英尼斯給予殘雪高度的評價,他認為殘雪在中國文學中是一個異類,因為她的那種超現實的、創新的寫作與中國傳統寫作在方式上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中國文學界的同行對殘雪的這種寫作方式感到相當的迷惑。他說:“像Michael.A.Duke在《現代中國女作家》中所介紹的:‘當今最非傳統的、現代主義的中國女作家……她的所有的小說都極端的非寫實……以至于一些(中國的)嚴肅的批評家相信,她的作品是完全不具備可讀性的,或者說她根本不是在寫中國文學?!盵10]夏洛特·英尼斯認為,在西方,殘雪已被認為是中國最好的現代作家之一,然而,文學的口味總是帶有文化上的烙印。從《天堂里的對話》(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出版的殘雪的一個短篇集)、《黃泥街》和后來出版的《蒼老的浮云》來看,夏洛特·英尼斯在前言中說:“殘雪是一種革命,就其文學水平來看,她是多年來出現在西方讀者面前最有趣的、最具有創作性的中國作家之一?!盵11]夏洛特·英尼斯在分析殘雪的作品時,喜歡與其他世界性的經典作品作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夏洛特·英尼斯也是一位對漢語文學鉆研較深的學者。從杜甫到《紅樓夢》,以及魯迅的《阿Q正傳》,都有過深入的研讀。他認為殘雪的《黃泥街》在諷刺挖苦方面有些像《阿Q正傳》,而在夢幻描寫方面有點像《紅樓夢》。在《蒼老的浮云》里,甚至可以看到像杜甫詩歌中的對儒家學說的幻滅和對模糊戰爭的威脅和害怕,反映了殘雪由于當今正在崩潰的秩序而產生的那種絕望。他認為《黃泥街》就像一部交替著多聲部的合唱,像沃爾夫的《波濤》(The Waves)那樣對季節和詩歌韻律的關注,而在夢的象征方面更接近弗洛伊德。他并不認為殘雪的文學的根來自西方,他說:
殘雪小說的根在詩歌甚至繪畫中,在暗示而不是陳述的意象中?!饵S泥街》中,描述的是由氣候的轉換相關聯的一連串的情緒變化,而不是由通常情節的那種充滿事件的戲劇性場面來推進?!渡n老的浮云》的形式則是由楮樹和季節轉換來解釋的。偶然的情節安排(一個男人失掉一只耳朵,瘋狗進入一座工廠,大群惡魔般的老鼠)都是這種僅僅出現在噩夢中和達利的油畫中的類型。譯者為作品增了光,因為甚至在英語中,殘雪詩歌般的散文以一種美妙、流暢、持續的韻律向前移動,因為她的象征是喚起的、新鮮的,即使有時是沉痛的;因為她的樸實的幽默能夠使西方的讀者笑;因為所有這些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創造性的、有力的整體。[12]
夏洛特·英尼斯似乎就是為了證明,殘雪小說的根其實是在詩歌和繪畫中。在這篇前言中,他提醒美國讀者,如果你讀完《黃泥街》和《蒼老的浮云》,腦子里產生對中國當前事件的直接描述,那將是錯誤的,讀者在讀殘雪小說時必須扮演一個解釋角色。夏洛特·英尼斯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就像伏在一本歷史書上入睡,夢見你剛剛讀過的東西的恐懼而歪曲的描述。那些角色搞陰謀、戀愛、自欺、受苦,但仍然盼望著更好的事情。接觸到殘雪作品的讀者都毫無例外地被挑戰、被吸引、被激發。這就是夏洛特·英尼斯眼中的殘雪的魅力。
布拉德?!つ_,也是最早知道殘雪的漢學家之一。他是在一九八九年第一次知道殘雪的作品的,當時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的喬納森·布倫特在出版界以眼光敏銳而著稱,他們最先出版了殘雪的《天堂里的對話》。布拉德?!つ_得到一本喬納森·布倫特送給他的《天堂里的對話》。布拉德福·莫羅很快就被殘雪的文字迷住了,他不知不覺地將殘雪融進了他正在創作的小說情節里。他在長篇《年歷分枝》里安排了這樣一段情節———小說中的人物格雷斯在某一天遇見了一位叫張力的人,他有一本《天堂里的對話》。他家的小獵狗也取名叫殘雪。在布拉德?!つ_后來與殘雪見面時,說起給小狗取名的事,“原來她根本不介意我在自己的書中用她的名字命名一條小狗,她熱愛動物,正巧特別喜歡狗?!辈祭赂!つ_后來這樣說。布拉德?!つ_的長篇出版后,美國作家蓋伊·達溫波特寫信給莫羅,他在信中評價了莫羅的書,在附言中說:“……中國作家殘雪?是我以前的學生羅恩·詹森翻譯的那同一個作家嗎?”莫羅收到信,立即給達溫波特打電話。達溫波特又幫莫羅找到了詹森,詹森又幫莫羅聯系上了殘雪,就這樣,費盡了周折,莫羅與殘雪在中國見了面。布拉德?!つ_與殘雪的晤面被他稱為“好運氣”。在談及殘雪的作品時,他認為撇開個人友情的色彩,從作品本身來說,殘雪具有令人驚奇的才能,他說:“我認為,她是一位世界級的作家。殘雪屬于這樣一種有勇氣的作家,她決心要探索想象本身那永遠動蕩不定的境界。在那里,幻象、夢、魔術和噩夢決定一切,而同時,我們并不需求她的探索為她在那里所遇到的事物提供答案和解釋,她是一位純作家?!盵13]同時,布拉德福·莫羅以他自己的寫作實踐道出殘雪在語言和文本的探索上的高難度和開創性成就,他認為殘雪的語言在不斷的轉化中恢復活力,這一切都是為一種令人叫絕的思維創造力所驅使的。這種本能,“在后愛因斯坦的空間里,沒有任何直線……在她的每個句子的形成上有一種平靜的古典主義色彩。我想,這部分是由于對古老的二分法持一種敬重———既超然又欣賞的———態度?!薄八两谀切┝钊丝植赖囊庀笾?,同時又保留了不動聲色的仁慈?!盵14]
布拉德?!つ_后來與殘雪成為了好朋友,他與殘雪有過三次面對面的交談,還經常通信。
親愛的殘雪,我終于有時間來讀你的關于《城堡》的卓越的文章了。它們的確非常奇妙。我想要知道你是否讀過十九世紀美國先驗主義作家愛默生的作品。我認為,他和你都是以這樣一種方式寫作———寫下的每一個句子都是句子自身的實驗,所有寫下的句子都使得讀者要停下來深思??傊鼈兒芰瞬黄?。我將把你寄來的幾篇安排發表在我的雜志上。
布拉德福·莫羅。
2005年5月26日[15]
殘雪的作品在北歐的傳播,很大程度上與魏安娜有關。瑞典的漢學家羅多弼曾經邀請鄧曉芒到斯德哥爾摩講學。羅多弼介紹鄧曉芒時總要加一個定語:“這是殘雪的哥哥鄧曉芒先生。”搞得哲學家鄧曉芒很郁悶。二〇〇五年,魏安娜寫給殘雪一封信,信的大概意思是說,希望那年能去中國看殘雪。因為當時在刊物上讀到兩篇小說———《寵物》和《民工團》。并強調特別受到震動的是中篇小說《民工團》。這篇作品令她聯想到但丁和卡夫卡。她接著肯定地說,殘雪的風格是獨一無二的,不可重復的。魏安娜決定“可能要對它寫點東西”。魏安娜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有過鉆研,尤其一直對魯迅的作品比較感興趣,聽說殘雪寫過解讀魯迅的《鑄劍》和《野草》,要求殘雪告訴她這些文章發表在哪些雜志,她又特別提到了殘雪的另一篇小說《山鄉之夜》,索要這篇小說的發表路徑。早在十多年前,魏安娜就與殘雪相識,并為殘雪的作品作過翻譯,寫過評論。魏安娜是丹麥的一位漢學家。早期寫過一篇《模棱兩可的主觀性———讀殘雪小說》,這篇論文收錄在《殘雪文集》第四卷(湖南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八年)。魏安娜對中國當代文學作過比較深入的研究,她主要關注中國當代文學的先鋒作家,關注個人在文學文本中的突圍。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北島小說中的人物自我和角色之間存在的沖突,到八十年代中期徐星、劉索拉他們小說的混亂而又分裂的自我尋找價值的描述,再到八十年代后期余華的某些小說以個性的明顯缺席方法來使之突出化。與近藤直子一樣,最終,她把目光鎖定到殘雪的作品上。她看重殘雪小說中的自我被分裂、破碎、超出了一體化的一種努力的突圍,這種困境不僅僅反映在主題層次和敘述結構上,同時也滲透在文本層次里,“使原文成了一種它本身意思的語言的隱喻”。她不同意中國有些評論家所說的殘雪小說的“瘋狂的”描述或者說小說里的人物都是“瘋人”。她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恰當的。將瘋狂或者理智作為唯一的線索,也似乎離題太遠。她在論文中還引用了魯迅的《狂人日記》,并與以先鋒評論而著名的評論家王曉明較上了勁。王曉明曾在《上海文學》發表過一篇評論殘雪的文章,文章指出殘雪創作中的那種基本個性以及困獸意識。魏安娜認為,“被看作先鋒批評家的王曉明,在這里將自己置身于傳統的批評家和‘五四新文人與啟蒙精神的捍衛者兩種角色之間了。”她認為最主要的,是殘雪試圖面對的是自我的內在沖突與災難,是一種自我困境而不是中國困境。
二〇一五年,《最后的情人》在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并獲得美國最佳圖書翻譯獎之后,有多家媒體和批評家進行了報道和評論,評論家亞歷克斯·麥克爾羅伊在寫書評中寫道:“像殘雪進行的這種變幻多端的實驗本來完全有可能產生一部雜亂的,令人難以卒讀的小說,但她卻用一種清晰簡明的風格寫了出來,并由安納莉絲·芬尼根·瓦斯曼巧妙地譯成了英文?!盵16]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尼爾·帕奇博士以《神奇的虛擬現實———評殘雪〈最后的情人〉》為題,寫了長達上萬字的評論,以及Chad W. Post在“冰島國際文學節”開幕式上對殘雪的訪談,都依然保持三十年那種驚奇,盛贊了殘雪的小說藝術。近幾年來對殘雪關注比較多的漢學家還有《瑞典日報》專欄作家、瑞典漢學家夏谷,耶魯大學出版社社長、作家約翰·唐納蒂契,他們對殘雪的作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殘雪的作品在海外的傳播還在進行。在中國當代文學對外傳播方面,作家的心情其實很復雜也很矛盾。一些漢學家是用歧視的眼光,從政治、文化差異和獵奇的角度看中國當代文學。他們大多對中國的政治體制、社會形態、文化生活更感興趣,文學本身只是他們了解上述因素的途徑之一。令人欣喜的是,即使這樣,還是有人能夠沉下心來專門搞文學研究。總的來說,文化交往中的誤解、磨擦在所難免。隨著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影響力的增強,中國的文學作品越來越多地被翻譯出去。殘雪的作品無論是文本形式還是思想表達,在當下的文學世界里都具有一種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她的作品與西方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不同,對人性的分析和把握是以東方文化為背景,以中國元素為核心,現代化使物質文明突飛猛進,人卻面臨更大的精神困境,殘雪的藝術類似于佛教中“渡”的意義,讀者在獨特的敘事中得到一種精神提升。因此殘雪作品的現實意義更加凸顯。
[1][日]《殘雪研究》第2期,主編,鷲巢益美,日本殘雪研究會,2010年1月30日。
[2]殘雪,鄧曉芒,《于天上看見深淵———新經典主義對話錄》,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12月。
[3] [日]《殘雪研究》第4期,主編,鷲巢益美,日本殘雪研究會,2012年3月31日。
[4][5]《為了報仇寫小說———殘雪訪談錄》32頁,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8月。
[6] [日]近藤直子,《有狼的風景》,2001年5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日語版本《有“賊”的風景》。
[7][8]本段引號文字均轉引自《殘雪文集》(一至四卷)扉頁及封底,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5月。
[9][13][14]Dialogues in Paradise.Translated by Ronald R. Janssen and Jian Zhang.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9.
[10] [11] [12] Old Floating Cloud: Two Novellas. Translated by Ronald R. Janssen and Jian Zhang.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1.
[15]由殘雪本人提供。
[16]Alex McElroy. Colorado Review-book review. 2015.3.9
附錄:殘雪1987-1997年出版的著作
1987年《黃泥街》臺灣圓神出版社
1988年《天堂里的對話》作家出版社
1989年《蒼老的浮云》日本河出書房新社
1989年《天堂里的對話》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0年《突圍表演》香港青文書屋
1990年《突圍表演》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0年《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臺灣遠景出版社
1991年《布谷鳥叫的那一瞬間》日本河出書房新社
1991年《殘雪小說集》意大利理論出版社
1991年《殘雪小說集》法國伽利瑪出版社
1991年《蒼老的浮云》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2年《黃泥街》日本河出書房新社
1994年《思想匯報》湖南文藝出版社
1995年《種在走廊上的蘋果樹》日本河出書房新社
1995年《輝煌的日子》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黃泥街》長江文藝出版社
1996年《天堂里的對話》德國魯爾大學出版社
1997年《繡花鞋》美國霍特出版社
1997年《突圍表演》日本文藝春秋出版社
1997年《繡花鞋的故事》加拿大菲茨亨利·懷特賽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