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生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第一分校,上海 201713)
微時代背景下踐行核心價值觀面臨的矛盾
李延生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第一分校,上海 201713)
“微時代”背景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一些矛盾,本文著重分析信息多元化下面臨的盲從、微型傳播下形成的認知“信息繭房”和復雜價值生態建立的“價值圓桌”及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造成的問題。
微時代 核心價值觀 矛盾
原來人們之間信息分享多采用傳統方法,如報紙、書籍、電視、廣播等,微時代條件下,隨著“互聯網+”的到來,微博、微信等新型傳播載體促成自媒體傳播力膨脹,手機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獲取信息、分享信息的第一途徑。它的優勢是迅速及時,能夠第一時間看到相關信息,轉發相關信息。但隨著越來越多公眾號的流行,微信只在作為熟人社會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內有限傳播的特殊屬性,使得人們在對信息進行二次傳播的時候,進一步放松了心理戒備和理性篩選,這也進一步助推了不實信息的快速傳播。很多未經核實的信息在朋友圈隨意轉發,如小道消息、養生、算命、風水等不一而足,這些信息隨著多人轉發,很可能形成一種盲目跟風,惡性循環。同時,面對形形色色的外界信息和撲面而來的各方觀點時,人們無法判斷哪些信息是真,哪些信息是假,是保持獨立的甄別與警醒,還是隨波逐流、成為某種觀點的擴音器,也是許多人每天糾結的。而缺少判斷的人則會選擇盲目認同,或不經思考和辯解,隨意轉發,信以為真,有的甚至釀成禍害,無形當中導致主流文化引導力的弱化。
這種盲從存在兩方面問題。第一,傳播中有一個特殊群體影響巨大——“意見領袖”。微時代背景下,看似傳播人人平等,實則不是,因為在這個平臺上并非每個人的聲音都具有同等的輻射力,也并非每個人的話語權都絕對公平。根據傳播學上的“二級傳播”假設,新聞事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公眾,而是由一些民間專家先行做出解讀,形成價值判斷,再傳遞給公眾。網絡輿論看似億萬網民在發聲,但核心環節是這些“意見領袖”在設置議程、掌握話語權,他們的意見和傾向主導著民眾輿論。如果他們不能很好地解讀和引導,輿論就容易走向偏激和極端,從而給社會造成較大影響。第二,長時間的習慣性盲從會造成另一個副作用——習慣性質疑,因為長時間受意見領袖的影響,對一些正面的東西反而會表現出一種質疑,在他們看來,在對各種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事件真相面前,仿佛懷疑比相信更有見地,解構比建構更有氣勢。但事實上,這種所謂的理智往往是在助推另一種盲從的潮流,進而匯聚成一種以“反謠言”姿態存在的真謠言。
微時代隨著傳播載體的多樣化,人們的關注點越來越集中在某幾個領域,如微信。在這樣的特殊領域中,人們選擇關注的東西往往都是與自己的興趣或者職業相關的東西,長此以往,就會被這幾種特殊信息包裹,就像生活在“繭房”中,這樣一種現象被稱之為“信息繭房”。長期在這樣的信息交流中,會導致個人對其他領域的關注越來越少,思考也越來越少,再加上信息交流的趨同化,個體獨立思考能力逐步會弱化,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因受到意見領袖的影響而逐步趨同,從而在隱形中造成個體視屏障礙。
在微博平臺上,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和愛好面自主選擇關注對象,表面上參與主體面對海量關注對象,能夠根據不同信息來源拓寬認識視野,實質上絕大多數微博用戶的關注對象十分有限,用戶以“個體化”視角塑造以“我”為中心的信息網絡。同時,微博根據用戶需求設立轉發和評論功能,在信息繭房影響下,對于公共事件或者某一具體事情發表看法時,若受到“繭房”內其他個體價值性引導,個體行為就可能趨同大眾觀念,產生價值認知偏差。在微信平臺上,除了相互加好友,關注某些微信公眾號之外,每個人都會加入各種各樣的微信群,這些群要么是同學關系、同事關系、朋友關系,要么是興趣小組、活動小組等,群內成員之間會經常就共同關注的話題進行討論。群內討論和交流密切了群內成員聯系,加深了對某一問題的認識,但是在信息消費自主性不斷強化的時代,熱點信息供不應求,冷門話題無人問津,好惡心理阻礙了人們眼界的開闊,“信息繭房”愈演愈烈。
“圓桌會議”指多元利益群體為解決利益沖突,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實現最大公約數的對話形式。微時代復雜價值生態為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帶來“圓桌會議”效應。
首先,多元價值觀并存的狀態帶來價值沖突。多元價值觀并存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客觀結果,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不同價值觀在多元化社會環境中同存共生,相互作用。而微時代自由開放的信息傳播環境為多元價值觀提供了平等自由的生存和傳播空間,故此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積極與消極、正確與錯誤等不同價值取向的價值觀,給大部分人的價值認知和價值選擇帶來困惑和沖突。
其次,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勢均力敵”。一方面微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的運行模式,充分調動人們價值表達的主動性,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價值取向和觀念通過各種平臺發布,成為價值傳播主體。另一面,微時代價值觀呈現出“多平臺”、“弱把關”、“秒互動”的特點,微博、微信、微聚等已成為人們獲取和發布價值信息的重要平臺。
再次,價值觀接收和影響的“無界化”,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和查看多元價值觀信息。因此,每一種價值觀念都可能成為影響人們價值觀形成的決定因素。多元價值觀猶如平等共存、勢均力敵的“圓桌會議”主體,給人們價值觀形成帶來“價值圓桌”效應,其需要在自己原有價值體系上明確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不同價值觀的碰撞中反復判別、過濾、擇取和整合,在內化和外化不斷循環中凝練、沉淀自身的核心價值觀。
微時代完全改變了傳統人類交流和溝通的方式,微博、微信等使每個人都變成了自媒體,變成了傳播者,在此情形下,傳統意識形態認同傳播方式在適應新型傳播方式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導致意識形態認同出現問題。
首先是主流意識形態輿論主導地位受到沖擊。新媒體結構的多元化、分眾化和立體化,在強化和擴大文化價值多元特征的同時,削弱了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各種意識形態在新媒體上相互激蕩,導致不良思想和迷信活動蔓延,從而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構成挑戰。與此同時,主流傳播方式由單一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單向傳播逐漸發展為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多向交流互動傳播,其信息發布和接收主體的多樣性及其發布信息的自由性、隨意性,形成了一種多層次、多渠道、寬領域的自由言論空間,這就使得人們對官方的意識形態宣傳教育不再是單一接受或拒斥,而是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見解,甚至是反對意見。傳播方式的這種深刻改變,導致傳統主流意識形態單向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教育作用大大減弱,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受到沖擊。
其次是主流意識形態的整合難度加大。微時代海量信息極大地豐富了信息存量,但這同時增加了意識形態控制和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難度。海量信息尤其是網絡 “微信息”具有碎片化、表面化、大眾化、情感化及變化快、性質雜等特點,容易淹沒核心的主流價值,沖擊意識形態。因為各種真假好壞信息都在其中,使意識形態認同工作難度加大。主流意識形態必須通過對社會規律和本質的冷靜且理性的思考,整合各種思想和價值觀念,進而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但是,信息流變增加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整合難度,沒有給主流意識形態留下足夠的理性思考時間和空間。因此信息流變使主流意識形態的整合難度加大。
最后是主流意識形態建構的有效性受到削弱。微時代微媒體發布的信息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同步性、互動性與匿名性,且充分尊重普通人的表達權、自主權、知情權和監督權,第一時間傳遞信息、傳播思想、交流觀點、傾聽民聲、反映民意、監督社會、記錄生活等,這些都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其對輿論引導的影響力、滲透力逐步增強。同時,微媒體發布的信息有其自身弱點,如微博140字的傳播上限使微博內容簡短,容易突出要表達的中心,加快消息傳播速度,但只言片語式傳播容易導致內容過于簡單與片面,使對問題的思考變得單一化,缺乏理性思考與判斷,其真實性難以考證。這種碎片化的傳播方式使社會價值觀呈現多樣化,一定程度上把大眾社會分裂為個別化、差異化的小型群體,因此集體主義意識得到進一步弱化,有組織的“認同”實現起來難度更大。微信息中的一些頹廢、有害的碎片化信息,容易給人們的思想帶來混亂,進而影響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構建。
[1]王艷.運用手機媒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4).
[2]郭超.“微”時代青年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危”與“機”[J].理論與改革,2015(3).
[3]高建華.新媒體文化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化機制之構建[J].理論導刊,2015(7).
[4]曹挹芬,曾長秋.新媒體時代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眾認同的探討[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