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云燕
特殊體育教學班體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創新
——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例
文|金云燕
本研究,通過文獻查閱和問卷調查法,在原有3個(學習態度與參與率、技術評定、裁判或理論)特殊學生群體體育考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了特殊學生群體體育考核評價的具體指標、權重、實施方案及考評信息收集方法,研究結果:此評價體系內容從5個方面的指標來評價體育課的成績較全面合理,包括課外考勤(20%)、自選運動技能進步幅度(20%)、體育基礎知識(理論10%)、學習態度和參與率(30%)、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20%)。

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第10 條明確指出: 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 、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要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經研究調查,一些高職院校已經對特殊群體學生開設相關的體育課程,然而大多數特殊體育課程的開設仍然采用普通體育課班級的評價體系,注重體能訓練,掌握一門體育技能,針對國家體制健康測試訓練的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無法滿足特殊體育班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符合這些傷殘、身體異常的學生的本質,加上社會和學校對特殊體育認識的不足,和學校體育本身在特殊體育課程開課及教學方面不受重視的尷尬狀況決定了特殊體育在大學體育改革中必然路途坎坷。目前,我院已對特殊學生群體開設專門的特殊體育課,然而同學們先天的缺陷,內心的自卑感,作為體育運動能力弱勢群體,采用普通班級的體育評價體系是不合理的;再次,這部分人群接受體育教育開課率逐年上升,師資和教學資源匱乏,特殊學生群體體育成績管理與評定的滯后問題,給特殊學生群體體育成績評定、管理帶來許多困難。因此,在此基礎上,通過特殊學生群體體育發展性考核評價體系的各級指標及權重進行研究,并提出可操作性方案,旨在克服特殊體育學生群體體育成績管理的“常人化”現象,激發特殊體育群體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構建生命關懷視野下我校特殊體育課程理論。
研究對象: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特殊體育教學班37名同學。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獻資料和問卷調查法
研究對象的現狀分析。目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特殊體育教學班共有37名同學,對現有同學申請上特殊體育班的身體情況進行分析,并將其進行分類。

圖1:項目對象的基本情況
如圖1:腰椎間盤突出和腰肌勞損和頸椎病的5人,占比13.5%;下肢不好的9人(腳踝,膝蓋受損),占比24.3%;內臟功能不好的,如肺炎,心臟病,慢性腎炎等17人,占比46%;先天性手畸形的1人,占比2.7%;腦癱1人,占比2.7%;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的同學1人,占比2.7%;體質虛弱的2人,占比5.4%;暫時性腳骨折的1人,占比2.7%。以上同學雖然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但是可以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制定相應的運動項目。從以上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班級同學存在的殘缺差異不等,但也具有規律性,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用分組個案教學方法,在采用分組個案教學方法的同時,在考核的時候采用自選運動技能極度幅度的考核分。
數對同學進行算分。特殊學生群體體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的組成。
通過文獻查閱和調查,原有的考核評價包括學習態度與參與率20%~30%、技術評定40%、裁判或理論20%~30%等,不具有統一性和規范性,諸多的評價體系也不符合特殊學生的社會需求。通過研究本文形成了特殊學生群體體育考核評價的具體指標、權重、實施方案及考評信息收集方法,內容從5個方面的指標來評價體育課的成績較全面合理,即包括課外考勤(20%)、自選運動技能進步幅度(20%)、體育基礎知識(理論10%)、學習態度和參與率(30%)、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20%)。

圖2:特殊體育教學班——體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特殊學生群體體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的評價方法。

圖3:特殊學生群體體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采用的評價方法
如圖3:本文的特殊體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采用了師評、自評、定性和定量相結
本文為浙江金融職業學院2014年度教學改革立項項目“我院特殊體育教學班體育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創新”研究成 果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