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江濤(天津市委黨校,天津300191)

在全球產業結構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趨勢下,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逐漸成為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也成為許多國際性大都市極具標志性的重要特征。京津冀地區在國家產業發展規劃指導下,順應全球產業結構調整趨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符合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是搶占發展制高點的必然之路。但該區域各省(市)定位不同, 發展各有側重,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也不均衡。因此,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客觀條件,明確優勢和劣勢,才能“有的放矢”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
從京津冀近年來外部合作條件來看,三個地區產業特色明顯,結構相似程度不高,產業結構雷同的局面基本改觀,產業拉開了檔次,出現錯位發展的態勢。其中,北京更加注重調結構轉方式,強化科技和文化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重點打造地鐵產業、集成電路裝備、金融資訊產業、汽車產業、生物醫藥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旅游產業等七大優勢產業板塊。天津圍繞加快構筑高端產業高地戰略部署,以構建高端高質高新化產業結構為目標,做優做強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輕紡、國防科技等八大優勢支柱產業。河北省圍繞加快發展和加速轉型雙重任務,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錯位發展的比較優勢,有利于京津冀地區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實現產業發展的協調互補。北京可以利用已有的科技優勢,將先進生產性服務業注入天津、河北省的制造業,推動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天津可以發揮毗鄰北京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勢,主動承接北京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為分支機構的設立提供優質保障。以工業為主導的河北省,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做大三產,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著重抓好旅游、文化、商貿物流、金融保險、服務外包、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為融入京津冀地區生產性服務業一體化做好了充足準備。
“服務經濟”是引領京津冀地區未來發展的主導方向,但現實的產業結構梯度極差成為發展的顯著制約因素。按照產值比重,北京的產業結構順序為“三二一”結構,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了70%,已經跨入服務業為主導的發展階段;天津、河北省兩地產業結構順序均為“二三一”的結構,其中河北省仍然以重化工為主導,農業生產依然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產業結構明顯落后于北京的產業高度。天津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結構高度處于北京、河北省之間,但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產業結構的梯度極差嚴重制約了京津冀地區整體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單從京津冀地區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發展比重來看,也存在明顯的梯度極差。2012年,北京第三產業占比76.4%,天津為47%,而河北省只有35.3%。北京分別比天津、河北省兩地高出29.4個百分點和41.1個百分點,天津也比河北省高出11.7個百分點,現狀表明京津冀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具有明顯的大梯度特征。盡管從產業錯位發展的潛在優勢來看,產業結構差異有助于推動京津冀地區實現互補發展,但現實來看,北京發達的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逐漸出現過度集聚,造成產業規模過大,效率降低,產業鏈找不到適宜的轉移環境,無法實現向周邊地區擴散。而天津、河北省兩地服務業產值比重低,發展規模小,技術層次比較低,無法承接北京發達生產性服務業的轉移,導致區域服務業發展不均衡程度進一步加深。尤其是河北省產業發展滯后的負面影響越來越突出,最終會嚴重制約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
針對京津冀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潛在優勢和現實劣勢,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
生產性服務業形成于“工業經濟”時代,脫胎于發達的制造業內部,并游離出來逐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和專業化優勢。“服務經濟”是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生產性服務業能夠發揮引領帶動“服務經濟”快速發展的作用。由于京津冀三地所處工業化階段不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地區都有均等的發展條件,但并不等于要放棄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因此,各地區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必須結合各自發展階段和特點,以及城市的定位目標和戰略安排,有選擇性地發展適應本地區需求的生產性服務業,突出城市本身的服務特色和功能,真正發揮生產性服務業服務于其他產業快速發展的特性,消除服務業發展中的盲目性。具體來講,北京作為京津冀地區的發達城市和“首都經濟圈”的核心城市,要以培育大型生產性服務企業及其總部集聚地為目標,重點發展科教、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高新科技服務等知識、技術密集型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并逐步向天津、河北省轉移和擴散交通運輸、倉儲、批發零售等傳統低端行業。天津要繼續優化產業結構,按照北方經濟中心的建設目標,基本形成高端化、高質化和高新化產業結構,逐步發展為中小型生產服務企業和大型生產服務企業分支的集聚地。河北省作為京津冀服務業發展緩慢地區,一方面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積極承接北京生產性服務業的輻射轉移,另一方面,要以促進本地經濟增長和主導產業振興為目標,有選擇性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那些難以接受輻射、而本地區發展又緊密依賴的生產性服務行業上。
隨著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出臺,京津冀地區市場正在走向整合,但由于歷史原因,目前尚未形成內部較為緊密的產業協同關系,地區分割嚴重,資源、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存在較多障礙,長期形成的行政區域管理界限對區域一體化的影響仍相當明顯。各地為了保證稅收基礎和確保地方就業率,更加傾向于扶持本地企業以解決財政收入和居民就業問題,通過構建各種貿易壁壘以保護地方行業免于外部的競爭,從而導致了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保障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需求市場是產業發展的內在推動力量。在市場調節下,生產性服務業為了尋求更廣闊的市場,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必然會將產業“觸角”延伸到其他區域的需求市場。為了更好地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必須打破三地之間的貿易壁壘,推動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一體化。地方政府應遵循“區域統籌、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合作共贏、協調發展”的原則,首先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消除地方保護政策,整合區域產品和要素市場,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一個統一有序的良好市場環境。
集聚與擴散是產業空間分布的兩種變動趨勢,在呈現集聚現象的同時, 也出現空間擴散的趨勢。產業集聚能夠帶來知識擴散與技術外溢,促進集聚區規模經濟遞增。當集聚利益大于成本時,集聚現象就會發生,包括區域內原有企業的成長, 以及不斷吸引新的企業加入; 而當集聚達到一定規模后,成本就會大于收益時, 過度集聚會造成擁堵效應,非但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加城市發展成本,而且阻礙了知識學習和創新活動的開展,降低了勞動生產率,區域就會逐漸衰落。目前,京津冀地區生產性服務業非均衡發展現象非常嚴重,北京處于“一枝獨秀”的局面,天津和河北省的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優勢不明顯。在市場調節非均衡發展出現“乏力”的現狀下,應借助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制定產業整體發展規劃,對產業非均衡分布進行調整。一方面,通過政府簽訂一系列生產性服務業合作協議和框架,積極引導北京生產性服務企業在天津、河北省地區設立分支機構,連鎖經營、進行跨區域并購、實現業務的跨區域拓展和網絡化鏈接等等,實現北京生產性服務業的擴散效應,為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天津、河北省兩地要抓住北京優勢產業擴散的機遇,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加快建設集聚園區,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效應。
[1]程大中.生產者服務論[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
[2]陳永國.京津冀第三產業的梯度比較與優化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2003,(1).
[3]鄧麗姝.京津冀經濟圈服務業協調發展研究[J].經濟論壇,2006,(6).
[4]王小平,陳永國.基于大梯度極差理論的生產性服務業協作政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