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然而,她沒有博士學位也未曾留洋,幾次提名院士均未當選,因此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過去這幾十年,屠呦呦在中國的命運也似乎并未與其貢獻相符。
長假第五日,諾貝爾獎揭曉第一日,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獲諾貝爾醫學獎。
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半授予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以表彰他們在創新蛔蟲療法方面的貢獻;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治療瘧疾方面的貢獻。
屠呦呦是誰?她的研究到底怎樣的?
相比中國很多名教授名科學家名院士,屠呦呦從來不是媒體的寵兒。鈦媒體編輯整理了近年關于屠呦呦各個渠道都并不算多的信息,幫你認識一個完整的屠呦呦。
屠呦呦生于1930年,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資料顯示,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畢業后曾培訓中醫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前后分別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早已獲得有著國際醫學界諾貝爾之稱的“美國拉斯克”大獎
國際醫學大獎——美國拉斯克獎,在2011年9月23日,將其2011年臨床研究獎授予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拉斯克獎。
“在人類的藥物史上,我們如此慶祝一項能緩解數億人疼痛和壓力、并挽救上百個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發現的機會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學教授、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成員露西·夏皮羅在講述青蒿素發現的意義時說。夏皮羅表示,青蒿素這一高效抗瘧藥的發現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洞察力、視野和頑強信念”,屠教授的工作為世界提供了過去半個世紀里最重要的藥物干預方案。
屠呦呦說,她要終身致力于中醫藥研究,將中醫藥研究推向更高潮
看到這個,中醫黑們會不會不高興了,但是屠呦呦真的是這么堅信的,這是中國傳統中醫藥對世界對人類的貢獻。
在發表“拉斯克獎”獲獎感言時,屠呦呦仍然中氣實足,她說,青蒿素的發現是中國傳統醫學給人類的一份禮物,傳統中醫藥多年來一直服務中國和亞洲人民,開發傳統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她呼吁開展全球性合作,使中醫藥和其他傳統醫藥更好地造福人類健康。
連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也認為,屠呦呦教授領導的團隊將一種古老的中醫療法轉化為最強有力的抗瘧疾藥,使現代技術與傳統中醫師們留下的遺產相結合,將其中最寶貴的內容帶入21世紀。
據科學網報道,2015年6月4日在屠呦呦獲得諾獎前,她曾因在抗瘧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了哈佛大學醫學院2015年度華倫·阿爾波特基金會頒發的榮譽。迄今為止,該獎已授予51位學者,其中7人后又獲得諾貝爾獎,而她是首次獲此獎的中國學者。
阿爾波特基金會頒獎委員會的科技顧問,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免疫學和傳染性疾病研究中心主席戴安表示,“如果討論科學發現的成功轉化,青蒿素可以稱得上是一百年來最重要的典型案例之一;這項工作是基礎研究轉化為藥物并成功挽救生命的經典案例”
研究的抗瘧疾藥物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瘧疾可以說是人類所遭受的一大酷刑,多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僅在2013年,就曾出現2億相關發病案例,導致了584000例死亡案例。
屠呦呦教授是中國中醫科學院523工程的帶頭人,該項工程由中國政府設立,旨在尋找有效的抗瘧藥物。她和她的團隊對能退燒降溫的植物提取物進行了檢測,并確定了其中能夠抗擊瘧原蟲的有效成分。
在發現該提取物能消除老鼠和猴子血液中的瘧原蟲后,屠呦呦教授和她的同事們不顧安危在自己身上做實驗,確保該藥有效安全。該團隊最終成功研制出青蒿素藥物,至今該類藥物仍然是世界范圍內最主要的抗瘧藥物,成功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事實上,每年有4億人份的青蒿素被使用于抗瘧的綜合治療。
對人類的貢獻不可取代
2009年,世衛組織在柬泰邊境發現部分瘧疾患者體內瘧原蟲對青蒿素類藥物產生抗藥性,這引發全球范圍內的憂慮,擔心瘧原蟲的抗藥性使青蒿素這種抗擊瘧疾的有效武器失效。為此,世衛組織在瘧疾治療推薦方案中特別提出,要在確診后節制使用青蒿素復方藥物,以免瘧原蟲增長抗藥性。林瓦爾德認為,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青蒿素類藥物對全球抗擊瘧疾的重要作用。
瘧疾是與結核病、艾滋病并稱的全球最嚴重傳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稱。據世衛組織統計,2008年,全球有2.47億人感染了瘧疾,其中100余萬人死亡,大多數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非洲約每30秒就有一個幼兒因瘧疾而死亡,而傳統的抗瘧藥物奎寧因瘧原蟲的抗藥性早已失效。
2004年5月,世衛組織正式將青蒿素復方藥物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從此青蒿素作為“中國神藥”在世界各地顯示奇效。英國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的統計顯示,青蒿素復方藥物對惡性瘧疾的治愈率達到97%,據此,世衛組織當年就要求在瘧疾高發的非洲地區采購和分發100萬劑青蒿素復方藥物,同時不再采購無效藥。
“中國神藥”給世界抗瘧疾事業帶來了曙光。世衛組織說,坦桑尼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近年來瘧疾死亡率顯著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泛分發青蒿素復方藥物。僅在贊比亞,由于綜合運用殺蚊措施和青蒿素類藥物療法,2008年瘧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據悉,至2009年年底,已有11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達到100%,另有5個非洲國家覆蓋率為50%至100%。而在2005年,僅有5個非洲國家的青蒿素類藥物覆蓋率為50%至100%。
多次落選院士,曾被稱為“三無”科學家
然而過去這幾十年,屠呦呦在中國的命運卻似乎并未與其貢獻相符。
因文革歷史條件所限,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也無留洋背景;另據了解,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她因此曾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
據屠呦呦的老同事李連達院士敘述,屠呦呦不善交際,性格直率,也不會拍馬屁。比如在會議上,她贊同就馬上肯定;不贊同就直言相諫,并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第一位獲獎者是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他的主要成就是對白喉血清療法的研究。在所有獲獎者中,最年輕的32歲,最年長的87歲,平均58歲。其中還有11名女性獲獎者。
如今,屠呦呦成為了第一位中國獲獎學者。
屠呦呦自述:成功來自于190次失敗之后
屠呦呦之前在國際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很少。最近,她一篇題為《青蒿素的發現——中藥的饋贈》論文,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月刊《自然》上發表。寧波一位赴美留學的生物化學博士翻譯了全文刊登在中國媒體上,才得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位中國的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獲得者。以下內容都來自這篇論文中屠呦呦的自述。
她說,提取青蒿素的成功,是在190次的失敗經歷后姍姍來遲的。
中藥西晉葛洪的處方給了屠呦呦靈感。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后才出現的。”
屠呦呦曾說,“我一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參與研究中國草藥。從1959年到1962年,參加了為有西醫背景的醫生準備的中醫培訓班,這引導我走向中藥那些美麗的寶藏。”
“在青蒿素發現的過程中,古代文獻在研究的最關鍵時刻給予我靈感。我相信,努力開發傳統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
在屠呦呦看來,青蒿素是古老中藥的真正饋贈,用中國醫藥幫助世界各地人們戰勝危害是她最大的夢想。
責任編輯/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