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華
(河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史論結合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改革與建構探析
——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
楊玉華
(河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史論結合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編排的特色,也是克服其理論不透、歷史過簡問題,由教材體系轉向教學相長教學體系的抓手和著力點,改革和重建教學體系是溝通教、學過程,強化教學效果的重要載體和條件。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教學體系 史論結合
政治理論教學內容體系作為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教學主體貫徹教學大綱、實施教育教學過程、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主要載體和媒介,該體系構建的質量和水平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的效果?!睹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作為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干課程。“史論結合”成為該課程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著力點和主要抓手。
所謂史論結合,也稱史論統一。所謂史,是指歷史事實,具有具體性和過程性,所謂論,是指理論原則、經驗總結及其實際運用,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1]。高校本科通用教材面世以來,其間又進行多次修訂,該教材作為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和進行組織教學的教學內容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史論結合,以論為主是本課程的特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其理論基礎,“中國近現代史”是其歷史背景。教材“論”和“史”過于簡略。作為教學內容,前者會造成理論深度不夠,不能以理服人;后者,事實不夠清晰具體,不能以歷史形象感人。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教學內容體系的主線,是教學內容和各個教學環節的主要支撐點。其一,對此介紹過于簡單,其過程和規律在教材內容體系中展示不夠充分,不能真正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其二,教材前后邏輯線索不夠一致,結構層次不夠清晰?!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的主線沒有貫徹至整個教材體系,前后不夠一貫;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一般來說,二者在內容上有一定的交叉。至少,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和探索應該是后者的邏輯起點)在教材的“總論”分析中邏輯較混亂,結構層次不清。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教材重點和教學的重點,其本身內容的概括和介紹不僅是其理論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整個理論體系的學習和理解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而教材對此著墨不多,介紹過于簡單,其內容不夠統一。其一,總論中沒有把該理論作為統一理論而是當做四大理論成果進行概括和介紹的。其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各個具體理論的安排,沒有按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身邏輯層次進行安排,顯得結構不夠嚴謹,層次不夠清晰。
4.教材內容是以理論自身內在邏輯而不是按照學生的認知過程進行組織和安排,所以要把傳授理論知識與培養認知能力結合起來,就需要按照認識規律結合學生認知過程進行改造和創新,構建適合教、學互動的新的教學內容體系。
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進行改革和重建很有必要,對提高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和調動師生教、學的積極性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史論結合,邏輯嚴密、體系完整有序、結構層次清晰的教學體系具有諸多優點:邏輯主線前后一貫,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的歷史進程;理論深刻具體、歷史真實可感,能夠以理服人,具體感人;理論緊密聯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兼顧社會熱點和理論難點;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既符合理論自身的邏輯又兼顧學生認知規律,貼近學生認知過程;教學相長,既符合理論自身的發展過程、反映教學規律,又有利于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1.邏輯嚴密、脈絡、結構清晰的教學內容體系,有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提高授課的實效和水平;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結構層次,有助于更完整、準確地掌握有關內容、結構和體系。
2.充分反映學生認知過程和貼合學生思想實際的教學內容體系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順利完成教-學知識理論的對接和正向遷移;能夠滿足學生解疑釋惑的學習需要,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認知水平,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思想教育功能。
3.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本身就是教師貫徹教學大綱要求、依據教材進行再創造的過程。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和構建是教師不斷研究教學內容、熟悉教學對象和總結教學規律的過程。它既可以督促教師總結和研究教學規律、學習和研究教材內容、結構、體系和相關理論知識和歷史背景,是教師結合自身理論素養和社會閱歷進行再創新的過程,又是了解學生思想實際和認識社會實際的過程,有助于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強化授課效果。
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為主線,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理論體系為結構框架,按總分結構改革和重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學內容體系。整個教學內容體系由三大編目組成,即第一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理論成果及其精髓;第二編中國特色的革命理論(毛澤東思想);第三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總論部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理論成果及其精髓”按其內容分為兩章:第一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第二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其中第一章包括:第一節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第二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及其一般規律、第三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第四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及其意義;第二章保持原有教材的架構。該部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經、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為緯,概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兩大理論成果,介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和歷史進程;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規律解讀其歷史過程,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幾個重大理論成果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科學體系、主要內容、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幫助學生弄清楚為什么馬克思主義要中國化?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如何中國化?馬克思中國化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是什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規律和歷史經驗是什么?
分論第一部分毛澤東思想作為 “中國特色的革命理論”,按總分結構構建教學體系,依次為:第二章毛澤東思想(總論)、第三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第四章社會主義革命理論。該部分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規律解讀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歷史過程,闡述: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什么是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即中國特色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中國特色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和歷史意義如何。
分論第二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 “中國特色的建設理論”是教學的重點,按照總分結構依次安排:第五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總論)、第六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基本道路、基本制度)、第七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與總體布局、第八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動力、第九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部條件、第十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該部分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般規律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歷史過程,闡述: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建設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和歷史意義如何。
概論教材體系經過2013年和2015年的修訂,糾正2010年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分作四個理論問題,把該理論作為完整理論體系進行編排,增加了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大理論之間銜接和過渡,更好地實現了史論結合,以論為主的教材編排意圖。
[1]祁道林,尹建強.芻議史論結合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7):75.
河南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計劃項目:《史論結合教學法與《概論》課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3Y-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