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慶
地質環境治理助推永城生態文明建設
◎陳國慶

在微波蕩漾的永城市日月湖畔,一群野生白鷺慵懶地信步在湖畔;
巍巍芒碭群山懷抱中的地質公園,吸引著眾多游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坐落于永城市新城區的幸福港灣小區內,來自塌陷區村莊的村民正陸續登記入住;
在永城市陳集鎮,由塌陷區治理改造的馮寨天成牧業農場內生機勃勃,工人正在喂養雞鴨鵝豬牛……
這一連串的場景構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美麗畫卷。然而誰能想到,這里幾年前還是采煤沉陷區和廢棄的采石礦坑。“塌地”變景區,“爛山”成公園,翻天覆地的變化緣于永城市立足市情,探索創新,不遺余力地開展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
永城市是全國六大無煙煤基地之一,是全國百強縣(市)之一。在國務院發布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被劃分為“成長型城市”。近年來,礦業經濟在促進永城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對全市地質環境造成了較大破壞,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礦區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
永城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將開展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作為實施民生工程、打造生態國土的重要舉措,通過落實“一項制度”、建設“一批項目”、實施“一大工程”、建成“一個公園”、抓好“兩大重點”,探索出了一條平原礦區開展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打造美麗永城的新路子。
落實“一項制度”,即有效落實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自2009年永城市實施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以來,到2014年底,該市各礦山企業已累計繳存保證金5.49億元,其中2014年繳存保證金8763萬元。根據恢復治理工程完成情況,順利返還1.47億元,為永城開展采煤塌陷區恢復治理,切實改善礦區生態環境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保障。永城市地礦局局長蔣清偉介紹:“在保證金制度的落實上,我們從申報、審核、繳存、入戶、返還,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規范的監管機制。但繳存保證金不是目的,關鍵是如何合理高效利用。目前,我們已利用保證金開展了5個采煤塌陷區恢復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積14653畝,真正發揮了保證金制度的應有作用。”
建設“一批項目”,即建設一批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2004年以來,永城市先后申報中央、省級財政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7個,爭取項目資金4.4億元,用于全市礦山地質環境的綜合治理。在農業主產區塌陷區治理上,采取以“復墾耕地+居住用地+魚塘+高效生態農業用地”為主的模式治理;在城區周邊集中連片塌陷區治理上,探索創新治理模式,開展了寰金湖生態居住區、天成牧業土地流轉示范區等一批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項目。通過“熟土剝離、挖深墊淺、超前復墾”等治理方式,永城市累計治理采煤塌陷區56128畝,新增建設用地6680畝、耕地38010畝、魚塘11438畝,先后建成了陳四樓煤礦張大莊、城郊煤礦劉崗、新莊煤礦黃水寨等一批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示范區,初步實現了塌陷區綜合治理和經濟創收的雙贏。同時,該市還改變以往“先塌陷,后搬遷”為“先搬遷,后塌陷”,與永煤、神火兩大集團共建了一批布局合理、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搬遷安置區,如投資1.2億元建成的幸福港灣社區、投資1.6億元建成的潤橋社區,已安置群眾2800戶10000余人,塌陷區群眾的幸福指數和滿意度大幅度提升。
實施“一大工程”,即精心實施永城市東西城區間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日月湖工程)。該工程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包括6平方公里水域、6平方公里生態綠地、6平方公里建設用地、6平方公里高效農業用地。2013年,被列為全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工程之一。截至目前,日月湖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6.3億元,開挖土方1955萬立方米,形成水面4300余畝,園林綠化1442畝,修建道路20公里。2014年又晉升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一個集高端生態休閑旅游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地質環境治理新區正逐步形成。
建成開放“一個公園”,即建成開放了芒碭山地質公園。芒碭山是豫東地區唯一出露古老基巖地區,因開山采石造成了大量廢棄礦坑。為做好治理工作,永城市地礦局向省國土資源廳申報了芒碭山地質公園建設資格。2014年4月,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的芒碭山地質公園正式揭碑開園,面向公眾開放。這是一座以石灰巖地貌、花崗巖地貌為主,以典型地質遺跡、采礦遺址、礦山環境治理景觀為輔,與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相互輝映的地質地貌型地質公園。截至目前,公園已累計接待游客50余萬人。獨特的地質旅游資源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下一步,我們還將大力整合永城市各類地質旅游資源,組合申報國家礦山公園。同時,以地質景觀為主體,突出自然科學情趣、休閑觀光和保健旅游、文化體驗等多種功能,建設永城地質旅游文化產業園。”蔣清偉局長不無驕傲地說。
抓好“兩大重點”,就是抓好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012年,永城市在全省率先啟動了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編制了《永城市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方案》,依托省地質測繪總院作技術支撐,運用遙感解譯、INSAR等先進技術建設監測網,對永城礦區地面塌陷、地裂縫、地下水和地貌景觀等方面進行監測。目前,永城礦區共布設D級GPS控制點28個、監測點468個、地下水監測點37個,初步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和監測檔案。同時,該市不斷深化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創建活動,進一步推進群測群防體系規范化、標準化建設。2014年,成功創建全國首批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成為全省首批15個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之一。
通過大力推進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永城市不僅治理了地面塌陷、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實現了以生態旅游帶動多種產業的配套、協調發展。放眼未來,在科學合理的環境治理下,永城的采煤沉陷區將迅速恢復勃勃生機,永城這顆“豫東明珠”也將散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作者單位:永城市地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