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華
摘 要 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園、古林公園等7個園區為調查對象,選取交通、水域駁岸和植被景觀3個體現旅游生態設施質量的要素,對其建設狀況、設計規劃、使用情況等方面進行調研,以期為今后類似區域景區優化提升提供一定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生態旅游;園林設計;旅游設施;江蘇省南京市
中圖分類號:F592.7;F3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3--03
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以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為取向所開展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旅游活動。生態旅游設施和生態旅游休閑方式作為兩個重要的評定指標,決定著生態旅游的核心價值和質量效應[1]。其中,生態旅游設施可以以一系列量化指標和實體要素呈現,因此作為研究對象,更具有實際意義。
1 研究要素及方法
本文結合生態旅游的概念特征及景區評定的質量準則,并且參照《江蘇省生態旅游示范區技術規范(試行)》上對生態旅游設施規劃建設的界定,篩選出了若干能夠體現生態旅游設施特色的調查要素,主要包含景區交通游路、水域駁岸環境、生態植被景觀三類。
1.1 調查時間及地域
1.1.1 調查時間
調查時間從2015年3-6月,也即第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南京召開后的1 a內,一方面考慮這一盛事會催生南京的旅游設施建設和升級,另一方面也利用此次契機對南京景區現有的生態旅游使用和接待情況做一摸底,為今后大型節事期間南京生態設施的建設使用提供參考[2]。
1.1.2 調查地域
根據建成時間、景區性質和地理分布等多重要素考慮,將本調查報告研究的地域界定在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景區點,分別是玄武湖公園、幕燕濱江風貌區、雨花臺烈士陵園、古林公園、繡球公園、烏龍潭公園和七橋甕濕地公園。
2 調查內容
2.1 交通游路
2.1.1 游路分級
生態旅游區區別于一般景區的一大特征就是強調人的能動性位移,尤其是鼓勵采用自行車道和徒步等交通方式。這就對道路級別的多樣性提出了較高要求。
綜合來看,調查的7個景區基本滿足了生態景區對游路的分級要求,包括一級串聯園區的主路,二級次園路以及三級支路。可以說游路系統基本完善,但是也存在一些差異。如幕燕濱江風貌區和雨花臺烈士陵園主要是以主環路為主,其三級游步道的比例約占整個路網的20%;而烏龍潭公園、繡球公園的三級游步道比例較大,約35%。究其原因,主要是和景區的特殊屬性有關,作為大尺度的濱江風貌區和紀念性園林代表雨花臺,其面域較為廣闊,通過寬闊的一級路更加能夠凸顯景區主軸;而烏龍潭公園、繡球公園作為服務半徑為周邊人群的中小型景區,其園林道路設計更顯精致[3]。后期優化時,前者可以適當提高三級游步道的比例,在主路布局方式不做大的調整的前提下,著力打造慢行方式的多樣性,多建設一些生態旅游性質的三級游步道。
2.1.2 游路材質
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中對園路材質的多樣性和材質做出明確的要求。尤其強調游覽步道設置合理,普遍采用生態性材料,線路設計符合生態和審美原則。總體而言,調查的景區中都至少運用了3種及以上的路面材質。其中,混凝土和柏油類型路面材質所占比例最大,一般都在主路上出現。而差別主要體現在游步道的材質上,調研中發現,一般游步道多采用石材或木質,結合不同的線型及長度做成美觀和諧的游線,如玄武湖公園園路材質較為豐富,綜合運用了青磚、碎拼和鵝卵石等多種類型,并將其和公園的歷史典故、園林風格相結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4]。
但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包括某一特定區域大面積使用同一種單調材質的現象局部出現等。如幕燕濱江風貌區在某些大面積區域的材質處理上過于單調,空間豐富度不夠,若能夠加以顏色及單元的變化,景觀裝飾效果會更好一些。
2.1.3 旅游交通方式和工具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健康、綠色的出行方式,對游客在景區內的游憩經歷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勵采用環境友好型的多種特色交通工具和方式。
調查中發現,一些建設年限較長的景區,如烏龍潭公園、古林公園等,基本上沒有電瓶車這種交通方式。玄武湖、雨花臺等景區雖然有電瓶車,但是基本都是環主路行進一圈,中途很少停留,更沒有深入到二級支路,可以說完全是一個交通上的串聯,而缺少了生態游憩的輔助功能,不夠鮮明[5]。建議在后期優化時,應合理考慮慢行系統的專項設計,讓游客真正體驗“生態慢游”的樂趣。
2.2 水域駁岸
2.2.1 水域資源清潔度
調查的景區中,大部分景區的水質都是非常良好的,但也有局部的一些出現了少量污染現象,如幕燕濱江風貌區,由于江域面積廣闊,且之前一直是采沙、采石的重要工地,導致還有一些工業用砂和雜質殘留,后期應該對這些重點區域集中整治。
2.2.2 水域駁岸的類型
多數調查景區的駁岸類型都在2種以上,除了基本的硬質駁岸外,出現了以植物花草為主要覆蓋形式的生態護坡。尤其是烏龍潭公園,雖然面積不大,但運用多彩的水生植被打造曲線多變的水岸線,達到移步換景的效果。但也有一些景區駁岸建設稍顯單調。如雨花臺烈士陵園的駁岸設計主要分布在名勝古跡區和樓臺亭閣館范圍內,駁岸的類型幾乎都是以簡單的塊石堆砌或者是鋼筋混凝土建筑,美學和游憩價值稍顯不足。后期可以通過垂直綠化植物的選擇及鋪裝材質上的調整,優化駁岸形式。
2.2.3 駁岸的親水性
水作為一種獨特價值的資源,既可以遠觀,也可以通過處理滿足游客“親近水”的個性化需求。調查發現,現代景區中,可以通過建設親水平臺和水中建筑的形式,滿足游客的“親水性”需求。但親水會產生一定的安全隱患,這需要在生態性和安全性方面尋求一個平衡。一味強調水域空間的開敞性而忽略了最初的安全性需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幕燕濱江風貌區,在某一些臨江開闊區域,只是單一地運用卵石作為基礎駁岸,而忽略了扶欄等隔斷要素,容易造成游客的安全事故。
2.3 植被景觀
景區植被景觀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除了在環境保護方面作用巨大之外,在生態旅游的過程中,其獨特的軟質空間、季相變化和觀賞價值也應該作為重要的旅游實體。
2.3.1 植被品種及豐富度
調查的7個景區中,所有景區觀賞植物品種均達到100種以上。其中,玄武湖公園最多,達到497種,植物品種中不乏一些珍稀樹種。在綠化覆蓋率上,大部分公園的綠化率已經超過了80%,遠遠超出了生態園林指標評定的標準。可以說,基礎綠化條件及景觀已經達成。
2.3.2 植被空間環境
山石、水體、建筑和植物作為經典的園林四大要素,其組合配置形成的特色空間往往成為生態旅游重要的游憩場所。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景區的植物均能夠合理考慮空間上的變化和周圍環境。如雨花臺陵園運用莊重、肅穆的雪松、馬尾松和五針松等栽植于紀念區,增加了紀念區的整齊、莊重感;通過以規則式為主的植物配置手法,成功突出了紀念性景觀主題。玄武湖公園的“杉林氧吧”區,應景地運用了水杉和地被植物,營造出鮮明的休憩空間,成為人們樂于停留的場所。當然,也有一些景區的局部地段尚不能達到突出特色的要求,如幕燕濱江風光帶的一些濱江地帶,綿延超過100 m基本見不到一株大型苗木,雖然考慮了人們觀江景的開闊性,但是從生態和美學的角度而言,后期還是應當適當增加一些濱水植物,和江景融合,強化地域景觀標識性。
2.3.3 古樹名木資源
古樹名木資源是活的生物化石,是講述歷史的珍稀植物使者。南京市作為六朝古都,歷史渾厚,古樹名木作為時代的見證,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和財富。
南京市的公園景區不乏一些珍貴的古樹名木,在調查的景區中,最少的古樹名木為一棵,最多的有數十棵之多,但是現狀是,各景區古樹名木的保護力度不盡相同。相比較而言,玄武湖公園、雨花臺烈士陵園在保護上更加重視,通過掛牌、圍合等保護方式,向游客普及古樹知識。而繡球公園、七橋甕濕地公園的某些古樹名木,還存在保護不到位的現象。主要是沒有通過合理的掛牌來進行明示,游客并不知情,視為常樹。這樣的話,使這一珍貴資源白白浪費,長此以往,古樹名木的生長前景也著實令人擔憂。
3 優化提升建議及策略
3.1 交通游路提升
在現有公園景區大路網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在局部節點附近增加三級游路,豐富旅游交通形式,拓展游客自主游憩空間。在生態交通工具建設上,大型景區應普及景區內的電瓶車交通方式,電瓶車數量和容量視游客量變化、淡旺季應有所區分,提高生態設施的可利用率。合理規劃景區內公共自行車的數量,可以借鑒城市公共交通做法,在景區出入口、重要景觀節點處,集中建設公共自行車租賃點,方便游客綠色游園。在線路建設上,應開辟專門的漫游道,可以在材質鋪裝和顏色上和一般交通道路相區別,彰顯漫游交通特色。
3.2 水域駁岸提升
利用生態護坡,合理弱化硬質駁岸。可以選擇植物及優美石材,做成濱水小景,通過設計土坡自然坡度排水、涵養水源和控制水位。在一些水域較好、風光優美的區域,可以采取架設木棧道或親水平臺形式,滿足游客親水性需求。在建造親水設施時,應該按照設計規范和準則,合理建設扶欄等安全設施。水深危險處可以通過設立警示牌、人工勸導的方式,阻止游客進入。
3.3 植被景觀提升
景區應切實加強古樹名木和珍稀樹種保護。通過樹立保護牌、建設隔離欄的形式,采取實際措施進行保護。建立完善的古樹名木保護養管日志,定期不定期進行跟蹤監測;同時,可應結合自身特色植物,創新思維,將植物和旅游產品打造有機結合。此外,既可以以專類園觀賞、植物文化科普等形式開展體驗旅游,也可以將植物作為產品衍生物,設計出和景區定位主題相匹配的特色產品,增強游客的關注度和吸引力。
4 結語
景區中的生態旅游設施建設和體系規劃,是踐行生態旅游示范區,開展“生態旅游,綠色游憩”的重要基礎。南京市作為國家級園林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的特殊價值,決定了生態旅游設施在景區中的特殊地位和價值。本文通過實地調研發現的一些問題,能夠對今后南京市生態旅游設施建設有所幫助,助推南京市乃至類似地域生態旅游設施建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朋,滕蘭穩.論生態旅游設施體系與規劃建設[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2):10463-10473.
[2]周蕾芝,張國慶,張愛光.森林公園旅游設施建設中舒適度問題的探討[J].林業資源管理,2004(2):55-58.
[3]吳為廉,潘肖澎.旅游康體游憩設施設計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李欠強,陳秋華.生態旅游區游客滿意度調查研究-以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06(2):167-173.
[5]林振華.旅游設施工程程規劃淺述[J].林業調查研究,2005(3):86-8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