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鏘鏘
作為1999年就在海滄買房,2000年就搬入海滄的“新廈門人”,藝術家孔德林算是海滄變革的見證者。
在搬到海滄居住之前,孔德林一直和妻子居住在鼓浪嶼。作為一名畫家,當時的鼓浪嶼為孔德林提供了許多原生的養分,他想要的那里都有:安靜、平和、不被外界過分打擾。直到1998年,孔德林的兒子出生,用他的話來說,他才開始有了在廈門立足的意識。老孔開始想從租的房子里搬出來——在廈門買房子。
孔德林在廈門的朋友圈子里打聽到了海滄。當時的海滄正處于新舊變革的節點,他現在所住的樓盤是“海投”在海滄最早的幾個項目之一,位置就在原本的海滄管委會旁邊。孔德林說,因為要方便來買房的人,最早建起來的房子都是銀行。當時購買商品房的熱潮才剛剛興起,廈門島內的房價也只在兩三千人民幣一平米,但孔德林還是選擇了海滄,首先因為便宜,其次,他總覺得海滄有一天會變得更好。拿著一萬元現金,再用老家的房子抵押了一點錢,孔德林在海滄安了家,
十五年在海滄的生活經驗,讓孔德林逐漸習慣,最后對自己當初的決定感到滿意。當初沒有選擇在島內居住,孔德林覺得他的決定是正確的。對于他來說,島內與海滄完全是兩個世界。社交可以在島內、與外界接觸可以在島內,但工作和生活一定要在海滄,海滄對于他來說已經有著足夠的養分供給系統——安靜的環境能夠讓他更輕易地進入創作的氛圍,越來越完善的社區功能也讓家庭的生活更便捷。
最重要的是,海滄還給予了孔德林介于家庭和工作以外的生活空間。在孔德林看來,他所喜歡的海滄,是介于縣城與城市之間的海滄。他對于鄉村的情節越來越成為他創作的養分來源,他現在常常要回他的老家寧化,在鄉村里待上一段時間,然后再回到城市的廈門來。而海滄則像是一個過渡地帶,他能夠在這里得到城市的便利,同時也能感受縣城的溫度。他所在的小區就是海滄石塘村的一部分,對于他來說,要從城市到鄉村,其實就是一段散步的距離。他會走到村子里來,絕大多數海滄的村莊依然保留著閩南村莊的特點:無論是傳統的閩南建筑,還是宗族之間的儀式感。他會循著脈絡走入村莊,看拆遷的老房子,找到一點他所喜歡的縣城的味道。“城市不能太井井有條,還是要有一點市井之氣。”而介于縣城與城市之間的海滄,無處不散發著孔德林所說的這種“市井氣”。
今年,老孔將工作室搬到了龍湖圣地亞哥——一個距離他家大約十來公里,位于海滄與角美交界處的小區。因為這里租金不貴,雖然交通不是太方便,卻像極了他最早搬到海滄時的樣子,伴隨著城市的擴張,有一股原始的張力。隨著廈漳泉同城化的趨勢,海滄與漳州城區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地被拉近,像老孔這樣,工作在漳州、生活在廈門的外來者,會變得越來越多。老孔說,海滄很好,但是希望它不要發展得那么快,能夠停下來想一想,居住在這里的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讓漂泊的心變得安定,讓客居的人融入當地的環境,也讓這個新興的城區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