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五臺山獼猴棲息地適宜性評價
周家自
(四川省通江縣五臺山獼猴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四川通江 635700)
摘要通過對通江縣五臺山獼猴自然保護區內獼猴棲息地適宜性評價,結果表明從海拔因子來看,除去研究區內獼猴不適宜區域,適宜獼猴生存的面積達到整個保護區面積的92.45%;從坡度因子來看,研究區最適宜、適宜、次適宜獼猴生存總面積達到整個保護區面積的 84.8%;從坡向因子來看,研究區最適宜、適宜、次適宜獼猴生存總面積達到整個保護區面積的 70.7%;從河流分布來看,其中適宜區域所占比例達到總面積的20.31%,最適宜和次適宜面積的比例分別為68.06%和9.20%,適宜總面積達到整個保護區面積的97.57%;從森林植被來看,研究區最適宜面積的比例達到67.5%,結合適宜和次適宜區域,總面積比例為99.7%;從干擾因素來看,除去不適宜區域,適宜獼猴生存面積達到整個保護區面積的 99.58%。生境綜合評價適宜面積為13 730.23 hm2,占總面積的47.98%;次適宜面積為1 077.48 hm2,占總面積的35.22%;不適宜面積為4 807.328 hm2,占總面積的16.8%,評估結果與獼猴實際分布比較吻合。
關鍵詞棲息地;適宜性;評價;五臺山
中圖分類號S759.9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自然科學重點項目(14ZA0068);四川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4SZ0068);成都理工大學骨干教師培養計劃項目(2013)。
作者簡介周家自(1963- ),男,四川通江人,工程師,從事自然保護區管理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5-07-15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Macaque in Mount Wutai of Sichuan
ZHOU Jia-zi(Tongjiang Mount Wutai Macaque Nature Reserve, Tongjiang, Sichuan 635700)
AbstractThrough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Mount Wutai Macaque Nature Reserve in Tongjiang Coun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urvival area is 92.45% of the whole area considering from the altitude factor while removing the not survival area. Considering from the slope factor, the most suitable, the suitable and the sub suitable study area is 84.8% of the whole area. Considering from the aspect factor, the most suitable, the suitable and the sub suitable study area is 70.7% of the whole area. Considering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river, the suitable area reaches 20.31%, the most suitable and the sub suitable area is 68.06% and 9.2%, the total is 97.57%. From the forest vegetation, the most suitable area reaches 67.5%, the total is 99.7% combining with the suitable the sub suitable area. From the analysis of interference factors, removing of inappropriate area, the suitable survival area for macaque reaches 99.58.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itable habitat area is 13 730.23 hm2, accounting for 47.98% of the total area, the sub suitable area is 1 077.48 hm2, accounting for 35.22% of the total area.The not suitable area is 4 807.328 hm2, accounting for 16.8% of the total area. The assessment result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caque.
Key wordsHabita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ount Wutai

獼猴(Macacamulatta)隸屬靈長目(Primates)猴科( Cercopithecidae)獼猴屬(Mulatta)動物,是生物醫學研究的重要模式動物之一,在生物醫學科研和生物技術、藥物開發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5]。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獼猴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獸類》中被列為易危種。四川省通江縣五臺山獼猴自然保護區地處四川盆地邊緣大巴山脈東段缺口處和米倉山南麓,保護區內有保存完好的以天然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為主的森林植物群落。開展五臺山獼猴棲息地適宜性評價對于保護五臺山獼猴種群具有重要現實意義[6-10]。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研究區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邊緣大巴山東段缺口處和米倉山南路,地處107°20′ E、32°10′ N,平均海拔1 000 m。該研究區以五臺山國有林場為中心,輻射勝利、朱元、鐵溪、新文、長坪、泥溪、鹽井、涼鳳埡等周邊8個鄉(鎮),總面積30 440 hm2。根據功能可將研究區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其中核心區包括五臺山林場、新文鄉趲村坡、春溪溝、勝利鄉金竹坪、方城山、平河子,面積2 968 hm2;緩沖區包括勝利、涼鳳埡、長坪、新文等4個鄉,面積14 130 hm2;實驗區包括泥溪、鐵溪、朱元、鹽井等4個鄉(鎮),面積13 342 hm2。根據對五臺山獼猴種群的觀察,研究區內獼猴種群數量13~16群,個體數量2 200多只,種群活動范圍最大面積為20 km2,平均活動范圍的面積為15 km2。仔幼猴個體占群體總數的38%,青年體占群體總數的29%,中壯年占群體總數的37.34%,中老年占群體總數的10.5%,老年占群體總數的4%,雄雌性別比為1∶1.42(表1)。總體來看,猴群結構穩定,性別比例比較適合,幼年比例較大,為今后獼猴種群的擴大提供了可能。
1.2研究方法
1.2.1單因子生境評價。 生境評價主要是對獼猴桃生存的環境因子進行評價,其主要評價指標包括海拔因子、坡度因子、坡向因子、河流因子、植被因子、干擾因子等。運用ArcGIS軟件,分別提取DEM數據中的海拔信息、坡度信息、坡向信息、河流信息、植被信息、道路信息等,建立其適宜性評價準則。
1.2.2綜合評價。生境評價單元是野生動物生境適宜度評價的基本單元,在相同評價單元內植被類型、坡度、海拔、距水源遠近和干擾因子等屬性是一致的,不同評價單元具有各自獨特的屬性。該研究中確定評價單元大小為30 m×30 m。根據該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結合當地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狀況,建立研究區獼猴適宜生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結果與分析
2.1單因子生境評價
2.1.1海拔因子。提取DEM數據中的海拔信息,建立海拔因子適宜性評價準則,其準則分為4個等級:最適宜、適宜、次適宜、不適宜。通過影像判斷及實際觀察,并且結合人為干擾和獼猴食性等特點,確定獼猴在五臺山保護區內活動的上限為1 730 m,下限為320 m。從表1可以看出,從海拔因子來看,除去研究區內獼猴不適宜區域,適宜獼猴生存的面積占整個保護區面積的 92.45%。

表1 海拔因子分級
2.1.2坡度因子。獼猴對食物不能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決定了其每天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尋找食物,倘若地形復雜,特別是地形坡度較大,會引起其在覓食時體能消耗大。因此確定坡度小于35°的地形為獼猴適宜生存。從坡度因子來看,研究區內最適宜、適宜、次適宜獼猴總面積共占保護區總面積的84.8%(表2)。

表2 坡度因子分級
2.1.3坡向因子。從DEM數據中提取坡向信息,建立坡向因子適宜性評價準則,其準則分為4個等級:最適宜、適宜、次適宜、不適宜。由表3可知,獼猴喜生存在陽坡和半陽坡,而陰坡不適宜獼猴生存活動。適合其適宜生存的面積占總面積的70.7%。

表3 坡向因子分級
2.1.4河流因子。一切生命離不開水,水資源的分布是獼猴選擇生境的重要因素。研究區區內有資源分布廣泛,因此研究區內適宜獼猴生存的范圍也較為廣泛。其中,適宜區面積占總面積的20.31%,最適宜和次適宜區域分別占68.06%和9.20%,適宜總面積達到保護區面積的97.57%(表4)。

表4 河流因子分級
2.1.5植被因子。獼猴大部分時間主要覓食植物,因此對植被要求較高,經常聚集在具有一定郁閉度的原始喬木林中,通過結合研究區植被類型的分布特點,適宜獼猴生存的類型主要有櫟類林、其他闊葉林、華山松林、馬尾松林、鐵堅杉林、杉木林、柏木林、柳杉林、落葉松林。由表5可知,研究區最適宜面積的比例占67.5%,結合適宜和次適宜區域,總面積比例占99.7%。從植被類型來看,研究區的大部分區域適宜獼猴生存。

表5 植被類型分級
2.1.6道路因子。由于保護區內少有居民居住,因此人為干擾因素主要是以道路干擾為主。影響獼猴生境選擇的道路主要有省道、簡易公路、鄉村道3種。在保護區邊緣,道路對獼猴的干擾較小,在保護區內部只有少量的村級小路或砂石路,只能滿足基本步行,因此道路干擾因素對獼猴棲息地的影響非常小。除去不適宜區域,研究區內適宜獼猴生存面積占整個保護區面積的99.58%(表6)。

表6 道路因子分級
2.2綜合評價生境評價單元是野生動物生境適宜度評價的基本單元,在相同評價單元內植被類型、坡度、海拔、距水源遠近和道路因子等屬性是一致的,不同評價單元擁有其獨特的屬性。因此,該研究確定評價單元為30 m×30 m。
2.2.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結合四川省通江縣五臺山獼猴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狀況,建立獼猴適宜生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最高層、中間層、最底(表7)。

表7 獼猴適宜生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2.2綜合評價。通過對層次總排序各指標權重分析可知,影響研究區獼猴適宜性生境綜合評價的重要定量化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為:植被類型(0.490)、河流因子(0.088)、坡向因子(0.052)、海拔因子(0.037)、道路因子(0.312)、坡度因子(0.021)。影響獼猴選擇生境因子眾多,為更加準確全面綜合的評價獼猴生境的適宜性,需要綜合考慮上述7個影響因子。筆者采用疊加分析法進行獼猴適宜生境綜合評價。通過運用ArcGIS 9.3軟件中的柵格運算模塊,根據各影響因子的權重,對上述7個單因子評價結果進行加權求和運算。將疊加分析后的獼猴生境適宜度柵格圖進行重分類,分為適宜、次適宜、不適宜3類。研究區獼猴適宜生境綜合評價分布圖如圖 1 所示。

圖1 研究區獼猴生境適宜生境綜合評價分布
由表8可知,適宜面積13 730.23 hm2,占總面積的47.98%;次適宜面積1 077.48 hm2,占總面積的35.22%;不適宜面積 4 807.328 hm2,占總面積的16.8%。整個保護區適宜獼猴生存的區域總面積比例達到83.20%。

表8 研究區獼猴生境適宜生境綜合評價
3結論與討論
(1)通江縣五臺山獼猴自然保護區內獼猴種群數量13~16群,個體數量2 200多只,種群活動范圍最大面積為20 km2,平均活動范圍的面積為15 km2。仔幼猴個體占群體總數的38%,青年體占群體總數的29%,中壯年占群體總數的37.34%,中老年占群體總數的10.5%,老年占群體總數的4%。
(2)從海拔因子來看,除去研究區內獼猴不適宜區域,適宜獼猴生存的面積占整個保護區面積的 92.45%;從坡度因子來看,研究區最適宜、適宜、次適宜獼猴生存總面積占整個保護區面積的 84.8%;從坡向因子來看,研究區最適宜、適宜、次適宜獼猴生存總面積占整個保護區面積的 70.7%;從河流分布來看,其中適宜區域占總面積的20.31%,最適宜和次適宜面積的比例分別為68.06%和9.20%,適宜總面積占整個保護區面積的97.57%;從森林植被來看,研究區最適宜面積的比例達到 67.5%,結合適宜和次適宜區域,總面積比例為99.7%,研究區的大部分區域適宜獼猴生存;從干擾因素來看,除去不適宜區域,適宜獼猴生存面積占整個保護區面積的 99.58%。
(3)根據研究區獼猴適宜生境綜合評價結果可知,適宜面積13 730.23 hm2,占總面積的47.98%;次適宜面積為1 077.48 hm2,占總面積的35.22%;不適宜面積為4 807.328 hm2,占總面積的16.8%。整個保護區適宜獼猴生存的區域總面積比例達到83.20%。將蹤跡點分布圖與綜合評價的適宜生境分布圖疊置分析,評估結果與獼猴實際較分布比較吻合。
參考文獻
[1] 馬逸清.中國獸類學簡史[C]//郭郛,錢燕文,馬建章.中國動物學發展史.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4:69-83.
[2] 蔣學龍,王應祥,陳志平.關于中國獼猴某些亞種分類和分布的討論[C]//夏武平,張榮祖.靈長類研究與保護.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43-49.
[3] 胡延春,程安春,陳正禮,等.四川綿陽地區野生獼猴腸道寄生蟲感染的調查研究[J].四川動物,2008,27(6):1038-1040.
[4] KING F A,YARBROUGH C J,ANDERSON D C,et al.Primates[J].Science,1988,240(4858):1475-1482.
[5] ALLEN G M.The mamreals of China and Mongolia,vol.1[M].New York: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1938.
[6] 徐懷亮,李地艷,程安春,等.四川地區獼猴線粒體DNA控制區遺傳多樣性及其種群遺傳結構[J].獸類學報,2010,30(3):247-255.
[7] 田隨味,張龍勝.蟒河保護區獼猴生態觀察與種群檢測[J].山西林業科技,2003(4):16-18.
[8] 王勇軍,廖文波,常弘.廣東內伶仃島獼猴食性及食源植物分析[J].生物多樣性,1999(2):97-105.
[9] 呂九全,路紀琪,李景原,等.太行山獼猴的食性[J].生態學雜志,2002,21(1):29-31.
[10] SMITH D G.Genetic heterogeneity in five captive specific pathogen-free groups ofrhesus macaques [J].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1994,44:20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