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次江
(廣東培正學院,廣東 廣州 510830)
試論民辦本科院校學科建設
—— 以廣東培正學院為例
熊次江
(廣東培正學院,廣東 廣州 510830)
學科建設對一所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是大學辦學水平的主要標志,是一項基礎性、綜合性的工作。但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民辦本科院校在學科建設上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廣東某民辦本科院校為例,試圖通過對該民辦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的現狀,以及在學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以分析,從而進一步得出民辦本科院校在學科建設中應當采取的對策。
民辦本科院校 學科建設 對策建設
作為高等院校基本要素之一的學科,賦予了高校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的職能。作為構筑高水平學科平臺的學科建設,無疑是提高民辦本科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突破口。因此,認真探討學科建設這一問題,對民辦高校而言極具現實意義。
學科建設是“圍繞學科方向、學科隊伍和學科基地,通過硬件的投入和軟件的積累,提高學科水平,增強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綜合實力的一項系統工程建設的過程”[1]。對民辦本科院校而言,學科建設除了涉及學科本身的學科和專業建設外,還應“包含了學校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等各項管理,是運用規劃、政策、人力、物力等因素使某個學科健康發展的系統工程”[2]。總的來說,民辦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應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學科發展方向的水平、目標、特色;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學士學位制教學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實驗設備、圖書資料及其他教學科研工作條件;學術環境和氛圍;學科的經費投入和管理工作等。
學科建設與學校所處的時代環境緊密相連。我們通過學科建設所處的地位和發揮作用說明學科建設的內涵,學科建設應當是高等院校在發展中必須堅持的一項長期而又基本性的工作,是高等院校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地位的基礎性建設,是高校建設工作的核心所在。一所大學的辦學特色和水平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其學科建設水平所決定的,學科建設水平是高校綜合實力的反映,加強學科建設是大學發展的重要基礎。從學科建設的內容上界定學科建設的含義,學科建設主要包括內涵建設、外延發展和學科建設管理三方面。內涵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關鍵,它主要涉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和基礎條件建設等;外延發展指新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主要體現在學科規模的擴大及學位授予點數量的增加等方面;學科建設管理主要包括學科發展規劃管理、學科管理組織、規章制度管理,以及與內涵建設有關的師資、教學、科研、基地建設、學科建設評估管理等內容。一系列的管理活動是需要規劃、政策、人力、物力等各種因素有效運行使學科健康發展的系統工程。從學科建設的不同層次上定義,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省級重點學科和校級重點學科建設三級。
(一)學科建設概況。
廣東培正學院創辦于1993年,1993—2003年從事專科教育,學科專業意識較薄弱。從2003年起,著手本科專業建設,2005年順利升格為本科院校。2005—2010年間,學校在本科專業建設中,逐漸認識到學科建設的重要性,學科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本科專業建設步入發展較快階段。截止到2015年,學校已建成29個本科專業,其中20個專業已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學校學科、專業已涵蓋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藝術等7個學科門類,初步奠定了以財經管理類學科為主的財經院校方向的基礎,并加強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全校還建設了一批校級精品課程、優質課程。2011年,學校專門成立了發展規劃處,統籌學科建設工作。2012年,學校英語語言文學學科在廣東省第九輪重點學科評選中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培育學科。
(二)廣東培正學院學科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科建設起步較晚,教職工學科建設意識有待增強,對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概念認識得還不是十分清晰。雖然學校2008年曾經出臺過一個相關的決定,但真正啟動學科建設是在2012年1月廣東省教育廳組織開展第九輪重點學科評選工作之后,學校組織申報英語語言文學和企業管理兩個二級學科才開始學科建設工作。
2.團隊力量較薄弱且不均衡,梯隊建設任重而道遠。各學科普遍缺乏60歲以下的教授及45歲以下的副教授,有博士學位的教授較少。作為民辦本科院校的廣東培正學院學科建設之所以難以取得較大的成效,追根溯源在于它存在著幾乎所有民辦本科院校都會面對的問題:師資力量薄弱,結構不均衡。近幾年,廣東培正學院的師資隊伍在整體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結構與質量上和一般公辦本科院校相比差距還是較明顯。由于辦學時間不長,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主要依賴于聘任公辦高校退休的教師和引進應屆畢業生,因此年齡斷層非常嚴重,結構上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兩頭大中間小”。中青年骨干教師數量所占比例較少,缺乏學術中堅力量。近年來,學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提升在校教師的學歷與職稱,但由于還沒能形成一整套比較成熟的后續工作計劃,致使一些學校培養的高職稱高學歷教師往往是取得學歷和職稱后就流向公辦高校。這就導致教師的流動性較大,學科梯隊穩定性欠缺。由于缺乏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在學科領域的研究上尚難以形成具備較強實力的科研團隊。
3.高檔次科研項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比較少。近年來,雖然學校發表的學術論文、出版的學術著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提高,但要想取得高水平學術研究和重要項目研究的成果就十分困難,科研平臺建設也相對滯后。
(一)對學科建設的重要性,領導層面需有充分認識。
對于民辦高校學科建設工作,首先要加強思想上的認識,著眼于提高民辦高校老師特別是學校管理者對學科建設工作的參與度,使他們切實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樹立起積極投身學科建設實踐的意識。學科建設是保證一所高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學科建設的水平直接影響到學校今后的生存與發展。民辦高校應著力提升學科建設在學校發展戰略計劃中的地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加強學科建設,樹立學科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首要工程觀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視,以“一切服從于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合理安排學校的各項工作。
(二)做好學科建設規劃的科學定位。
學科建設規劃是對學科長期發展作出的科學規定和論證,是學校學科建設的基礎和依據。對于民辦本科院校,如何制定出真正符合學校自身發展水平,切實有效的學科發展規劃,尤為重要。一個科學合理的學科建設規劃應建立在對民辦本科高校的現狀及其未來發展方向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學校在制定規劃時要清醒地認識到民辦本科高校在學科建設上存在起步相對較晚,理論水平不高,學科建設經驗不多等問題。而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快速調整與轉型時期,這一時期的一個特點就是需求大量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民辦本科院校的學科建設可根據這一現實的社會需要,以“應用型學科”作為學科定位,同時根據自身學科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并從服務于地方經濟特色的理念出發,最終凝練出幾個需重點建設和發展的學科方向。
(三)加大建設具備合理結構的學科隊伍力度。
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在于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形成合理的學科梯隊結構。有鑒于民辦本科院校師資隊伍普遍存在“兩頭大,中間小”的現狀,民辦本科院校在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的學科隊伍時需要堅持的原則是:培養與引進互為補充。引進的學科帶頭人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敏銳的學術視野,能站在學術前沿的高度,以強烈的責任感和工作熱情,打造一支富有戰斗力的學科建設團隊,培養的學科骨干要有寬闊的胸懷和氣度,富有奉獻和協作精神,愿為本學科的發展共同奮斗。
(四)著眼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打造校企協同創新平臺和基地。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提出“優先發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大力支持民辦教育。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級政府要把發展民辦教育作為重要的工作職責,鼓勵出資辦學,促進社會力量以獨立舉辦、共同舉辦等多種形式興辦教育。支持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辦好一批高水平民辦學校。”這就為民辦本科院校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民辦本科院校應積極行動起來,把握住這一政策機遇,以科研項目為突破點,實現人才、科技資源與企業的資金、設備優勢的有機結合,開創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的新局面。民辦本科院校可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尋求社會各方合作,在發掘本校特色的同時,注重揚長避短,建立開放共享的教育實驗平臺和科研基地。這就既充分實現了人才價值,又達到了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合格人才的目的,真正實現了產學研與社會經濟的有機結合。
(五)采取措施,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機制。
多學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多學科交叉融合是創新的源泉。當今世界,學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創新成果,大多是多學科交叉、融合和匯聚的結果。因此,民辦本科院校要轉變思想觀念,進一步培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意識,積極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徑,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新質量,全面提高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民辦本科院校應以學科建設為綱,并將學科建設作為辦學過程中常抓不懈的主線任務,著眼于為社會特別是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目標,以開拓性的思維,不斷探索、創新及完善民辦本科院校學科建設工作。
[1]陸軍,宋筱平,陸叔云.關于學科、學科建設等相關概念的討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6).
[2]洪毅,熊宗凡.學科建設理論與實踐中的幾個問題[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