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 艷
山地小城鎮升級改造規劃初探
文|馮 艷

農業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是生產部門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而農業集約化的經營是以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根本性目的的,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是以投入最小的成本來獲得最多的回報。在當今時代的大背景下,推進集約化農業發展對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推進集約化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以利津縣為例,從集約化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并提出促進集約化農業發展的措施,以期促進我國農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響水小城鎮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盤南電廠、盤南煤礦等國家重工程依次落戶響水,而催生的一個新興的工業城鎮,是全國重點建設城鎮之一。響水小城鎮四面環山,西高東低,與盤南電廠隔河相望,非常符合山地小城鎮特色,山地小城鎮在保護耕地、結合地形、利用資源、保護生態、以及創造空間和視角景觀等方面有許多便利和優勢條件,對未來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由于響水小城鎮的總體格局已經成型,在即將進行的升級改造中規劃如何體現山地小城鎮特色,如何休現一座現代新興工業城鎮的時代特點,又如何將山地小城鎮與現代新興工業城鎮和諧統一,我想在下一步的升級改造規劃應考慮的以下幾個問題:
響水鎮鎮區總體形象應定位為:充滿活力的現代新興工業城鎮,建成后形成“一廠、一礦、一鎮、一湖”的景觀格局。
生態理念。山地小城鎮總體規劃首要遵循的原則是生態保護優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城鎮生態和城鎮環境,實現城鎮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響水小城鎮周邊有百年古樹,有紅軍住過的地方、鯉魚島、青魚塘、磨玉山寺,有神秘的仙人洞、工藝精湛的鸚哥嘴碑林、奇險的涼風洞、美麗的夾馬石杜鵑林、風景宜人的雨獺林場、保存完好的鄧漢祥故居、雄壯的響水水電站遺址應積極保護。同時發展生態產業,響水鎮經濟上是一個整體,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隨著響水小城鎮建設的完善,必須著眼于全鎮范圍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建設自我體系的產業結構和市場網絡,從全鎮資源和未來發展趨勢出發,找準本地區優勢以發展城鎮經濟,如響水鎮普克片區可以發展畜牧業,而魯楚片區可以發展綠色農產品等,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以使全鎮經濟形成互補,從而促進小城鎮經濟的發展,同時帶動全鎮經濟的共同發展。故要做好小城鎮用地的可持續性,必須有真實的可靠的資源為基礎,響水有"一廠一礦"作為依托,堅持區域資源的有度開發利用,著眼于當前的利益,但也要考慮未來的需要。故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如退耕還林等。既要有超前意識,又要不脫離實際,只有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才能作好科學性與可操作性融為一體的小城鎮用地規劃。
人文理念。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區域文化、歷史文脈及民俗風情。規劃應充分尊重地域特色,遵循原建筑布局形式,對于民俗住宅需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風格,在立面改造中適當加入民俗元素。陽橋村是響水小城鎮范疇,地處響水鎮北部,地勢低洼,四面環山,村落內綠樹成蔭,街道整潔,響水河橫貫全村,與盤南電廠隔河相望,交相暉映。響水小城鎮的傳統建筑主要集中在老陽橋一帶,老陽橋房屋共有114棟,其中傳統民居二層建筑有8棟,一層建筑43棟,共有51棟,均為不同時期建設的傳統木結構瓦屋面建筑。傳統建筑依山而建,均不在一個平面上,形成立體的建筑空間,彰顯著中國傳統建筑的莊重與風水哲學理念。整個村落內傳統建筑以鄧漢祥故居為中心,依山而建,保存較好,錯落有致,櫛比粼次,與周邊環境相互映襯,和諧統一, 彰顯著響水鎮百年歷史傳統文化。在規劃中應積極保護這個傳統村落,立足于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文化背景,從文化內涵的深度和廣度去綜合挖掘、提煉響水的人文資源,綜合分析當地的社會文化、自然因素等方面,合理恰當地與自然環境進行結合,在此基礎上構建出獨具的濃厚地方神韻、發揮和體現出文化傳統的地方特色與自己地域特色。
個性構建理念。響水鎮是一個新型工業重鎮,如何體現“盤南模式、響水精神”首先將廣場改造升級為以工業為主題的現代廣場,打造平田路商業街,開發響水水庫,在整個小城鎮體現工業文化和工業精神,同時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創造組團特色。響水小城鎮由車田組團、小平田組團、小坡組團及馬場組團構成,規劃設計中應充分利用了山地多層次的地形特點,同時強調山地小城鎮的彈性和動態原則,使小城鎮的發展具有靈活的變化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連續性,既能遵循一定的模式逐步發展,也可各個階段相互組合,互不干涉,獨立發展,在小城鎮結構構建的基礎上,它要能夠根據變化的需要進行自我跟新和調節,在其發展的不同時期,均能有效的發揮其結構功能,在能保持自身的特性的基礎上,可持續地建設小城鎮、生態保護、繼承文脈等方面,合理地運行和發展城鎮系統。
改善小城鎮內交通系統。通過合理有效地規劃步行交通,有利于山地小城鎮形成適宜的步行環境。為了凸顯出山地的特色,加強原有的梯道所形成的步行系統,加強建設步行商業服務中心區并以此為核心,通過步行林蔭道和梯道聯通小區中心,形成步行系統,使步行交通環境更加安全、寧靜、便捷。在保持山地特征的原則下,處理步行系統的細部,以視線聯系的多樣興趣,緩解和減輕因地形多變而產生的疲勞感。穿插在各組團間的小徑,既可以供居民登山鍛煉或散步使用,同時又是別有一番風味的景色觀賞線。
綜合利用土地。我們所研究的響水鎮,其生態環境比較好,然而,因為一些自然因素的條件存在,導致其土地的利用情況不好,在建設用地方面存在則較為嚴重的問題。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自然因素的制約,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情況充分利用,把可建設用地、自然環境景觀狀態、現階段的綠化最大程度進行利用,通過一系列活用土地的政策提高其利用效果,從而能夠促進城鎮土地的升值。在利用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考慮到城鎮山地特有的自然條件,進而能夠展示響水鎮的地方特點和特色,在保持原有地形的情況下,突出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根據現代化綠色植被的分布特點,盡量在建設建筑的同時保證對之前的行道樹木的保護,盡量做到盡可能少的砍伐樹木,從而能夠保持其原有的森林植被,以更好的適應當地的生態條件,在此基礎上,可以考慮引進新的樹木品種,對其進行更新以及高檔樹木的種植,而且要注意考慮對于形態較好的書目以及植被的保護。
對響水小城鎮空間進行布置。依山而建的建筑格局是響水鎮景觀的一大特色,在其升級過程中也應當考慮到響水鎮的依山而建情況,在建筑的空間布置上,結合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坡度起伏情況以及其地質條件進行因地制宜的布局建設,把層數比較高的建筑物建筑在相對平坦的地面上,而層數低,對地層造成較小壓力的建筑物則建筑在相對起伏或者高度較大的地方,這樣不僅能夠實現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建造過程中還能夠,減少施工的難度降低工程成本,還能夠減少集中地區的交通壓力,緩解其交通載荷。在坡度的較大地區,可以根據不同坡度以及相鄰的道路之間的高度差來進行進一步的架空、爬坡等一系列靈活的建筑手法構建,還可以考慮地下以及半地下建筑形式,利用地下的建筑屋頂充分布置活動場地,為市民能夠享受到不同形式的娛樂以及生活空間的寬廣作出努力。通過建筑和原有的自然景觀的結合以及融為一體,盡量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對小城鎮房屋進行立面改造。創造特色鮮明的景觀體系如何正確處理小城鎮與山的關系是響水鎮景觀設計中的重點,規劃布局過程必須以遵循自然規律、注重文化為宗旨,充分利用響水城所位于的區域的自然景觀和地形地貌特色,把他們有機的和響水鎮的景觀相互融合,做到一步一景的效果,從而能夠充分展示其特色的風貌,在展現城鎮特色的現代生活氣息的基礎上注重其濃郁鄉村景觀的展示,而且要做到提高物種的利用效果,促進各種資源的合理利用,發揮出植物的生態效益,注重對建設過程中綠化以及保護環境的成本控制,從而最大可能的發揮生態、經濟、社會的綜合作用,保障人民的良好生存環境,進而使其生態環境走上自我更新的發展道路。
總之,響水小城鎮特色打造及升級改造規劃設計中,在尊重現有格局及現狀的前提下,應注重人文景觀、生態保護、打造工業重鎮形象、重視傳統文化、體現山地小城鎮特色,使響水小城鎮真正成為一個美而自然的新興工業重鎮。

京津冀協同發展現狀:隨著社會的發展,地區的不均衡發展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但京津冀地區農村發展狀況并不是很好。未來農村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家庭農場的形式,將農民的土地集中起來集約化生產,改變農民生產“低、小、散”的問題,讓農民合作起來參與流通。農產品只有大批量流通才能讓農民更好的獲利,以克服個體力量太弱的弊端。
京津冀一體化體現了未來發展的一種一體化趨勢,追求的是區域之間的協同發展,勢必會帶來城鄉一體化的結果。而城鄉一體化則意味著城市經濟體的夸大和農業比重的相對下降。更需要把土地集中起來進行有效生產,以實現對于生產力的有效利用和規模經濟。所以實現家庭農場合作生產模式將成為未來農村的主要發展方向。
京津冀一體化,為家庭農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均衡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農村人員供給;京津冀合作協議中提到,要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推進京津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試點。探索社會保障跨區域轉移對接。目前我國的城鄉發展還是存在著較大差異的。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為了保存一定的農村勞動力就需要政府部門加大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制,實現農村與城市的接軌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的統籌發展。減少農村勞動力外流問題,家庭農場便有了人力資源供給保障。
培養專業農戶,保障技術支持。合作協議指出,要推進人才合作。共同舉辦高水平招才引智活動,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促進人才合理配置。在此背景下,家庭農場的發展有了技術支持。農民有機會培訓基本知識,提高自身的知識和技術水平,從而提高種植效率,更多農業技術人才投身于家庭農場建設中。
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保障流通順暢。京津冀一體化明確提出,要實現交通一體化,物流一體化。保定地區連接北京與石家莊,此項政策的提出為保定家庭農場貨物流通提供了便利條件。高效的物流有效地減少了農產品囤積,減少了農民損失的風險,使農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亦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使農戶利益最大化。
總之,家庭農場的出現,為保定地區的土地流轉問題,農業人員利用與農業技術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解決途徑。家庭農場以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為中心,擴大經營規模,解決了家庭經營低、小、散問題,通過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京津冀一體化在交通運輸,人才流動,技術支持等方面為家庭農場提供了諸多便利,進一步促進保定地區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
盤縣響水鎮村鎮建設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