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蘭
(華東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洛麗塔》中的后現代主義不確定性
楊蘭蘭
(華東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后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最有影響的文學思潮之一。《洛麗塔》是一部杰出的后現代主義作品,是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代表作,小說包含了豐富的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本文討論了《洛麗塔》的不確定性——人物形象不確定性和語言不確定性。
后現代文學特征 洛麗塔 不確定性
二十世紀中葉,后現代主義在西方社會中出現并引領了廣泛的文化潮流,涉及哲學、語言學、社會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在二十世紀后半期,后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最有影響力的文學思潮之一。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對現代主義文學繼承發展,同時又超越和背離的席卷歐美的文學現象。它在七八十年代達到高潮,主要包括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和魔幻現實主義等。無論在文藝思想還是在創作技巧上,后現代主義文學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文學發展的特征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范圍,因此將后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與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并舉[1]。
1.徹頭徹尾的反傳統精神
現代主義文學懷疑和批判一切,打破傳統理性文化的價值規范,具有顯著的反傳統精神和悲觀色彩;后現代主義文學以此為基石,其反叛傳統、極端的對世界人生的悲觀態度,較之現代主義都更徹底和決絕。從體裁來講,對小說、詩歌和戲劇等傳統的文學形式乃至“敘述”本身進行解構。敘述的過程呈發散形,意義的中心被消解、發散到文本的邊緣地帶。所以,后現代主義文學是一種“破壞性”的文學。無視任何既定規范的、極度自由的、“破壞性”文學。
2.文學與大眾文化的結合
后現代文學模糊了文學與非文學,打破了精英與大眾文學的界限。文學傳統規范被后現代作家看做人為的禁忌,強加在作家身上的桎梏,需要被打破。美國后現代小說不但消解了小說與詩歌和戲劇的界限,而且大大超越了小說與非小說的傳統界限。在后現代主義文學中,藝術審美范圍被無限擴大,街頭文化、通俗文學、地下文化、廣告語、消費常識、生活指南等,經過精心包裝,都登上了文學藝術的神圣殿堂[2]。
3.社會的各個層面的主題在后現代派的小說都有廣泛涉及
譬如,有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題,有關于侵略戰爭的惡行的描述,也有從女權主義的論點來探索社會變革給人帶來的身份變化而應運而生的危機感,有關于吸毒對家庭和吸毒者個體造成的危害;有些是揭露士兵對于越戰的困惑和抱怨,再有著眼于描寫困頓而迷茫的人生和靈魂。題材盡管林林總總,包羅萬象,但都共同地揭示了美國后現代社會人們深刻的無序感、迷茫感和現實的反復無常。
4.創作方法的多元化
沒有明確的中心、多元化是后現代主義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后現代主義強調非中心、差異性和不確定性,以隨意播撒所獲得的零亂性和不確定性來對抗中心和本原。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紀公認最杰出的文學家和文體家之一,為俄國文學和英語文學的貢獻巨大,跨文學和跨文化的特性是他創作的特點。他的英語創作開創了后現代主義寫作的先河,其后期的英語作品基本上是屬于后現代主義作品,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其創作被看成“美國后現代小說的濫觴”。
1.《洛麗塔》小說簡述
《洛麗塔》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影響力最廣、最具爭議的一部作品。故事使用第一人稱敘述,自稱為“亨伯特·亨伯特”,在巴黎出生,歐洲血統,家境優越。少年亨伯特在13歲時情竇初開,愛上了甜美的小姑娘阿娜貝爾。不幸的是,甜蜜的初戀,未等二人偷嘗禁果,便戛然而止。因為突如其來的一場傷寒奪去了阿娜貝爾的年輕生命。阿娜貝爾的死成了亨伯特生命中永遠陰郁的灰色,他的愛戀永遠停留在了12歲清甜稚氣的小姑娘,而且只停留在9—14歲的小仙女身上。他的第一場婚姻發生在他25歲時,妻子名叫瓦萊麗亞。于亨伯特而言,妻子最大的魅力在對少女穿著和姿態的惟妙惟肖的模仿。四年后,妻子瓦萊麗亞投入了別的男人懷抱,這場不痛不癢的婚姻就此解體。此時恰逢亨伯特的美國叔叔去世,于是亨伯特從歐洲到新大陸美國去繼承遺產,經營老叔叔的公司。此外,他也兼職從事著編寫法國文學書的工作任務。他的身體時好時壞,數度因精神不濟而入院治療。37歲的亨伯特在一次偶然的租房機會中,遇到了人生中最美的玫瑰——房東太太黑茲女士精靈般的女兒洛麗塔,并為之欣喜若狂。為了更加便利地親近洛麗塔,亨伯特別有用心地接受了黑茲太太(洛麗塔母親)的深情表白,二人低調結婚。生活和婚姻中亨伯特敷衍著附庸風雅的夏洛特(黑茲太太,洛麗塔母親),在私人日記中卻寫滿了內心對洛麗塔的深深的眷戀和熾熱的欲望。終于在偶然的一天,夏洛特窺視到了亨伯特的秘密日記,發現了亨伯特別有用心的卑鄙和不堪,并大發雷霆,要和亨伯特決裂。不幸的是,夏洛特慌亂中去往寄信的路上,就在家附近意外地在突如其來的交通事故中喪命。就這樣戲劇般的,亨伯特的命運發生了大逆轉,一個丑惡面目馬上要大白于天下的無恥變態竟一夕之間成了令人同情的鰥夫。鬼使神差般地,一切就朝著亨伯特所能預想的最好的情形進行著。借著繼父履行撫養職責的外衣,亨伯特帶著洛麗塔開始了旅行生活。在把洛麗塔接出夏令營的當晚,在“受惑的獵人”旅館,二人發生了肉體關系。據亨伯特敘述,洛麗塔勾引了他,他甚至不是洛的第一個男人。自此,亨伯特帶著洛麗塔浪跡于美國各州,旅館成了他們的慣常去處。一年后,亨伯特開始就職于一所學校,開設講座,洛在當地一所學校上學。洛成了亨伯特豢養的小鳥,他禁止洛參加學校活動,洛開始反抗。洛背著亨伯特參加戲劇排演,多疑的亨伯特變得惴惴不安。一番爭吵后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旅行。過了一段時間,洛麗塔突然消失了。亨伯特心急如焚地不斷尋找,然而徒勞無功,郁悶的舊病復發。
三年后,亨伯特居然收到了洛的來信。告訴亨伯特她已結婚懷孕,需要金錢援助。在破落不堪的貧民窟里,亨伯特終于見到了洛,她此時已不再是那個往日的小精靈,面容憔悴不堪。在亨伯特的逼問下,得知拐走洛的是奎爾蒂,而且逼迫洛拍色情電影。亨伯特請求洛跟他一起走,但洛拒絕了他。心如刀絞的亨伯特找到了可惡的奎爾蒂,并開槍殺死了他。亨伯特因此而被捕了。最終,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獄中,而洛麗塔則因難產而死。
2.《洛麗塔》的不確定性
從小說問世以來,歷經近半個世紀,評論界對《洛麗塔》的態度莫衷一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總是容許各種互相對立的讀者層的;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又是一個每位讀者可以從中發現不同含義、不同特色、甚至不同故事的潘多拉的盒子。”秘魯作家略薩指出[3]。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的意義的不確定性、文本的開放性、閱讀的游戲性正是后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征。
(1)人物的不確定性
首先,在序文中,小約翰·雷讓我們知道即將閱讀的是一部回憶錄。回憶錄是真實的記事文體,如此讀者就帶著篤信的閱讀心理入戲。其次,從表面看,小說的各要素確切,故事有客觀真實的發生時間和地點,人物的存在也有證實。并且,小說的故事都以真切可信的第一人稱推進,尤其對主人公對洛麗塔深厚的感情,熾熱的占有欲描寫呼之欲出。亨伯特對陪審團成員的呼喊,對讀者的呼喊,呼吁煽動讀者的情緒,感受和同情亨伯特,參與到這個故事中。但細心地反復推敲后,讀者一定會發現人物形象、情節結構都暴露出小說虛構的本質。小說情節矛盾重重,人物形象更具有模糊和不真實性,無論是主要人物亨伯特,洛麗塔,還是次要人物阿娜貝爾和瓊。這與作者納博科夫的現實觀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藝術現實永遠是一種幻覺;藝術不可能不是虛擬的,但虛擬性絕不是弱點,而恰恰是藝術力量之所在。在作品創作上,納博科夫認為要像上帝那樣操控自己的藝術世界。亨伯特作為小說主角,是一位有歐洲血統,有大學教授或學者的學識,然而這個在現實生活中重要的社會身份在文本中只是個異常模糊的背景知識。亨伯特本人也對現實生活的主要層面,如政治,宗教,社會事件,職業,人生追求,表現冷漠,甚少提及。亨伯特的存在和生活好像脫離了現實世界這個真實鮮活的生活背景。同時,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性格描寫在小說前后也明顯存在矛盾。亨伯特的第一人稱,隨著記憶飄忽的描述方式也注定了人物的形象會具有不確定性。
(2)語言的不確定性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作為后現代主義的最重要的因素,以至于有論者稱:“語言是后現代主義最重視的因素,它甚至都上升到了主體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后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就是語言的不確定性。”[4]《洛麗塔》中有后現代主義語言的不確定性的集中的體現,是文本中的文本,在迷宮般的情節結構中編織和仿擬了偵探小說、日記、詩歌、戲劇、書信等各種文體。《洛麗塔》還涵蓋了大量的文體的戲仿、互文信息,有100多處涉及其他作家及其作品。作者把文本當做文字游戲,鬼斧神工地自由在其中游戲和實驗,自得其樂。讀者則被置于天才精妙設計的謎中,破解作家為我們創作的虛虛實實、亦真亦假的小說世界。
“不確定性”作為后現代主義文學最根本的美學特征之一,正如曾艷兵所說的:“后現代主義幾乎滲透到世界文學的每一個角落……調整著我們對文學的看法,以至于我們在經歷了后現代主義的洗禮之后,再也無法對文學做出確切的概括。”[5]
[1]劉象愚.從現代主義到后現代主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羅鋼.后現代主義文學作品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戴維·洛奇.現代主義、反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C].王岳川.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英]戴維·洛奇編.葛林,等譯.二十世紀文學評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5]曾艷兵.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