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
摘要:魚躍前滾翻在體育教學中的開展,對于小學生的體育能力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魚躍前滾翻在小學體育中所處的地位較為尷尬。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數小學體育教師對于“滾翻”教學的認知程度不足,沒有掌握魚躍前滾翻的有效教學方法。基于此,本文從傳統認知下的魚躍前滾翻教學入手,并重點提出了動態理論教學方法的創新,以供參考。
關鍵詞:動態理論 魚躍前滾翻 傳統認知 創新方法
1、傳統認知下的魚躍前滾翻教學
通過相關的文獻資料調查了解到傳統認知下的教學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四種:
其一,體育教師在魚躍前滾翻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學思路為前滾翻~遠撐前滾翻~魚躍前滾翻~實踐運用,讓學生掌握滾翻教學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完整相關動作,并通過實踐運用、拓展提升的方式,加強小學生對魚躍前滾翻動作的熟練程度。
其二,通過文獻的搜集與閱讀了解到,“行進間”這一詞匯,行進間在教學中的運用方式主要是助跑幾步,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此項動作屬于拓展性運用內容。
其三,在傳統認知中,體育教師普遍認為客服心理問題是該項教學中的難點,并且很多一線教師經過大量研究,提出了克服學生心理障礙的方法。
其四,通過深入剖析,了解到傳統認知下的體育教師,認為魚躍前滾翻教學是體育運動中的一種外部運行表現形式,具有特定的動作,在教學中應堅持規范性、競技性的原則,“項目觀”受到傳統認知下體育教師的一致認可,并且這種思想己經根深蒂固。
2、動態理論下魚躍前滾翻教學的創新方法
滾翻技能作為一種體育運行,其外在的表現形式不應該受到局限性,動態理論下的滾翻教學堅持多樣化原則。如小學教材中的前滾翻、遠撐前滾翻、魚躍前滾翻、箱上(杠上)、前滾翻動作,再如向前、向后、向側,團身、屈體、直體滾翻動作;還有與其他動作聯結,如由分腿支撐經前滾翻成分腿起、用手背支撐的前滾翻、拋球一前滾翻一接球等等。
那么,滾翻的本質屬性是什么呢?我們發現:(1)“滾翻動力來源+滾動”形成了滾翻動作,滾翻動力主要源自下肢的蹬和上肢的撐與地面或器械所形成的反作用力。撐同時還主要起著控制身體的作用(如方向和緩沖等)。(2)動力來源和滾動由兩個核心技術環節構成:①蹬撐環節。②滾翻環節。這是所有滾翻類動作的本質屬性或共性特征。換言之,凡具備上述共性特征的動作都可稱為滾翻類動作。
在動態理論指導下,任何體育運動中所產生的動作都會受到條件的約束,一旦約束的條件發生了變化,那么就會因此而產生新的動作。當體育教師在魚躍前滾翻教學中以約束為前提的時候,類似的動作變會不斷涌現,而將這種共性特征置于不同的約束條件下,其動作的難易度以及外顯形式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在動態理論下的魚躍前滾翻并不是指某一個特定的動作,而是涵蓋了競技與非競技,具有共性特征的類似動作統稱,具有抽象化的特點,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動作庫,豐富了魚躍前滾翻教學的內容,擺脫了傳統認知的束縛,推進了小學體育教學的改革。
3.實踐意義
3.1 轉變了教師對魚躍前滾翻動作的認識
“行進間”是對魚躍前滾翻的延伸,需要學生在充分掌握魚躍前滾翻作用的基礎上,才能夠開展進一步的眼神動作,與普通魚躍前滾翻動作相比,“行進間”動作的難度有所提升,對于動作幅度的要求更加嚴格。動態理論主張先蹬后撐,對于學生騰空幅度沒有明確要求,騰空幅度也不是判定是否為魚躍前滾翻動作的唯一標準,就算學生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騰空幅度很小,但是只要滿足了“蹬撐關系”,就可認為屬于魚躍前滾翻動作。
一直以來,我國體育教學都在追求動作的標準化、正規化,但是卻缺乏對學生自身發展能力以及情感體驗的考慮。小學生雖然處于體育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但是同樣的啟蒙階段,此時的魚躍前滾翻教學設計與動作指導應該建立在學生掌握基本運動能力上,而不是一味的要求“正規,。在動態理論下的魚躍前滾翻教學區別于“正規”運行技術,重新詮釋了魚躍前滾翻教學的理念,拓展了教師的視野。
3.2 對學生學習動作的積極影響
動態理論下的“先蹬后撐”滾翻動作需要學生對“蹬”、“撐”、“騰空”動作銜接自然,一氣呵成,“先蹬”有力、“后撐”更穩,有助于緩解學生在騰空動作時的緊張心理,消除學生的恐懼、不安心理。在傳統認知中,學生在魚躍前滾翻中普遍存在恐懼心理,也成為了教師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基于動態理論下的魚躍前滾翻教學分析了學生恐懼心理的來源。學生恐懼心理的來源主要分為以下兩點:其一,來源于教師的示范,教師為了凸顯動作的規范性,在“蹬撐關系”、“騰空”動作上的表現雖然屬于規范性動作,但是對于運動能力有限的小學生而言,過于“夸張”,學生在贊嘆教師表象動作同時,初步產生了恐懼心理。其二,學生在進行魚躍前滾翻動作學習的時候,這種畏懼心理更加凸顯,由于魚躍前滾翻一系列動作的難度,最后騰空翻起然后沖向墊子,由身體本能而產生的恐懼心理,加之教師動作示范時產生的恐懼心理,而增加了魚躍前滾翻教學的難度。
基于動態理論下的教學方式,行進間前滾翻會讓學生在熟練的基礎上,因前行速度的加大而導致前蹬力量的加大,進而自發的出現“騰空”,然后隨著練習的熟練,“騰空”逐步加大。整個練習的過程中,由于“騰空”的自發以及逐步加大,對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認知下的體育教學在思想觀念與教學方法上具有局限性。動態理論的提出對傳統認知產生了巨大沖突,為小學體育教學拓展了教學思路。體育教學屬于意向教學行為,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前進中心小學校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尋求教學改革之路,從學生對魚躍前滾翻學習的能力與學習意向考慮,引導學生學習,而非強迫學生“正規”學習,創新了教師在魚躍前滾翻教學中的思想與信念,有助于魚躍前滾翻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以共性為特征歸納體育教學單元內容——以滾翻類運動技能為例[J].查春年運動.2015(22)
[2]創意中的實效——學習《魚躍前滾翻》課例視頻有感[J].張海平體育教學.2015(12)
[3]以動作系統結構為特征設計滾翻類技能教學——以水平四“向前滾翻類技能”教學設計為例[J].劉鋒,沈菁,梁勇峰.中國學校體育.2013(01)
[4]魚躍前滾翻(男)、遠撐前滾翻(女)實踐課教案[J].徐志林.體育教學.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