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廣明
適時定個行為原則
文/艾廣明
一位駐村干部帶領群眾治理河道、改建村部、扶貧幫困,成績突出,深受村民擁戴。他談起自己的工作體會:“我深知自己的優勢是掌握方針政策較為全面,視野寬廣一些,而缺少的恰恰是基層工作經驗。到村里工作不久,我就確定了自己駐村的工作原則——指導不領導,到位不越位,參與不干預,幫辦不包辦。”像他這樣及時確定自己做某一項工作、某一件事情、應對一個局面的原則,誰做了?經常這樣做嗎?這是很值得探討的事情。
有責任、有擔當的人,說話辦事要有原則遵循。魏晉時期的一些名士放蕩不羈,常常“酒醉不知歸路”。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酒不離身,出門還帶上鐵鍬,告訴別人:“死便埋我。”這行為屬于特殊的時代,現在哪能效仿!大家公認言語行為要有所遵循,遵循的原則首先是基本的,長時期貫穿工作生活的,比如黨員和干部的理想信念、為人民服務宗旨、從嚴從實的工作作風。把基本的原則運用到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情況就復雜了。在適當時候,針對自己的優點和弱點,確定一個行為原則或要點,很有必要。這行為原則有具體的針對性,不需要面面俱到,用不著空洞教條,既貫徹為人做事的根本要求,又緊緊聯系所處的環境和擔負的任務,聯系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狀態,簡潔而管用。
也有人認為把各方面要求、提示、警示爛熟于心,在具體情境中創造性運用,創造性發揮,何必搞繁文縟節的“行為原則”!這樣說也有一定道理。如果誰這樣做確實效果很好,照做就是了。但根據許多同志的工作經驗,還是適時總結概括出“原則”好。提煉出“原則”,也不能刻板教條,仍然需要創造性地運用和發揮。

經常性工作、經常遇到的場合,用習慣的行為方式即可,確實不必老是制造“原則”。但是堅持自己的習慣、不壞規矩,也是相對簡單的“原則”,經常提醒自己也是必要的。一貫抵制了誘惑,不等于真的有了金剛不壞之身;類似的工作場合總是風平浪靜,但事關利益是非,這次就可能“平地起風雷”。時時保持清醒頭腦,不忘身份,不忘責任,在關鍵時候重溫一下應該注意的幾條,對新情況、新問題有充分的警覺和應對策略,并不多余。
接觸一項新的工作任務,面臨新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人們都有生疏感,認識也需要不斷豐富、深化,自己的素質、能力、作風也在新的考驗和磨礪中改變、重塑。適時總結幾條提醒自己,很為適用。優秀的領導者當然有較好的素質和能力,但他們一般不會過于自負,把自己當成事事高明的諸葛亮,而是尊重實踐、尊重群眾,不斷總結規律性認識,用以指導實踐,駕馭局面。對自身也會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要求,自警、自省、自勵。他們不但模范地遵循原則、紀律和規矩,還根據具體的實踐和環境,將普遍性的原則、紀律和規矩具體化為工作要求、行為注意。不但自己明白道理,還能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凝聚人們的共識,勠力同心地完成工作任務。
在一些具體工作場合,針對一時一事,也是需要制定行為原則的,只是不一定正式地表達出來,有的只是默記于心。有的企業經營者與客戶談業務,洽談之前對客戶的身份、洽談的項目已經有所了解,但對方究竟有多少誠意、多大實力,并不明了。開始一段的談論,就可能是相互了解、摸底。底數大體清楚,怎樣深入談,合資合作的資金、資源、管理權屬各自的底線在哪里,怎樣使己方的投資收益更大?這就得明確原則,也許大的原則早已確定,但重新審視、有所修訂也是必要的。秉持著即時確定的原則繼續洽談,可能事半功倍,減少失誤。
有些場合不那么正式,可否率意而為?這要看具體環境,也要看當事者本人的性格修養。比如參加一場酒會,平時在社交場合表現理智的人,沒啥必要特地給自己定幾條“注意”,隨心所欲也不出大格,但有的人很需要。譬如有的干部說話辦事情緒化,特別是酒喝多了,說話荒腔走板。有點權的甚至酒桌上封官許愿,事后后悔,又以“酒桌上說的話不算數”搪塞,為人恥笑。這類缺少自制力的人,根據自己的弱點和缺點,端起酒杯前內心定幾條原則,堅決執行,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