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妙婧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觀光農業園區成為農業發展道路上的一項新興事物。觀光農業園的建立與發展,為推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進步,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等,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而對于觀光農業園區規劃的研究,涉及建筑、經濟、生態和美學等眾多方面的內容。根據觀光農業規劃的理念,從觀光農業園的主要基本功能出發,對于國內農業觀光園的規劃問題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惠州市惠城區現代觀光農業園為基本案例,對于觀光農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做出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 觀光農業園;現代農業;規劃;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
中圖分類號:S-2;TU986.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3--02
觀光生態農業是以大農業資源為依托,融農業生產、旅游觀光與環境保護為一體,具有很強文化性與參與性的交叉型農業產業。在觀光農業旅游蓬勃發展的今天,觀光農業旅游市場、行為如何與觀光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緊密結合起來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是一大難題。
1 惠州市惠城區現代農業觀光園規劃現狀
1.1 項目概況
惠城區現代農業觀光園位于惠城區小金口街道與汝湖鎮交界處,面積325.95 hm2,周邊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園區內以丘陵為主,梯田、溝壑縱橫。劃分為6個功能區:園藝觀賞休閑區、苗木培育種植示范區、現代花卉園林精品展示區、科研教育培訓區、綠色生態餐廳和體驗式農業種植試驗區。
1.1.1 項目針對市場
惠城區現代農業觀光園所針對的主要人群,從年齡方面來說,主要是20~50歲所在城市及周邊城市居民,其次是51~65歲所在城市及周邊城市居民。觀光農業旅游首先是城市居民休閑的“后花園”,不能依托國際市場。項目有力地推動了花木園藝實現產業化、現代化、規模化,輻射帶動惠州市的花木園藝作物的發展。
1.1.2 主題規劃定位
惠城區現代農業觀光園是集科研、教育培訓、苗木花卉培育種植和觀光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園,在全面建成后,成為科技化、生態化、園林化和科普化的現代農業休閑觀光園區,其中觀光園內的種植基地作為現代農業實習基地,為相關院校培訓實習生提供必要的條件。
1.2 項目規劃原則
1.2.1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
根據全區各鎮(街道)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發展水平,分類規劃,因地制宜,確定不同區域的有時產業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對不同的地形條件選擇適宜的果樹品種類型并結合園林景觀以及道路和基礎設施進行合理規劃[1]。
1.2.2 植物景觀為主、兼顧景觀多樣性的原則
為避免景觀類型單一,規劃中盡量發掘人文景觀,適當兼顧亭臺樓閣及山坡奇觀的點綴,充分體現農業示范觀光園景觀多樣性[2]。
1.2.3 市場經濟原則
以周邊的市場需求為主要導向,以多功能農林開發和高端“生態休閑度假”為主要賣點,培育符合主流市場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產品,以市場營銷的觀點來開發觀光農業旅游產品[3],同時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 惠城區現代觀光農業園規劃的優劣勢
2.1 惠城區現代農業觀光園規劃的優勢
2.1.1 重視可持續發展
惠城區現代觀光農業園區的規劃,不僅重視了景觀及旅游觀光方面的規劃,而且結合了農產品的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有的甚至沒有涉及,對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重視,防止了將園區作為旅游資源而忽視土地保護、農業資源保護的問題。
2.1.2 選址分析全面,客源有優勢
惠城區現代農業觀光園區的選址涉及到園區的區位、交通和客源等外部條件和園區內部自然環境資源、文化資源、生產基礎等諸多內部條件,在選址時進行了充分考慮,選擇了交通較為方便的郊區,從而將觀光旅游在客源競爭方面受到的限制最小化,在客源上較有優勢。
2.1.3 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尊重
充分分析和尊重了所在基地的自然資源現狀,體現鄉村田園風光的特色和觀光農業的本質,對功能區的劃分充分考慮到了本地有特點的地形、地貌并進行重點保護,防止人為破壞,也防止了不合理的景觀設施出現。這樣不但節約了投資資金,而且保護了原有的自然生態特征,保留了農業觀光園的本質特色。
2.2 惠城區現代農業觀光園規劃存在的問題
2.2.1 定位模糊,項目設置雷同,缺乏特色
惠城區現代觀光園在規劃過程中,園區定位不夠清楚,部分項目設置雷同,使園區喪失特色,從而喪失對游客的吸引力和自身競爭力;惠城區現代觀光園至今的重點仍然停留在觀光或采摘體驗層面,并沒有充分挖掘出各自的生態特色。同時,該園區空間面積較大,沒有明晰的邊界,給園區經營管理帶來很大困難,也不利于園區建設資金的集中投入。
2.2.2 忽視農業觀光園的季節性差異明顯
惠城區現代觀光園的旺季、淡季比較明顯,目前主要業務之一是果蔬采摘體驗,但農業靠天吃飯,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明顯。園區客流量最高的季節是夏季和秋季,這時在果蔬采摘上有天然的優勢。但到了冬天,很多作物都不能生長,形成了淡季,這時園區基本閑置,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2.2.3 園區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
現代農業園區需要道路、水利、電氣和管理等完備的基礎設施,才能具有現代農業的展示度。惠城區現代觀光園區的基礎設施配套參差不齊,園區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不夠,造成農業產業效益不高。排灌效率低,水利用率不高,基礎設施建設缺乏長期的規劃,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和統一設計。
2.2.4 各自為政,立項缺乏總體規劃
缺乏區域性總體規劃的指導和控制,存在無序發展的現象。由于很多城市缺乏整體區域性的觀光農業總體規劃,各郊區鄉鎮各自為政,大量的農業觀光項目在缺乏科學調研的情況下紛紛上馬項目設置重復,形成自我競爭,最終導致經濟效益不佳。規劃區內的現狀建設各自為政,基本無產業及功能聯系,各園區的布局缺乏合理的邏輯聯系。
3 惠城區現代觀光農業園規劃的發展對策
3.1 突出特色,挖掘內在文化資源
雖然惠城區現代觀光園區已經制定了“美麗鄉村”這個明確的主題定位,但該主題定位較為寬泛,與國內其他觀光園區定位雷同,缺乏特色。因此,在進行定位時,應主張建設能突出觀光園特色的項目。
3.2 園區規劃多樣性,應對季節變化
應對農業觀光園的季節性差異,觀光園可以充分發揮多樣性的規劃思路。由于資源配置和品種選擇多樣性,在面對季節變化造成的淡季、旺季差別時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如在秋季可以發展水果采摘的主題旅游。
3.3 加強配套設施建設
對于道路、水利、電氣和管理等進行修繕和完善,對于已經建設好的舊有園區,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進行電氣、道路等的改造,而對于將來新開發的園區,要做好充分的先期規劃。此外,對于基礎設施的管理和服務也要改進,引進完善的管理系統和有資質的管理人才。
3.4 協調規劃,發展各園區的空間連續性
惠城區現代觀光農業園的園區眾多,在發展過程需著重加強農業園的空間連續性,而不是讓各園區各自為政。不要強調各園區的平均發展,而應該優先建設一些重點區域、重要景觀截點,重點開發優勢資源和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
4 結語
本文試圖從現實的角度,結合園林學理論等各方面的理論方法,對惠城區農業觀光園的規劃建設進行系統研究,從研究者的視角出發,運用專業的技術手段加以解決,希望對觀光農業園規劃建設具有積極的建設意義。
參考文獻
[1]肖光明.觀光農業的復合型開發模式初探——依肇慶廣新農業生態園為例[J].中國花卉園藝,2004,24(5):679-682.
[2]徐峰.觀光農業景觀設計[J].林業建設,2003(2):15-18.
[3]李同升,馬慶斌.觀光農業景觀結構與功能研究——以西安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為例[J].生態學雜志,2002,21(2):77-80.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