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建暉
江蘇省銀行業信貸風險主要特征與對策研究
□柏建暉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趨緩、發展方式轉變、結構深度調整,近期江蘇省銀行業信貸風險增長迅速,并呈現出行業集中度高、風險擴散快、大型企業風險顯現等特征,本文從金融業集聚、虛擬經濟占比和信貸投放角度對近期江蘇省銀行業信貸風險的成因進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議。
作為一種資源,金融從改革開放初期一直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誰能夠得到金融支持,誰就有機會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過去的二十年,江蘇省雖然面積不是最大,人口不是最多,但經濟實力常年位居全國前列,其中除了政策、區位等優勢之外,金融資源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受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深化、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等因素的影響,江蘇省銀行業信貸風險不斷加劇,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已刻不容緩。
根據中國銀監會和江蘇銀監局公布的數據,從2013年一季度到2014年四季度,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呈“雙升”態勢,信貸風險暴露加快;同期江蘇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也一直在高位波動,不良貸款率始終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見表1)。

表1 全國商業銀行及江蘇省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數據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
總體來看,2013年以來江蘇省信貸風險暴露呈現出行業集中度高、風險擴散快、大型企業風險顯現等特征。
(一)行業集中度高。
在經濟上行期間,光伏、船舶、鋼鐵等行業因行業利潤率而受到企業和銀行的青睞。然而,隨著近年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產能過剩行業普遍受到巨大沖擊,江蘇地區的信貸風險也開始凸顯,非正常類貸款銳增。由于銀行前期對光伏、鋼貿、船舶等行業存在集中投入的現象,因此在信貸風險暴露時呈現出明顯的行業性特征。
(二)風險擴散快。
企業出現風險后,其擔保單位甚至上下游企業也將遭受牽連,在江蘇地區曾經一度被傳為經典的互保聯保模式開始遭受詬病。由于互保聯保模式的風險傳導性和群發性特征明顯,而且擔保圈往往互相重疊,企業的擔保關系錯綜復雜,這直接導致不良類貸款的連鎖出現。
(三)大型企業風險顯現。
在以往的風險案例中,往往是中小型企業比較容易遭受沖擊,但是近期隨著實體經濟增長乏力,產能過剩壓力持續增大,企業信用風險呈現出由小微企業向大中型企業蔓延的態勢,甚至個別行業的龍頭企業也難逃厄運。2013年宣布破產重組的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便是其中典型案例,而近期陷入困境的熔盛重工更是給各家銀行敲響了警鐘。
(一)金融業集聚程度高。
目前,測量產業集聚程度的指標主要包括:空間基尼系數、產業集聚指數、哈萊-克依指數、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和區位熵指數。空間基尼系數和產業集聚指數均未考慮到企業規模對指標的影響;哈萊-克依指數和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需要區域內所有相關企業的市場份額,數據可得性差。所以本文選擇區位熵指數測量江蘇省金融集聚的程度,具體計算方法為:
區位熵指數=(地區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地區人口)/(全國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全國總人口)。
指數越大,表明金融業集聚程度越高。經測算,1999年江蘇省區位熵指數為1.03,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經過14年的發展,2013年江蘇省金融集聚水平已經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7%。在我國前五大經濟省份中,江蘇省的金融集聚程度僅次于浙江省(見表2)。

表2 2013年我國前五大經濟省份的區位熵指數
在經濟上行期,金融集聚對于拉動江蘇區域經濟增長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經濟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金融集聚發展過快以及經濟對金融的過度依賴,為江蘇省銀行業信貸風險的集中暴露埋下了隱患。
(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失衡。
銀行業信貸投放的理想狀態是與實體經濟增長保持同步,并通過內循環不斷促進實體經濟的增長,同時實現自身的有序增長;即使在短期內出現信貸增長快于實體經濟增長的現象,但從長期來看,兩者的增長速度應該是基本保持一致的。鑒于第二產業在江蘇省經濟總量中占比超過50%,而工業經濟產出在第二產業中占比接近90%,本文選擇工業產值和工業發電量作為衡量江蘇省實體經濟發展的指標,與江蘇省銀行業信貸增長的情況進行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
(1)2001~2013年,江蘇省銀行業信貸投放增速普遍高于工業產值和工業用電量增速,均值高出約4~6個百分點。
(2)2009年,伴隨著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啟動,江蘇省銀行業信貸投放規模顯著增長,這一方面推動了江蘇省下一年度工業經濟的增長,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信貸投放增速與工業產值增速的偏離度。

表3 2001~2013年江蘇省經濟產出與金融發展指標
當前,由于江蘇省實體經濟增長速度趨緩,而虛擬經濟發展勢頭強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出現持續性失衡。金融熱、實體冷的現狀,以及金融空轉和流動性自循環過程中往往蘊含著大量的金融風險。與此同時,有實力的企業往往會開設財務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將金融業作為自身產業的分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回報,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失衡。
(三)信貸投放失衡。
江蘇省銀行業在資金的投放上也普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在企業選擇上過于偏向規模大的企業,在大型企業的投放上過度競爭,致使部分企業超額融資,過多的融資往往誘導企業盲目擴張、增加對外投資,引致結構性風險。在經濟上行期,部分企業被財富的快速積累沖昏了頭腦,擴能擴產、跨地區投資,卻忽視了行業周期和市場波動帶來的巨大風險。
其次,在項目選擇上過于偏向政府項目,作為近年來增長較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金融支持對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功不可沒,但是同時也加大了政府負債,而且金融投放速度往往高于地方政府實際能夠承擔的范圍,出現寅吃卯糧的現象。在政府平臺項目收緊、土地出讓價格走低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可支配收入最終還是受到地方實體經濟的影響,看似充足的資金渠道實際上卻讓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再次,在信貸方式上,近年來,隨著金融深化和金融創新不斷加強,影子銀行、信托、企業債等金融業表外資產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機會。表外資產的大幅增長,在給金融業帶來了不菲的利潤的同時,也增加了潛在風險。
(一)深化金融改革,優化銀行業外部經營環境。
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金融領域也是如此,要杜絕政府對銀行業的行政直接管制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確保信貸資金合理有效運用,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要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強法制建設,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進而優化銀行業外部經營環境,降低信貸風險。
(二)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
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淘汰一部分落后產能,整合一部分產業,提升一部分生產力,促進江蘇省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要加強銀行業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通過銀行業信貸資源配置結構的優化來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而產業結構的優化能夠進一步降低銀行業信貸風險。
(三)加強銀行業風險管理。
受經濟下行等因素的影響,企業投資意愿不強,有效需求普遍不足,信貸業務已不再具備高速發展的基礎,傳統依靠信貸擴張的經營模式已不可持續,此時必須牢固樹立風險為本的穩健發展理念,將風險控制作為銀行的核心競爭力,主動適應經濟周期,適時調整信貸經營發展策略,在信貸投放的方向和節奏上平衡好收益與風險,確保銀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四)加強政策引導和考核機制創新。
考核機制對地方政府和金融業的影響是巨大的,考核的內容直接決定了地方經濟發展思路,一方面通過考核機制創新,對金融業的投放對象、投放速度、投放效果進行考核,鼓勵地方政府和金融業協調發展;另一方面,在發展的同時控制好風險,要求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嚴把關口,通過內外部審查機制,切實貫徹落實責任追究制,這有利于從根本上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1]李玉國.增強信貸風險管理前瞻性[J].中國金融,2014,(13)
[2]許洋.當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防控[J].中國金融,2013,(16)
[3]王玥.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擔保關聯風險及防范對策[J].河北學刊,2013,(3)
[4]金文莉.中國特色的金融系統風險及其治理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2,(11)
(作者單位:中國進出口銀行江蘇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