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草地國際學校民族校區 邢延靜

在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鍛煉身體的形式越來越形式多樣了,可是真正屬于我們民族特色的東西是越來越少了,而我們同學在平時了解的機會也不是很多,真正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我們不能丟掉因為這才是真正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的財富,這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資源,我們要充分利用我們的寶貴資源創造出我們無限的身體能量,讓中華民族的寶貴資源能夠帶給孩子無限鍛煉身體的樂趣。
在校園里教師為了讓同學能夠有更多鍛煉方式方法,可謂是絞盡腦汁想盡了各種方法,可是這些方法中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特色的內容真的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學生會的項目可能只是限于兩三種項目,鍛煉的效果可能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我們學校是一所民族學校,學生在學校期間不僅學習常規體育課內容,還特別設立的民族校本課程,讓學生不僅是學習民族體育項目的玩法,還能夠對各項目的來源和民族有一些簡單的了解,這樣可以讓學生能夠在了解的基礎上更好的掌握民族體育項目的真實意義。
由于每個年級學生的身體發展能力不同,我們設立了低中高三個階段的校本課程,讓孩子能夠在不同階段學習不同項目的民族體育項目,讓孩子能夠體會到不同項目帶給孩子的成就感和無限的樂趣。
例如:低年級的頂罐走、拋繡球、夾跳,讓學生在跑跳投的基礎上增加一些難度,讓學生不只是單純的跑步、跳躍、投擲的練習,增加一些趣味性和挑戰性,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鍛煉的樂趣和挑戰性。
中年級的趕羊跑、狩獵球、穿藤圈、雙飛舞等項目,讓學生不僅提高跑、跳、投基本動作的掌握,還鍛煉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的意識,在游戲中收獲快樂和喜悅。
高年級的綾球、插雞尾翎、賽船、勁力等項目,高年級學生運動技能都能夠很熟練的運用,所以我們在安排項目的同時考慮到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制定了一些具有較高挑戰性和集體性的項目,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如果想要取得勝利僅僅靠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所以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夠順利完成。
這些項目學生能夠在熟練掌握的基礎上自己創新從而提高一定的練習難度,這樣就能夠大大的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能夠更好的達到鍛煉效果。
【來源與作用】
綾球是根據北京回族、滿族孩子們的游戲“拽包”,挖掘整理而成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因所用器材是內裝谷物和銅鈴鐺的布(綾)縫制而成的四方(綾形)包,所以叫“綾球”。綾球是用紅、黃、綠三包布料縫制成內裝豆類和鈴鐺的綾形方包。此項運動技術要求不高,場地、器材簡單,易學、易推廣,在北京地區開展普遍,深受廣大青少年的青睞。
【比賽規則及方法】

綾球比賽以隊為單位進行,規則和場地與手球比賽相似,雙方上場各五名隊員。上場的隊員可全攻全守,沒有固定的守門員,一番隊員跑動傳球過程中如球不慎落地,由另一方隊員原地拾起發球,進攻方進入對方半場后不得回傳到本隊半場,一方對會員在進攻射門時,另一方隊員在門區可用膝關節以上進行防守。射門時,球的第一落點和球的最后都應落在球門線內為進球得分。
綾球運動主要由傳接、搶斷等基本技術組成,運動員拿球后不得跑動,只能靠傳接球進行防守和進攻。緊張激烈的比賽,培養了運動員勇敢頑強、拼搏進取、公平競爭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同時又使隊員獲得樂觀、自信的心理品質和熱愛美、欣賞美、表現美的情感和能力,達到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的目的。綾球項目場地、器材簡單,特別適合在學校和社區開展。
“綾球”可培養機智、靈敏、靈活等意志品質,鍛煉目測力、臂力、發展投準能力,培養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
【比賽規則】
1、 傳球過程中失誤落地,不得再撿起傳球,應由對方發球。
2、 傳球進入對方半場后,不得回傳過中線。(本方半場)
3、 防守時不得用膝關節以下阻擋防守。
4、 球被防守隊員擋出端線后,應由對方在角球區進行發球。
【要領與提示】
雙方各由5名隊員組成在30×30米場上進行比賽,場上兩端各設一個半圓形的得分區,雙方隊員只要從對方防守區將球投入對方得分區內,即得一分,在規定時間內,得分多的隊為勝。
【口訣】
小綾球似沙包,有攻有防不著慌,破防守進攻忙,投到對方區域內,投中啦!大家拍手齊叫好!
北京市民族事務委員會每四年舉辦一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至今已舉辦了九屆,其實北京市第六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就已經將綾球納入正式比賽項目。最近一屆北京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是2014年8月18至22日由北京市(少數)民族事務委員會、北京市體育局主辦,西城區承辦的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在西城區舉行,同時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的器材供應是與學校合作多年,一直為學生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北京市首銘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運動會由來自北京各區縣的代表隊參加比賽,比賽項目包括:珍珠球、綾球、角球、夾包、推鐵環、踢毽、跳繩等多個比賽項目及表演項目。今年我們學校代表朝陽區參加了北京市第九屆民族運動會小學組綾球項目,取得了小學組男子、女子第二名的好成績。
【來源與作用】
據傳滿族人過年之時,都要在帽筒里、撣瓶里插上三、五根雞尾翎,表示辟邪,節日吉祥之意,后逐漸發展為少年兒童在室外模擬插雞尾翎的跑、跳、投為一體的體育活動。
【玩法與介紹】
在竹竿的上端系上小簍,學生手持若干不同顏色的雞尾翎數根,跑到桿前跳起將雞尾翎插入小簍中,插得多的為獲勝。
1、個人競賽。(看誰插的雞尾翎數量多)
(1)可單、雙腳起跳插雞尾翎。
(2)可正、反方向插雞尾翎。
(3)可雙手同時插雞尾翎。
2、以組為單位進行。(看哪個組插的雞尾翎數量多)
【器材裝備】
若干根竹竿、小簍、雞尾翎。
【使用方法】
1、插雞尾翎適用于各種場地。
2、竹竿可呈直線排列(間距依學生的步幅而定)。3、竹竿可呈三角形排列。
4、竹竿可呈四、五、六邊形排列。

【要領與提示】
1、每個簍中只許放一個雞尾翎。
2、雞尾翎沒有插中不得撿起重插。

【來源與作用】
滿族在很久以前,狩獵是他們的生活來源,所以他們生活中許多習俗都是因狩獵的需要而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獵手們經常模仿捕捉野獸的動作,后逐漸發展成一項娛樂活動,以獵物裝入對方背簍取勝,后衍變成為民族體育項目。“狩獵球”可鍛煉全身器官,發展速度、靈敏性素質,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要領與提示】
狩獵球有二人狩獵、三人狩獵和三人一隊的對抗賽,如下:
二人狩獵方法:利用半個籃球場或畫一個半徑長4米的圓。甲乙兩人各背一個背簍,代表陷阱;手中各持3個布制的虎、熊、狼布包,然后雙方互相積極金佛那個和躲閃,力爭把手中的獸頭投入對方簍內,將3個布制的獸頭先投完者為勝利。
三人狩獵方法:在場上畫一個5米長為半徑的圓圈或8米見方的正方形。三人分別扮成獵人、弓箭、野獸。獵人背紅色簍,手拿藍色布包。第一次投,按照獵人——弓箭——野獸——獵人的順序,每人設法把手中的包投到對方的簍內,凡投中又沒投錯者得3分,投錯者不得分。投后撿回布包仍歸自己,時間為3分鐘。第二次投,不必固定對象,可以任意一投,兩次相加先得5分者獲勝,退出場外,另兩個人繼續投,直到決出第二名。
每隊三人,兩隊比賽方法:每個隊員背后背一個簍,分別站在15米見方場地兩側,每持一個沙包(沙包顏色不同),比賽開始后,隊員在場內任何地方,將沙包投入對方任何一個人的背簍內,同隊之間可以互相傳遞,對方則想方設法阻止不讓沙包入自己簍內,而且尋找機會向對方簍內投沙包,在互相攻守中,可以躲閃,用于阻擋,但不準推人、絆人。比賽分兩局,每局20分鐘,每局之間休息5分鐘,滿20分鐘得分多者為勝。此項運動類似投籃活動,籃簍的制作要注意安全。
【口訣】
小小背簍背肩上,左躲右閃不慌張,
手持小小虎狼包,左追右靠不著慌,
攻守進退破阻擋,將包投入簍網上!
【來源與作用】
“威呼”,是滿語,意思是船,賽威呼就是賽船的意思。比賽的船是以巨木刳制而成的,兩端尖,底圓弦平。大的可容納五至六人,小的二至三人,一人持槳,左右劃水,疾快如飛。
主要是比賽速度,表演者與圍觀者隨著舞蹈節奏和情緒變化呼喊出“唉嗨呦”,以示對漁獵豐收的慶賀。
賽威呼比賽是以燈或船在河中漂流的時間長短定優劣,以燈型、船型的美觀來評定高低。陸地賽威呼是居住在陸地上的滿族人,以模仿水上賽船的形式,經過改進而創造的陸地“行舟”競賽。行舟的賽威呼是5個人組成一個賽隊,每隊人員排成一路縱隊,前4名隊員面向正前方,最有一個人模仿真正行船的舵手,面對后站立。5人兩側手各共握一根竹竿。
賽威呼比賽可以增強參賽隊員的腿部力量,提高速度素質、靈敏素質等,同時可以培養隊員勇敢頑強、不怕困難和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口訣】
雙手抓桿往前跑,協調配合最重要,1、2、1,喊著號,團結合作不忘掉。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們要保留住屬于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要不斷發揚光大我們民族特色的東西,希望通過特色民族體育項目讓同學們的體育活動項目更加豐富多彩,希望通過我們的民族體育項目讓同學們能夠真正的喜歡上體育活動,愛上體育活動,真正的提升鍛煉身體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