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北 簡繼紅 伍竟
(1江西省上高縣人民醫院 上高336400;2江西省中醫藥研究院CT室 南昌330000)
中央型肺癌由于病灶起自三級支氣管以內,常常會引起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張,并容易侵犯鄰近肺門區大血管,絕大部分失去手術根治機會,明確診斷時已是中晚期。近年來CT引導下125I粒子組織間放療迅速發展,以其高度精確、高度適形、較高的局部療效和較少的不良反應,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1]。現將我院2013年6月~2014年4月在CT引導下經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療的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41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3年6月~2014年4月在CT引導下經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療的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41例,全部經病理證實,其中男35例,女6例,年齡45~83歲,平均年齡57.5歲。病理診斷:鱗癌33例,未分化癌5,腺癌3例,TNM分期均為Ⅲ~Ⅳ期。
1.2 設備和材料 和佳公司的放射性粒子植入計劃系統(TPS);和佳公司的粒子植入器;日本blakko PTC Needle 18G一次性介入穿刺針;天津賽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北京智博高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0.8~0.9 mci活動的125I粒子;引導設備為GE Prospeed AI單排螺旋CT機。
1.3 術前TPS計劃的制定 術前將近期增強胸部CT軸位圖像(3~5 mm)輸入TPS計劃系統,根據巴黎計量學系統的原則,經TPS計劃系統處理,計算出125I放射性粒子在病灶中的數目、空間分布、在病灶及鄰近重要組織內的放射劑量等重要參數,最后確定治療計劃并打印設計圖。
1.4 治療方法 患者仰臥或俯臥位,參照術前的TPS治療計劃,根據CT掃描圖像,制定出穿刺路徑(包括進針點、深度和角度),局部麻醉后,經肋間隙按制定的穿刺路徑將穿刺針進至靶點,通過CT掃描確認無誤后,按間距1 cm的原則,一邊退針一邊植入粒子,直到病灶邊緣,然后通過改變穿刺針的方向穿刺至另一靶點,經CT確認后,按前面方法植入粒子,同樣方法調整穿刺針角度2~4次,選取1個或多個穿刺點。粒子植入數15~60顆/例,粒子植入結束后,進行CT掃描評估粒子分布是否符合TP治療計劃,如不符合或達不到放射劑量,需補充植入粒子。同時要觀察有無氣胸、出血等并發癥發生,指導臨床及時處理。術后常規抗感染、止血等對癥治療。
1.5 療效評價 (1)術后采用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完全緩解(CR):所有靶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部分緩解(PR):靶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大于或等于30%,至少維持4周;疾病穩定(SD)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未達PR,或增大未達PD;疾病進展(PD):靶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大于或等于20%,或出現新病灶。(2)術后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張是否緩解或消失進行療效評價。
1.6 隨訪情況 本組41例患者術后2、4、6個月進行定期隨訪,并全部行胸部CT復查。
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125I粒子植入治療,無例死亡,成功率為100%。療效評價:本組病例術后2~6個月復查CT顯示:有38例肺門區腫塊部分緩解(PR)甚至完全緩解(CR),有效率為 92.7%,1例肺門區腫塊病情穩定(SD),2例病情進展(PD)。36例患者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張得到明顯緩解甚至消失,有效率為87.8%。并發癥:10例患者分別出現氣胸和少量咯血,并發癥出現率為24.4%,其中大量氣胸(肺組織壓迫>30%并出現呼吸困難者)2例,占4.9%,通過胸腔閉式引流數天后氣體消失,其余患者未特殊處理,癥狀數天內消失。隨訪情況:全部患者2、4、6個月進行定期隨訪,無1例出現死亡。
3.1 病例1 患者男,60歲,因咳嗽,痰中帶血并呼吸困難1個月就診。圖1、圖2為術前CT圖像:顯示左肺門區腫塊并左肺上葉支氣管阻塞,左上葉肺不張。穿刺活檢病理為低分化鱗癌。圖3、圖4為125I粒子植入術后5個月復查CT圖像:顯示左側肺門區腫塊明顯變小,左肺上葉不張的肺組織絕大部分充氣膨脹。

圖1

圖2

圖3

圖4
3.2 病例2 患者男,78歲,因反復咳嗽咳痰數月就診。圖5~圖7為術前CT圖像:左肺門區腫塊并左肺下葉支氣管阻塞,左肺下葉肺不張,左側胸腔內積液。穿刺活檢病理為中分化鱗癌。圖8~圖10為125I粒子植入術后6個月復查CT圖像:顯示左肺門區腫塊完全消失,左肺下葉支氣管及其分支通暢,左肺下葉不張肺組織恢復正常,左側胸腔積液消失。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中央型肺癌位于肺門附近,系指發生于支氣管葉支氣管及肺段支氣管的肺部惡性腫瘤,由于發生部位的原因,常引起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張。腫塊局部外侵,較易累及肺門及縱隔內大血管,并常發生縱隔淋巴結轉移,外科手術切除難度大而且很難根治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組織間近距離的放射性治療其治療原理主要是:(1)γ射線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使其細胞核DNA雙鏈和單鏈斷裂,從而使腫瘤細胞不可修復性損傷。(2)γ射線作用于水分子使其電離,產生的自由基與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再作用于腫瘤細胞核的DNA鏈,引起腫瘤細胞的損傷。其應用優勢在于:(1)125I粒子輻射半徑為1.7cm,組織劑量遵循距離反平方定律,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鄰近正常組織影響不大。(2)125I粒子半衰期為59.6 d,能持續作用于腫瘤細胞,從而起到長時間連續放療作用。(3)125I粒子釋放的γ射線劑量低,便于防護,而且不會產生過熱點而損傷鄰近臟器;連續低劑量率照射可以降低腫瘤細胞的再增殖率,增加腫瘤細胞放射損傷的敏感性,降低腫瘤細胞潛在和亞致死損傷的修復率。
CT由于其圖像分辨率高,無重疊影像,能清晰顯示正常肺組織和病灶,以及病灶周圍的血管、心臟、氣管等重要器官,穿刺時能有效地避免重要器官的損傷,據文獻報道[2],CT引導是決定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為了探討CT引導下經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療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療效和安全性,筆者對2013年6月~2014年4月41例無法手術根治的中晚期中央型肺癌進行CT引導下經皮植入125I粒子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125I粒子植入治療,無一例死亡,成功率為100%。本組患者術后2~6個月CT復查顯示,有38例肺門區腫塊明顯縮小甚至消失,有效率為92.7%;36例患者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張得到明顯緩解甚至消失,有效率為87.8%。10例患者術中或術后分別出現氣胸和少量咯血,并發癥出現率為24.4%,其中大量氣胸(肺組織壓迫>30%并出現呼吸困難者)2例,占4.9%,通過胸腔閉式引流數天后氣體消失,其余患者未特殊處理,癥狀數天內消失。據文獻報道[3],經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療肺癌有效率可達90%~100%。綜上所知,CT引導下經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療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手術安全、并發癥少,能有效殺滅腫瘤細胞,明顯緩解或消除腫瘤引起的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張,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近期療效肯定,值得推廣應用。
[1]高斌.CT引導下非血管介入治療診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118
[2]張毅,趙學武,曹冬花,等.MSCT在125I粒子治療肺癌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腫瘤醫學,2007,15(9):1264-1265
[3]王錫明,李振家,武樂斌,等.CT引導下組織間植入125I粒子治療肺癌的臨床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5):49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