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媛
千里共嬋娟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
唐代·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農歷十五日節慶最多,正月十五元宵、七月十五中元、八月十五中秋,都是傳統文字部分再細高點大節,這和月圓盈滿有關。中國人求圓滿,什么都要圓滿了好,不管是名利身家還是世俗幸福,所以中國人不太容易活出自己的風格,總要去完成圓滿二字要求的“任務”。但這也同樣生成了中國人的另一種美德——心態圓融,看淡生死。
張若虛說“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則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古人要么感傷明月無情人多愁,要么感喟明月有情長相伴,而只有蘇軾一人將這其中的境界參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亮也有陰晴圓缺,只在農歷十五日才展現最完美的一面。若只看到月亮恒在,那自然覺得人生苦短,但若融入其中,看它的周而復始,看它流轉的輪回,便知日月造化永恒、天地萬物化育,是多么的有理有據。人間的悲歡離合,著實沒有什么可嘆惋的,明月自有明月的命數,我們欣賞它的美的那時,便是它存在的當下那刻。所以,我們欣賞的不是千年前的那輪明月,而是一輪附著了傳說故事、風俗典故、節慶氣氛、飲食文化,還有詩詞歌賦的圓月。它是眼睛看得到的,同時也是心里描繪出的,它是月亮,也是文化中的故鄉。

亞洲各國都過中秋節,各有各的講究,月亮大度,不計較國界之分。曾經有人寫過《中秋節新羅考》,讀來只覺有牽強附會之嫌。中秋味道,民族自制,個人秘方,此生需慢慢領受。千年共嬋娟,天涯共此時,古今中外能一脈相連,這也是明月獨有的造化與詩意。我們借那千年的歷史里窖藏的月光,織成最舒適的枕頭吧,去一夢千年,去視通萬里、目遇八荒,去做最美的相思夢,明月與我們同在!
櫥窗 欲望都市的微表情
撰文/周媛
小說里形容美人大多會從眼睛聊起,說是真正的美人,只消眼波流轉便已百媚生。俗話里常說的那句“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是這個意思。
都會越來越繁華,比起此起彼伏的高樓大廈,我倒樂得站在街邊看那些千奇百怪的櫥窗秀,那種時而繁華時而接地氣的小空間,不單單是小小店面的一道縮影,更像是一座城市、一個時代的微表情。一顰一笑,或繁或簡,皆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