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九派新聞》和《法制晚報》報道,央視主持人趙普已正式申請從央視離職。
11月1日晚的《晚間新聞》是趙普10年的央視主播生涯的句號,“趙普在北京,祝您平安”這句溫暖的話也將不會再在央視出現。趙普同事王石川透露,趙普辭職后將回歸母校中國傳媒大學。
趙普傳奇成名路
據傳這位中國頂級電視媒體的新聞主播,曾經只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保安!但他本人后來澄清說未做過保安,據說是當時下崗之后,由于人緣較好,的確有某單位讓他去給看門這事,但他沒去成。
不過這一點也不影響他的破解成蝶之路。
趙普2005年進入央視,2006年,參加央視《開心辭典》魅力新搭檔的評選活動,獲得比賽的前三名;同年,擔任《朝聞天下》的主持人。2011年開始做《晚間新聞》主播。
《晚間新聞》的影響力僅次于《新聞聯播》,是央視創辦了20多年的老牌新聞欄目。2010年,憑借《聚焦小升初》獲得2010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提名。
趙普職業生涯中,不得不說兩件事:
2008年,在央視24小時直播的汶川地震節目中,趙普在直播過程中忍不住熱淚盈眶。他的這一舉動一方面感動了熒屏前的觀眾,另一方面又引起了觀眾對于其作秀,不專業的質疑。
隨后,趙普回應稱:我以后會在節目中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我首先是個人,之后才是個新聞工作者,職業性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并不矛盾。
2012年4月9日,趙普因發表有關食品安全的微博,“轉發來自調查記者的短信:不要再吃老酸奶(固體形態)和果凍,內幕很可怕,不細說。”盡管引來無數網友為其點贊,盡管幾天后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播出“皮革廢料所產明膠被制成藥用膠囊”的報道,但趙普仍付出被雪藏4個月的沉重代價,淡出觀眾視野。
同年8月,從央視新聞節目中“消失”了四個月的趙普,正式回到央視主持崗位。9月,《晚間新聞》進行了大改版,時長由20分鐘增至30分鐘。趙普臨到結尾第29分鐘時,都會根據當天播出的重點民生新聞,播出一段大約140-200多字的“微博體”評論。不僅提煉了當晚的節目重點,還成為許多觀眾每天守候必看的麻辣微評論。改版后的《晚間新聞》,其收視率一直在上升。
離職早有端倪?
對于趙普的離職,王石川昨日撰文寫道:
在3年多前明膠事件的輿論漩渦中,處于堪稱主播生涯最艱難的時刻,趙普沒有辭。
多年前披露月薪不足6000元,一時引來褒貶不一之際,趙普沒有辭。
從《朝聞天下》轉向《晚間新聞》,作息時段大逆轉時,趙普也沒有辭職。
而如今卻辭職,有那么一點義無反顧,不拖泥帶水,又有點“趕趟”——適逢央視主播辭職潮,趙普的選擇無疑更耐人尋味。
其實,在9月時,趙普發過一條耐人尋味的微
更早些時候,打包祝福三名辭職的同行:
在趙普之前,已有邱啟明、馬東、白燕升、王凱、李詠、崔永元、劉建宏、柴靜、李小萌、郎永淳、畢福劍、張泉靈等多名主持人離開央視。
這樣看來,趙普的辭職的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或許是央視的平臺已不再能讓他們去實現心中的價值。
在一次訪談中,趙普曾談到“央視的真相”:第一,待遇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第二,工作條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第三,很多抱有強烈理想主義情懷的年輕人發現,在這個平臺上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主張,還是非常得難。
基于這三條,我相信,很多年輕人會選擇離開。如今,趙普自己也真的離開了。
眾多媒體人紛紛送上祝福:
@崔永元
趙普還年輕,干什么都來得及
@李銳
本來想祝你一路好走,后覺不妥,還是祝你真正從圍城里走出來吧!
@王石川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而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劉春
趙普是我老鄉是我學弟,我相信他的智慧和能力為何今年涌現媒體離職潮?
今年是創業元年,也是離職年。主流媒體離職的記者都可以再辦一個CCTV了。但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小財女就此采訪到復旦大學顧曉鳴教授:
小財女:今年似乎是主流媒體的辭職潮,從央視名嘴到地方媒體的領導或是知名記者,辭職變成了一個現象。為什么這個現象會發生在2015年?
顧曉鳴:不僅僅是主持人、記者編輯辭職,其實其他行業不少體制內的人也放棄了編制和別人眼中的鐵飯碗。首先是因為今年國家號召萬眾創業,過去沒有這樣的舉國動員。這些媒體^或其他體制內的人只是順應潮流。其次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任何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玩杠桿,做放大效應的事情,在資本市場上有杠桿,房地產也是杠桿,那么消費主義形成后也會有杠桿,這個杠桿是什么?就是廣告傳媒。
小財女:廣告傳媒是杠桿,這和媒體人們辭職有什么關系?
顧曉鳴: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品牌效應。品牌因媒體的傳播而得到了提升增值,這某種意義上就是杠桿起了作用。這個帶來的價值紅利主要是被品牌商所享有,而媒體人付出的則是自己的腦力勞動和名人效應,得到的只是所在單位的一份工資,也就是說他“幫”品牌商賺的錢比自己單位賺得多,那他的職務價值就沒有很好地體現,這就是杠桿不匹配。而當這些媒體人自身具備了名人效應,追求利益更大化就在情理之中了。
小財女:此次大眾創業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全民下海有什么區別?
顧曉鳴:上世紀90年代的萬眾下海其實是“瞎亂撞”,即摸著石頭過河。二十年前的中國,資本市場剛剛開放,社會資源極度匱乏,精神也是一片荒漠。此時國家鼓勵人們“下海”,但無論政府還是民間,沒人知道所謂的“游戲規則”。而在幾乎“兩眼一抹黑”的情況下,不少人還是大著膽子下去了,原因再簡單不過:之前窮怕了、餓怕了。脫離體制或許生死未卜,但這也是當時能夠改變命運的僅有出路。
當下的大眾創業完全不同。首先,社會環境發生了逆轉,如果你還想靠簡單勞動或者復制、照搬來做,一定是沒機會的。其次,創業環境變得更復雜,信息爆炸,“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論已經過時,只有做出好的“產品”,金錢、人脈才會主動向你靠攏。于是從“下海”發展到“創業”,對個體的要求也就更高。
小財女:那么按你這樣說的話,作為人們眼中的精英,這些媒體人和許多體制內的大佬們辭職創業明年依舊會不斷上演?
顧曉鳴:這個說不準,但肯定還會繼續。是否應該創業,衡量的標準只有一個,一句老話:按勞分配。你現在的付出所帶來的經濟效應要與你的實際所得匹配。這就是市場行為會決定的。但我反對人家說的“逃離體制”,現在創業都是“體制”內脫離“體制”,還是必須按照政策允許范圍內進行轉型。政府會主導形成一種新的機制來讓這些精英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