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紅+王亞珍
摘 ? ?要: 《Great Expectation》是狄更斯的作品之一,描述了一群樸實善良的小人物之間發生的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君子之道”是儒家學說的簡潔概括,是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模式,是中國獨特的文化標識。雖然中西方文化存在根本差異,但對于那些智者與善良的人們,對于“人格”的評價標準卻有著許多相通之處。
關鍵詞: 《Great Expectation》 ? ?小人物 ? ?君子 ? ?君子之道
《Great Expectation》是狄更斯的后期作品,也是他思想較為成熟的作品之一,此時他對人生與社會有了更為深刻的體驗。在這部小說中,呈現出作者更為成熟的人生觀,因此被許多西方評論家推崇為狄更斯最出色的作品。整部小說的情節扣人心弦,感人肺腑,希望由萌生至幻滅的過程喚起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共鳴。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最理想的人格標準。經過儒家的選擇、闡釋、提升,最后成了一種人格理想。“君子之道”是儒家學說最簡潔的概括,盡管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著根本差異,但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人格”的評價標準與中國的儒家思想有眾多相似之處。
一、做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標準
《Great Expectation》以滿含同情與細致入微的筆觸,塑造了喬、匹普和畢蒂等一群樸實善良的小人物。整個故事貫穿愛的主題:匹普對艾絲黛拉至死不渝的愛,匹普與赫伯爾特的手足情誼之愛,馬格韋契對匹普畸形卻讓人起惻隱之心的愛都得到了細致的刻畫。這些愛中,最令我們感動的仍是喬那種無私淳樸的愛。
匹普是個苦孩子,從幼小的孤兒到成為喬的徒弟,青年時,又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因虛榮而一度迷失,最后幡然悔悟,在他整個成長道路上,只有善良的姐夫喬既像朋友又像父親一樣照顧著他、關愛著他。他總是對匹普說:“Ever the best of friends.”后來的情形證實了喬對匹普的一諾千金,當匹普有機會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時,他不計任何私利地與匹普解除了師徒關系。喬說道:
“Pip is that hearty welcome to go free with his services,to honor and fortune,as no words can tell him. But if you think as money can make compensation to me for the loss of the little child-what come to the forge-and ever the best of friends.”
當匹普到倫敦接受“上等人”教育時,喬對匹普的倫敦生活感到一種隱隱不安,對匹普的深切關心溢于言表,他對匹普說:
“Pip,dear old clap, ... If theres been any fault at all today,its mine. You and me is not two figures to be together in London;nor yet anywhere else,but what is private,and be-known and understand among friends ...”
這說明匹普到倫敦去做上等人,喬不十分贊成。后來當匹普繼承遺產的希望完全破滅,并生了一場大病時,又是喬第一時間趕到匹普身邊,在精神上給予匹普莫大的支持,而且悄悄地幫匹普償還欠債,在匹普身體康復后又悄悄離開。其給匹普的留言內容概括如下:
“Not wishful to intrude.I have departed for you are well again, dear Pip, and will do better without Joe.
P.S.—Ever the best of friends.”
喬用他善良的愛,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匹普在不斷的對與錯的內心掙扎中回歸良知。
《論語》中為我們描述的君子除了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很好相處的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
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論語·為政》
君子不會把自己要做的事、要實現的目標先講出來,而是先把事都做完了,目標也實現了,才淡淡地說出來。真正的君子應該是“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表面上可能不動聲色,少言寡語,而他的內心卻無比堅定、剛毅。
匹普與赫伯爾特有著深厚的兄弟情誼。匹普悄悄地以赫伯爾特的名義和一個商人簽訂了秘密協議,為他的朋友投資了錢并促成了朋友的事業。他會因為看到朋友高興而按捺不住喜悅的眼淚。當匹普繼承遺產的希望破滅后,他說服赫微香小姐繼續資助赫伯爾特創立一個立身的基業,并要求她瞞著他悄悄進行。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三、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孔子·顏淵》)
“成人之美”就是促成別人的好事,更多的是促成良緣,偏重于錦上添花的正面建設,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
當身體逐漸恢復健康的匹普打算實現他的“第二件心事”,請求畢蒂的寬恕并打算與畢蒂過上平靜而幸福的生活時,卻發現畢蒂已嫁給了喬。最后的希望破滅了,他卻慶幸自己沒有在病中向喬透露一絲他對畢蒂的情感,否則事情將無法挽回。文中是這樣描述的:
I was glad I had not breathed a word to Joe about my hoping to marry Biddy. I congratulated them heartily, and thanked them humbly for all they have done for me.
他給予他們全世界最真誠的祝福,他說:
“Dear Biddy, you have the best husband in the whole world,and if you could have seen him by my bed, you would have——But no, you couldnt love him better than you do.”
“And dear Joe, you have the best wife in the whole world,and she will make you as happy as ever you deserve to be, my dear, good, noble, Joe!”
四、君子知恥
孟子有一句近似于繞口令的話: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前半句很好理解,后半句大意是:
為無恥感到羞恥,那么就不再恥了。 《孟子·盡心上》
當匹普獲知他受恩于一個囚犯時,覺得讓他感到恥辱,他寧愿這艘搭載他的命運之舟撞毀,也不愿意接受一個囚犯的恩澤。最使他感到恥辱的是為了這個逃犯,他竟拋棄他最好的伙伴喬。他的悔恨之情體現在下面的內心描述中:
But, sharpest and deepest pain of all, was for the convict... that I had deserted Joe...
匹普康復后,回家去見喬和貝蒂,請求他們的寬恕,原諒他的不仁不義,他是這樣說的:
“I am soon going abroad, and that I shall never rest until I have worked for the money with which you have kept me out of prison, and have sent it to you, repay it a thousand times over, I suppose, I could cancel a farthing of the debt I own you, or that I would do so if I could!”
他放棄掩蓋,放棄麻木,“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他盡全力用實際行動彌補他對喬和貝蒂犯下的錯誤。
五、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增廣賢·朱子家訓》
西方人將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是為了感恩印第安人的救命之恩。中華文明更是強調感恩,既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諄諄教誨,又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美麗故事。
當年匹普在墓地幫助過的罪犯馬格韋契在海外發了財,他為報答匹普,省吃省用,苦苦干活,積攢下每一個幾尼,就是為了讓匹普花,讓匹普過得順心,把匹普培養成“上等人”是他全部的理想與支柱,并為了見一眼他當年的救命恩人——匹普,不顧一切危險,搭上自己的性命從海外趕回來。盡管這是一種畸形的愿望,用錢打造出一個紳士,但我們也能深深地感受到罪惡的肉體下有著一些君子的品質,正應了《孟子·告之上》里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不是由于當時的社會及命運原因,那么馬格韋契也許根本不會成為一個罪犯,即便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也會是一位心底淳樸善良、正直道義之人。
狄更斯筆下的這群小人物雖說沒有心懷天下的偉大境界,但是能夠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努力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不能說他們不具備作為君子的一些品質。
參考文獻:
[1]Charles Dickens.Great Expectation.Tantor Media,Inc; Unabridged,2008.
[2]狄更斯,著.王科一,譯.遠大前程.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3]余秋雨.君子之道.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4]于丹.論語心得.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