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洋
曲藝是中國文藝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門說唱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各種新媒體的出現,給曲藝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微時代快捷的傳播方式也為曲藝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我們能否面對挑戰、把握住機遇,善用微時代新媒體的優勢來開拓新思路,推進地方曲藝的創新與發展,是當前曲藝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一、微時代的特點
(一)短小精悍,傳播快速化
微時代下對信息的傳播是幾何級的,其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十分驚人,因為無論是微博、微信、微評論、微電影還是微小說,都是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出現,每個人對自己關心、感興趣的內容可以隨時做到信息采、編、傳播一體化。
(二)全民參與,受眾年輕化
微時代的傳播體現著全民參與,且呈年輕化趨勢。這些年輕的用戶們往往更具有激情,且好奇心強烈,更愿意深度探究事件。微傳播的方式契合了年輕人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需要,他們通過QQ、微信、微評論等傳播工具隨時隨地傳播新鮮事件,得心應手地上傳圖片視頻,真正做到圖文并茂,即時滾動更新。
(三)互動性強,參與個性化
微時代傳播改變了以往從傳播到接收的單向運行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點互通,傳播呈現扁平化趨勢。這一特征在官方微博和公眾微信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開通了政務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在發布豐富的政務資訊的同時,傾聽民聲,吸納百姓的建議與批評,產生了積極有效的影響。
二、江西曲藝發展的現狀和困境
(一)江西曲藝發展的現狀
積極參加各類賽事及展演活動,擴大了在全國的影響力。近年來,江西省曲藝家協會積極選派節目參加全國、區域等各類曲藝賽事三十多次,屢獲佳績。通過參加各類比賽,江西的地方曲種南昌清音、永新小鼓、萬年絲弦、鄱陽大鼓等,無論是節目曲種質量還是數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搭建平臺打造特色品牌,全省曲藝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為進一步繁榮江西曲藝,江西省曲協積極組織會員深入開展以公益性為導向的文化為民、惠民、樂民活動。江西省曲協注重增強曲藝工作者的精品意識,創立了由省文聯、省曲協主辦的全省性曲藝藝術專業獎項—江西曲藝玫瑰獎。同時還建立了自己的少兒曲藝品牌賽事。不僅發現和培養了青少年曲藝人才,更重要的是推動了曲藝事業的蓬勃發展。
(二)江西曲藝發展的困境
曲藝陣地萎縮,展示平臺有限。如南昌市方言相聲演員小筱貴林,2012年創辦了“貴林社”,在南昌劇場每周六晚演出一場,開辦不到兩年,由于場地租金貴,觀眾少而又少,即使是低價的門票,也無法保證演員的收入,導致關閉。
隊伍青黃不接,人才嚴重斷層。從業人員少,專業素養整體下沉,這是制約整個曲藝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目前協會老年會員居多,中青年人才寥寥無幾,尤其是曲藝作品創作人員的缺乏,曲藝隊伍整體出現斷層的現象,長此以往必然導致曲種藝術形式徹底消失,最終僅淪為名錄形式的存在。
理論研究滯后,創新能力不足。從縱向看,雖然江西曲協高度重視曲藝理論評論工作,推動了江西曲藝理論的發展。但是,近年來,江西曲藝創作卻鮮見新人新作,更沒有出現在全國引起關注和轟動的精品力作。從橫向對比,這幾年在中國曲協組織的曲藝研討及曲藝論壇中,江西僅有2—3個曲種的論文參與,曲藝評論家更是鳳毛麟角。這說明曲藝人才匱乏,創作力量薄弱,曲藝理論遠遠落后于藝術實踐,很難履行指導藝術發展的使命。
三、微時代下推動江西曲藝的創新與發展
(一)創新平臺,擴大曲藝影響力
我們常說,好戲班需要好陣地,微傳播能建立一個好的傳播陣地。比如,2012年北京梅花鼓曲青春鼓曲社創作了一個微電影《中國style》,說的是民族藝術的勵志話題,目前網絡點擊率已經突破了25萬,還榮獲了6項國家獎。我們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把目光聚焦到江西曲藝優秀作品上來,建立江西微曲藝平臺,將相聲段子、曲藝唱段錄制并上傳到微博微信。由于微平臺的受眾多數是大學生、白領職員等年輕群體,通過微宣傳,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讓年輕人感受曲藝的魅力。這些年輕曲藝“粉絲”的加入,將給曲藝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老藝人擔心的傳承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二)助力創作,增添曲藝新動力
曲藝的發展離不開百姓喜歡的好作品,但百姓喜歡的作品必須貼近百姓生活,表達他們的心聲。編創人員可以通過微傳播來發現這些好素材,找到創作靈感。微時代傳播有利于創作素材源的發現與提升,微平臺傳播的快速性決定了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亮點、難點等社會問題能比其他任何媒體更及時地向社會擴散。這些都能成為曲藝作品創作的源泉,讓創作人員深度挖掘并再創作。
(三)積極引導,提升曲藝公信力
政務微信在輿論引導領域發揮了強大的社會功能。“江西文藝”這個微信公眾平臺的成功開辦,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文聯動態、獲獎信息等一系列重要新聞,讓每一位微友都能時刻關注、了解最新情況。同時還有很多活動賽事的邀請信息,讓微友可以隨時掌握并根據需要進行報名參與。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還可以開展名家講壇、曲藝話題微討論,上傳一些視頻、圖片資料并制作成微培訓、微課堂,讓大家了解曲藝知識,甚至我們的小型會議也可以采取微會議的方式。通過微信平臺可以拉近曲藝愛好者與曲藝工作者的距離。當然,微時代下的傳播也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如垃圾信息泛濫等現象,因此需要我們加強監管,時刻警惕不良信息的侵蝕,更好地維護健康的傳播環境。
(1)唐緒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2)《劉奇葆:宣傳報道要在“微”字上下功夫》,2014年3月6日,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06/c1001-24546043.html.
[作者單位:江西省文聯曲藝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