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時至深秋,南國天氣尚暖,而在呼倫貝爾的大興安嶺林區,已早早飄下了今年的第一場雪,草原已由綠色變成了深淺不同的黃色,森林里色彩斑斕起來,漫山遍野都是醉人的綠色、紅色、黃色,這就是喜歡攝影的人常說的“五花山”。過不多久,呼倫貝爾漫長的冬季即將到來。有人曾經開玩笑地說,呼倫貝爾只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一個是大約在冬季。通常這是農村牧區忙過一年后打算喘口氣歇一歇的時候,可今年卻比搶種搶收和接羔打草時還要忙,呼倫貝爾這片即將封凍的土地上忙碌和熱鬧起來,“十個全覆蓋”工程正在各個旗市區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秋收后的村子里正在忙著道路硬化、危房改造、修建電力設施、進行農網改造、建設便民超市……打完牧草的牧戶正在忙著修整圍欄、維修過冬住宅、加蓋牲畜棚圈、建設便民設施……
雖然忙碌著,但農牧民們卻精神抖擻、意氣風發,絲毫沒有懈怠和埋怨,因為就在他們身邊,呼倫貝爾的各級干部們始終和他們在一起,他們和村民牧民一同勞動,為“十個全覆蓋”盡心盡力地做著自己的工作。一位村民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人家拋家舍業為的啥?還不是為了咱老百姓。”有這句話就夠了,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老百姓認可了,干部們就覺得心里比吃了蜜還要甜。
說起“十個全覆蓋”,老百姓都拍手稱好,可究竟好在哪里呢?往大了說,“十個全覆蓋”是全面大規模投資農村牧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系統工程,也是推動各級黨委政府對“三農三牧”認識上的大提高、推動城鄉一體化、推動全社會力量的大協作和推動干群關系大調整的工程。往小了說,這是與每一位農村牧區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民心工程、貼心工程、暖心工程。這么好的工程,你說老百姓能不說好嗎?
這項工程的時間點選得也非常好,2016年將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完成好這一工程無疑會為內蒙古自治區的“十三五”規劃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完成國家要求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偉大目標,“十個全覆蓋”工程對于內蒙古自治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做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就像下一盤很大的棋,一開始的謀篇布局非常重要,有道是“金角銀邊草肚皮”,能動用的人、財、物就是那么多,要充分調動每一枚棋子的能動性,發揮最大的作用,好鋼要用到刀刃上,錢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干部要派到最重要的地方,這樣才能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十個全覆蓋”工程又穩又準地抓住了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及早布局,為地區未來美好的發展前景埋下了非常重要的伏筆。
為了完成好“十個全覆蓋”工程,呼倫貝爾上上下下都動了起來。
干部們動起來了,他們深入農村牧區,虛心向專家們和技術人員請教,認真地從書本上學習相關知識,在很短的時間里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適合本地區的工作方法。駐村干部在村子和嘎查里待得久了,會很自然地把派駐的工作地點叫作我們村我們嘎查,為我們村我們嘎查做工作自然責無旁貸。呼倫貝爾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是氣候最冷的盟市,全年無霜期不到一百天,緯度高的旗市區無霜期會更短,一進入十月氣溫就會驟降到冰點以下。這里施工期很短,眼見天氣轉寒,呼倫貝爾的各級干部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沒有時間等、靠、要,搶時間搶工期成了當下最重要的工作。他們科學運籌,先做與氣候關聯性強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同時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始終堅持在一線指揮領導,把責任擔在肩上,把困難化為動力,“五加二”“白加黑”成了工作的常態,人曬黑了,累瘦了,干部的家屬們都說他們把家當成了賓館,留給他們的只有一堆臟衣服。可干部們看著農牧民住上了磚瓦房,走上了寬敞的水泥路,喝上了潔凈衛生的自來水,看上了衛星電視,他們越干越覺得心里亮堂,越干越覺得自己的工作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能夠親身經歷社會發展的每一步,能夠與這個不斷向前的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真的是一大幸事。
黨員們動起來了。從各單位抽調的黨員們為了搶進度,放棄了節假日休息,將本職工作做好的同時,他們深入村屯嘎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真正哈下腰為老百姓干活兒。黨員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有多低,他們在老百姓的心中就能有多高。一開始老百姓們還擔心這些平日里坐在辦公室工作的人干不了這體力活兒,可事實上他們不但能干,而且還干得挺好。他們說,能下來給老百姓干點兒活兒心里踏實,回去吃飯都香,可不能讓這時間白過了。多么樸實的話語啊!“十個全覆蓋”工程中一些難啃的硬骨頭都是黨員們帶頭干的,他們真的發揮了先鋒和表率作用。什么叫先鋒和表率作用,就是工作來了,不是喊大家快干,而是喊大家跟著我一起干。無論是拆除板障危房,還是清理街道,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一些黨員在勞動中扎了腳碰了手輕傷不下火線,年紀偏大的黨員們盡量克服身體上的不適,和年輕的小伙子們一起干。事實證明,較高的政治覺悟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在關鍵的時候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一支能吃苦能打硬仗的隊伍,是一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隊伍。
團員和青年志愿者們動起來了。一位青年志愿者是個蒙古族小伙子,下村參加勞動時遇到一戶村民需要將一堆磚挪到院子里,當時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正為挪磚的事發愁,女主人問,你們有會開小四輪的嗎,用小四輪拉磚又快又省力。這位蒙古族小伙子馬上說,我會開。只見他嫻熟地給小四輪拖拉機加好發動機冷卻水,自如地發動小四輪、倒車、停車,看得這家的女主人直發愣,她沒想到城市里來的小伙子也會用這農用機械。青年們站成一排,一個挨一個地接力傳磚,一堆磚一會兒就上了車。等男主人回來時,看到干活兒的青年們一臉驚訝,忍不住高興地說,你們來得可真是時候,現在家家戶戶不是忙著秋收就是忙著拾掇院子,到哪兒都找不著人,你們來了可真是及時雨啊,對了,小伙子,你咋還會開小四輪呢?小伙子笑笑說,我回家時經常開,給你們干活兒就跟給家里干活兒一樣。女主人連忙到地里摘了好多杮子洗好后讓這些小伙子姑娘們吃。開始他們還不好意思,可女主人說,都是自己家里種的,再客氣我就生氣了。那柿子吃起來就是柿子味,不上化肥,不打農藥,吃起來酸中帶甜,甜后留甘,吃一個就足夠,因為吃的本來就不是柿子,而是暖暖的心意。這些充滿活力的青年打著紅色的黨旗、團旗行走在村屯嘎查的街道上,走到哪里就把活兒干到哪里,走到哪里就把他們身上洋溢著的青春和陽光播撒到哪里。看到他們,村子和嘎查里的老人們總是樂呵呵的,那神情就跟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
呼倫貝爾地域廣闊,在25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個旗市之間的距離往往會有幾個小時的車程,這個距離差不多是歐洲一些小國之間的距離,道路的暢通對于呼倫貝爾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中,信息技術是平臺,現代化物流是核心,只有路通了,才能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互通有無,最后形成多方共贏、共同發展的局面。對于遠離海岸線的內地來說,通俗地講,就是人們經常聽到的“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一句既實在又準確的話。在“十個全覆蓋”工程中,路面硬化是一項惠及千家、福及萬戶的工作。
十幾年前,筆者曾赴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體驗生活,當地一個叫騰克的地方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當地的達斡爾族居民喜歡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所以村落緊鄰嫩江,周圍是一望無際的黑土地,綠綠的大豆像巨大的絨毯鋪展到天邊,一派北國的田園風光。這里是呼倫貝爾重要的產糧區之一,可長期以來,這里卻因交通不便,不但影響地方經濟發展,也影響著百姓們的生活,一到雨季,村子里泥濘不堪,只有農用拖拉機能通過。因為沒有跨江的大橋,當地群眾不得不坐輪船去齊齊哈爾等地辦事看病,遇到家里有人生了急病,路不好走再加上不能及時過江,常常小病耽誤成大病,大病變成重癥。一九九八年嫩江那次百年一遇的洪水更是淹沒了很多良田,威脅著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當時正在修建的111國道徹底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生活,交通便利了,國道像一條大動脈,將路附近的村鎮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人們不再為辦事看病發愁了,地里種的糧食能很快運出去。后來修建的尼爾基水庫又去掉了人們的一個心病,日夜流淌的嫩江灌溉著兩岸的農田,人們不再擔憂水患,百姓真的走上了致富路。十幾年后的今天,“十個全覆蓋”工程又為當地群眾送來了升級版的致富路,村村通公路,戶戶路暢通,互聯網進入千家萬戶,群眾告別了泥濘,馬路修到了自家的院門口。路順暢,心飛揚,加速度的生活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生活的變化,思維方式都變了,以往一小時路程現在變成了半小時甚至更短,高效率的生產生活給這片土地帶來了勃勃生機。
呼倫貝爾是一片有著幾千年游牧文化和狩獵文化積淀的土地,生活在這里的漢、蒙古、達斡爾、鄂溫克、俄羅斯等三十多個民族有著獨特的民俗民風,一望無際的原生態草原、雄渾的大興安嶺、眾多的河流和湖泊組成了北中國不可多得的高緯度生態群。
這片旅游資源富集的土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2015年,海拉爾機場在七八兩個月日均航班起降達到一百二十多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旅游航班,一至七月份,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90萬人次。當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坐著旅游大巴分散到各個景點之后,發現這里跟他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這里不是封閉落后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而是與時代共同發展的。在額爾古納的室韋、恩和等地,由于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村鎮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幢幢俄羅斯風格的木刻楞拔地而起,以其獨具魅力的異國情調吸引著游人前來住宿;整潔寬敞的村鎮道路上,游客們租來自行車一邊欣賞鎮上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建筑,一邊購物休閑;游客品嘗完充滿濃郁俄羅斯風情的俄餐,用手機結賬;游客們玩高興了,會隨手拍張照片通過微信發到朋友圈,曬一曬自己的舒適和愜意。在“互聯網+”時代,旅游業比拼的不再只是景點,而是一個地區的綜合服務能力,而“十個全覆蓋”工程對于呼倫貝爾的旅游業來說,是一次很大的機遇。眾所周知,呼倫貝爾旅游主要以風光游為主,但這些年來,旅游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將來的發展方向必然是多元化、定制化和個性化的,這就包括民俗家庭游、自駕游、深度游、自助游、生態游、鄉村游等不同的形式,除了呼倫貝爾獨具魅力的自然風光,越來越受游客關注的人文旅游資源需要進一步開發,而其中很關鍵的就是農村牧區配套設施的完善程度,“十個全覆蓋”工程補齊了地區發展的短板,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也為進一步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英國著名的城市學家、風景規劃與設計師埃比尼澤·霍華德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田園城市這一概念,在這本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的書中,霍華德認為城市和農村都有各自的特點,而城市和鄉村之間相互融合能夠很好地規避自身的缺點。這種觀點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城鄉一體化。以前很多農村牧區的孩子們出外求學或打工后都不愿意回來,因為他們覺得家鄉的發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別的不說,一想到家鄉局促的生活環境他們就紛紛打消了回到家鄉的念頭。“十個全覆蓋”工程對于推動城鄉一體化的作用是很明顯的,農村牧區生活環境好了,很多出門在外的孩子們都從過分擁擠的城市里返回家鄉,北雁不再南飛,舊貌換新顏的故鄉吸引著他們回鄉創業、就業,紛紛搞起了溫室大棚種植、科學化養殖、庭院經濟、鄉村游、農家樂飯店……現在村民們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把錢掙了。
呼倫貝爾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心氣也在發生著變化。好的環境能鼓舞人,也能改變人。正像扎蘭屯市一位樸實的村民所說的,現在村民的心氣可高了,以前大家農閑時沒事可干,現在可好了,砌院墻,蓋房子,一天到晚閑不著,現在村里也比以前干凈了,整得跟城市里沒兩樣,沒事兒大家就喜歡到剛修好的小廣場走走,看著這么好的環境心里都舒服。
呼倫貝爾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搖籃,被翦伯贊先生稱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幽靜的后院”的大興安嶺和雄渾遼闊的蒙古高原,塑造著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看到,在“十個全覆蓋”工程中,人們把對于文化和生活的理解都凝聚在了點點滴滴的細節中。很多牧區建筑上的圖案都選用了具有蒙古族風情的線條和紋飾,這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在達斡爾族村落的文化墻上,由達斡爾族民間剪紙和曲棍球演變而來的圖案自然地散發著民族韻味,與整個村落的建筑風格和諧統一;在房屋外墻和屋頂的顏色選擇上,也多采用當地居民經常使用的顏色。在“十個全覆蓋”工程中,環境心理學不再是書本上抽象的數字和復雜的定義,而是可以靈活運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法,這是廣大干部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在細節決定成敗的時代,用心做事的人就是讓人忍不住贊嘆。
在呼倫貝爾這片即將變成一片銀白的土地上,“十個全覆蓋”帶來的幸福要比潔白的雪花到得早,不僅覆蓋了這里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也覆蓋了村屯嘎查、家家戶戶。像入冬的第一場雪一樣,這幸福不會僅僅停留在呼倫貝爾大地的表面,而是會在陽光下融化開來,帶著撲面而來的清新氣息,鋪遍原野,閃在草尖,掛滿樹梢,潤在心田。
責任編輯 高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