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宏科
摘 要 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2006-2011年生豬產業成本效益的有關河南省的統計數據,運用動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一般平均數法,結合河南省當地有關的生豬產業發展現狀,深入對不同年份,不同生豬規模成本收益的進行研究,從而給出相關的結果;同時,提出河南省適度規模發展生豬業的對策建議。以推動河南省養豬業的穩定、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規模養豬;成本;效益;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3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3--03
我國自古便是畜牧業大國,河南省是我國三大養豬省份之一,生豬業歷來是河南省的傳統優勢產業,以養豬為主的畜牧業是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的關鍵行業[1]。本文利用我國《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對2006-2011年生豬飼養業成本效益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研究河南省各生豬養殖規模的成本效益動態變化趨勢,給出適合河南省生豬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為降低生豬飼養成本、節約生豬飼用物質資源、提高生豬飼養效益和產品質量,進而提升其產業競爭力提供參考。
1 生豬飼養成本效益及規模的界定
1.1 生豬的飼養成本、飼養效益
成本這一概念,是進入資本主義時期,商品生產比較發達的條件下形成的。一般來說,成本這一概念一般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學說就定義為商品生產中所耗費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貨幣表現。可用公式表示為[2]:
商品價值W=C+V+M
根據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生豬養殖成本是指生豬養殖過程當中所耗費的物化勞動(C)和活勞動(V)的貨幣表現,也就是說為養殖生豬而發生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活勞動的消耗。
生豬飼養效益是指每頭生豬的純收益,在分析時可以將生豬飼養的成本效益聯系起來分析以便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2 生豬養殖規模的界定
生豬養殖規模指所調查產品的養殖數量(養殖面積),用于區分散養和小、中、大4種不同規模類型。養殖規模一般按調查期(一般為1 a)內平均存欄數量確定,平均存欄數量=(期初存欄數量+期末存欄數量)/2。
生豬規模的界定有兩種文獻上的說法:一種是《中國畜牧業年鑒》上的七分法;另一種是《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上的四分法。
本文研究不同生豬產業規的成本效益用四分法,也就是散養模式(年均存欄量在30頭以下)、小規模(年均存欄生豬數量為30~100頭)、中規模(年均存欄生豬數量為100~1 000頭)和大規模(年均存欄生豬數量為1 000頭以上)由于,規模的界定比較模糊,隨著經濟的發展,規模的界定范圍內再不斷的變化,所以,本文用A規模養殖模式、B規模養殖模式、C規模養殖模式和D規模養殖模式[3]。
2 河南省生豬不同飼養規模成本效益分析
2.1 河南省生豬不同養殖規模總成本動態分析
由圖1可以看出,2006-2011年,4種產業規模的每頭總成本動態走勢相同,均是2006-2008年,每頭總成本動態走勢相呈上升趨勢;2008-2009年,每頭總成本動態走勢相呈下降趨勢;2009-2011年,每頭總成本動態走勢相呈一路上升趨勢,且2006-2008年及2008-2009年這2個時期成本變動幅度較大。
另外,通過表1中的數據得出,2006-2011年,4種生豬產業規模的每頭生豬總成本的最大的養殖模式和總成本最小的養殖模式的兩極表,見表2,找出成本最小的規模養殖模式。
如下總成本兩極表表明:(1)2006-2011年的養殖每頭生豬的總成本最大的養殖模式每年不一樣,2006年和2007年的養殖每頭生豬的總成本最大的都是D規模養殖模式;2008-2011年的養殖每頭生豬的總成本最大的都是A規模養殖模式。(2)2006年和2009年的養殖每頭生豬的總成本最小是B規模養殖模式,2007年的養殖每頭生豬的總成本最小的是C規模養殖模式,2008、2010和2011年的養殖每頭生豬的總成本最小的都是D規模養殖模式。
(3)這說明了,這4種生豬養殖模式中,A規模養殖模式與其他養殖模式相比,不占優勢,其次是D規模養殖模式,C規模養殖模式和B規模養殖模式在兩者之間。
2.2 河南省各生豬養殖規模成本構成動態分析
對2006-2011年各規模的仔畜費用、精飼料費、青粗飼料費、醫療防疫費、死亡損失費和人工費用進行分析,計算其六年的平均數。計算結果見表3。
從表3中可以得出:
(1)2006-2011年,4種生豬產業規模的每頭精飼料費用的平均數最小的是B規模養殖模式,其次是C規模養殖模式,A規模養殖模式位居第三,最后是D規模養殖模式。這說明,相對每頭生豬的精飼料費用來說,D規模養殖模式最具優勢,C規模養殖模式介于中間。
(2)2006-2011年,4種生豬產業規模的每頭仔豬費的平均數最小的是D規模養殖模式,其次是C規模養殖模式,B規模養殖模式位居第三,最后是A規模養殖模式。這說明,相對每頭仔豬費來說,D規模養殖模式最具優勢,C規模養殖模式介于中間。
(3)2006-2011年,4種生豬產業規模的每頭生豬青粗飼料費用的平均數最小的是D規模養殖模式,其次是C規模養殖模式,B規模養殖模式位居第三,最后是A規模養殖模式。這說明,相對每頭生豬青粗飼料費用來說,D規模養殖模式最具優勢,C規模養殖模式介于中間。
(4)2006-2011年,4種生豬產業規模的每頭生豬的醫療防疫費的平均數最小的是A規模養殖模式,其次是B規模養殖模式,C規模養殖模式位居第三,最后是D規模養殖模式。這說明,相對每頭生豬的醫療防疫費來說,A規模養殖模式最具優勢,C規模養殖模式介于中間。
(5)2006-2011年,4種生豬產業規模的每頭生豬的死亡損失費用的平均數最小的是A規模養殖模式,其次是D規模養殖模式,C規模養殖模式位居第三,最后是B規模養殖模式。這說明,相對每頭生豬的死亡損失費用來說,A規模養殖模式最具優勢,C規模養殖模式介于中間。
(6)2006-2011年,4種生豬產業規模的每頭生豬的人工成本平均數最小的是D規模養殖模式,其次是C規模養殖模式,B規模養殖模式位居第三,最后是A規模養殖模式。這說明,相對每頭生豬的人工成本來說,A規模養殖模式最具優勢,B 規模養殖模式和C規模養殖模式介于中間。
2.3 河南省生豬養殖規模效益動態分析
由表4得出,2006-2011年,4種生豬產業規模的每頭生豬的凈利潤的平均數:A規模養殖模式下的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平均數=229.26;B規模養殖模式下的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平均數=222.12;C規模養殖模式下的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平均數=229.46;D規模養殖模式下的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平均數=233.27。
從表4計算可知道,2006-2011年,4種生豬產業規模的每頭生豬的平均數最大的是D規模養殖模式,其次是C 規模養殖模式,A規模養殖模式位居第三,最后是D規模養殖模式。這說明,相對每頭生豬的凈利潤來說,D規模養殖模式最具優勢,B規模養殖模式和C規模養殖模式介于中間。
圖2 河南省生豬產業2006-2011年4種規模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動態
由圖2可以看出,2006-2011年,4種生豬產業規模的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動態走勢不同,其中A規模養殖模式和B規模養殖模式的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動態走勢相同,都是在2006-2007年,每頭生豬的凈利潤的動態走勢呈現一路上升趨勢的,2007-2010年,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動態走勢呈下降趨勢,2010-2011年,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動態走勢呈現一路上升趨勢。
C規模養殖模式和D規模養殖模式的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動態走勢相同,都是在2006-2007年,每頭生豬的凈利潤的動態走勢呈現一路上升趨勢的,2007-2009年,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動態走勢呈一路下降趨勢,2009-2011年,每頭生豬的凈利潤動態走勢呈現一路上升趨勢。
3 總結與建議
通過對河南省2006-2011年,4種生豬產業規模的成本效益研究發現,不管那個成本項目,成本指標,C規模養殖模式都具有中間優勢,具有一定的成本效益優勢。也就是河南省生豬產業良好的發展應建立在適度規模化養殖的基礎上。當然對于A規模養殖模式、B規模養殖模式、C規模養殖模式和D規模養殖模式的劃分標準都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而要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生豬養殖水平的提高而進行調整。首先,應綜合考慮規模用地、飼料供給、環保、政策及現有科技水平等制約因素,河南省生豬產業在未來較長一定時期應以發展“適度規模”為宜,而不應過度追求規模數量的擴大,以發展好河南生豬產業為首要前提,這樣對降低仔豬費用,精飼料費用等單成本都有利。其次,要大力發展飼料工業,加大工業反哺養殖業的力度。再次,應利用好國家政策促進河南省生豬產業的發展。最后,降低疫病防疫項目價格,加強疫病防疫環節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振旺.河南省養豬業風險管理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0.
[2]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匯編[S].(2007-2012)
[4]李樺.生豬飼養規模及成本效益分析[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