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黃達隆
“海滄”名稱的由來,源于宋元時代。古時有條小溪,自北而南流經當地匯入號稱“圭海”的九龍口,此溪名滄江,“海滄”即以海口和滄江各取一字為名。在明代稱海滄鎮。“滄”與“倉”通用,有臨海富裕之意。明代的海滄,屬于海澄縣三都,與靠西的角尾(今角美)同屬于同安縣。
作為陸地門戶,海滄自古以來就有著重要地位。據《三都建義倉奏記》記載:“澄地為漳門戶,治之北有隔衣帶地,周環四十里許,年所征賦于澄籍據十之三,名三度者。”海滄“三都”之名,始于南宋時期的保甲制度。而作為三都之地的海滄,一直以來就流傳著“九頭九尾十八坑”的傳說,所謂的“頭”指的是海岸線突出的部分,“尾”指沿海突出一部的末端,而“坑”則是指低洼地帶,正是在這樣的曲折多樣的港口條件,海滄成為了福建沿海不容忽視的深水良港。
宋元以來,泉州刺桐港在官方海禁中沒落,漳州月港崛起。與刺桐港不同,月港作為民間的私人貿易港口存在。而海滄正與西南方向的月港互為犄角,在東面與廈門的曾家澳(曾厝垵)一衣帶水。當時的月港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對外貿易港口,洋舶進出都要經過海滄再轉至曾家澳,眾多船舶云集于海滄進行補給,自然帶動了海滄的興盛繁榮。從這方面來說,海滄在地理位置上的天然優勢和開放性,為后來“開臺王”顏思齊駕船出海提供了便利之途。而當時豐富的對外活動,也讓海滄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滄江古鎮中的蓮塘別墅、新垵一帶的閩南古聚落群,以及分布于海滄各個村落的宮宮廟廟,都是當時活躍的民間海事活動的重要體現。
近代以來,作為海上樞紐的海滄戰略地位一直極為重要。清朝末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就提到:“(廈門)此亦一老條約港也,在于思明島。廈門有深廣且良好之港面,管有相當之腹地,跨福建、江西兩省南部,富有煤鐵礦產。吾意須于此港面之西方建新式商埠……此港應施以新式設備,使能聯陸海兩面之運輸為一氣。”其中的“此港”指的就是廈門港西側的海滄,即在海滄建設一個新式港口,形成海陸聯運的大港。當時的英國“亞細亞”和美國的“美孚”兩大國際石油財團曾租借嵩嶼興建碼頭和油庫,作為向中國內陸輸送石油的中轉站和船舶加油基地。清政府曾有兩次開發海滄的計劃,因戰爭而被迫擱置。
一直到當代,海滄興建臺商投資區,成為對臺貿易的先鋒,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歷史沿革。
海滄的鄉村既保留了閩南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又加入了創新的元素,成為諸多閩南鄉村中一個有趣的樣本。
從傳統的閩南文化上看,海滄的鄉村仍然保留著豐富的基礎建構:完善的宗族制度、氣勢磅礴的家廟祠堂、隨處可見宗教信仰,以及眾多南洋歸客給這里帶來的濃郁的僑鄉氛圍。海滄的文化之根在于陸地,源于中原。但是,海滄的文化并沒有停留在陸地,而是不斷向大海延伸。海滄下南洋的風潮,并不遜色于任何一個閩南區域:鐘山蔡氏、石塘謝氏、錦里林氏……不僅在海滄繁衍生息,同時也在數百年期間先后遷徙到臺灣、東南亞一帶。同時,海滄有它獨一無二的民間信仰:從保生大帝、送王船,到海滄蜈蚣閣進香,即使在眾神喧嘩的閩南,海滄當地的民俗文化依然有獨樹一幟的資本。
而作為島外四區中最接近廈門本島的區域,海滄又十分明顯與快速地受到島內創新文化的影響。在青礁村的院前社,一個本應在去年就被拆遷的村莊,被一群返鄉青年打造成為“城市菜地”,他們將村莊的菜地進行重新規劃,出租給城市里的人進行耕作,不僅讓村莊得以從拆遷名單中撤出,還將村莊進行進一步的良性改造,讓村莊成為“城市后院”,是全國鄉村改造的模范案例;而在新垵的惠佐村,北漂返鄉的青年著手保護家族留下的大厝,他沒有讓這棟精品古厝成為又一棟商業化的民宿,而是試圖讓曾經輝煌過的祖上遺存變成閩南古建筑博物館,成為下一代的教育基地;在遠在與漳州交界的天竺山,作為海滄所劃出的生態保護紅線內的一部分,這里山地資源沒有被過度開發,而是進行良性的規劃,讓生態和旅游商業得以良性共存。
從鄉村轉變為“城市”,海滄的經歷遠比人們想象的艱巨得多。
海滄境域背山面海,今天我們所定義的“海滄”,它在千百年來是亦耕亦漁的鄉村。1989年,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設立之后,廈門將海滄投資區作為廈門的新城區進行規劃建設。2003年成立海滄區之后,海滄成為廈門市轄行政區。海滄區提出要建設廈門市的新市區、環西海域中心區。以此為轉折點,從而開始進一步完善區域規劃,加快城市內的基礎設施建設。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海滄新區,也就是當時規劃中的海滄片區的新城規劃,主要位于海滄區的東南部,在當時的定位中,海滄要建設成“廈門的次中心”。在規劃中,海滄新城的工業和倉儲用地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綠地系統和公共設施。在十多年的城市建設中,我們現在所定義的“海滄生活區”慢慢形成體系,2000年之后,商品房市場興起,進一步加快了海滄城區的開發。
1999年,海滄大橋的通車,開通了島內到海滄最為重要也最為便捷的快車道。十六年來,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在不斷快速完善,有人稱其為“海滄速度”。海滄市民公園、海滄野生動物園、天竺山森林公園等綠化設施,讓海滄的空氣質量與居住環境進一步提升。2011年,海滄的第一個大型商業項目阿羅海城市廣場的開業,將書店、電影院、購物等休閑娛樂帶入海滄,都是海滄作為一個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與提升。
新移民逐漸從廈門島內,以及與海滄相交界的漳州龍海、角美移往海滄。在本期專題中,我們與多位在海滄居住多年的新老海滄人對話,不約而同的,他們會搬到海滄最重要的原因,不外乎海滄清凈的空間,不受到外界打擾的環境。這樣的環境,不僅讓中國人艷羨,外國人顯然也更喜歡。在馬青路一個僻靜的小區內,住戶儼然一個聯合國,對于他們來說,有別于中國密集居住的環境,海滄顯然更符合他們的居住美學。有專家預測,在未來的二十年甚至是十年之內,將會有一大批 “新中產”涌入海滄,而良好的城市環境顯然是他們選擇海滄的重要原因。
現在的海滄,已然初見一座活力新城的雛形。近兩年來,它更向一個宜居城市的方向前進著,例如已經建成的22公里的海滄湖綠道,又例如今年12月將首次在海滄進行的廈門馬拉松的半程比賽。大方向上,海滄將進一步向馬鑾灣拓展——在最早的片區規劃上,馬鑾灣新城就赫然在列。這個規劃人口在三十萬人的新興區域,將成為未來海滄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這二十年來在海滄的改造和建設經驗,將對馬鑾灣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
就像中國規劃設計院鄭開雄先生說的:“在全國的新城建設中,海滄不敢說是走在前面,但是毫無疑問是一個良性的成長模式。”談到海滄未來的發展,他形容:“海滄的將來,衛星城的感覺會越來越弱,就像是一個小孩子,它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成家立業了。”海滄,作為廈門島外最理想的居住城區之一,無疑有著令人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