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生旺(江蘇省淮安市解放軍第八二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
肝癌首發癥狀“大變臉”
文·顧生旺(江蘇省淮安市解放軍第八二醫院肝病科主任醫師)
我國肝癌病死率位惡性腫瘤第二位,肝癌早期起病隱匿,缺乏特征性,甲胎蛋白陰性肝癌逐年增多,影像學表現又與某些肝臟良性疾病相似,許多肝癌患者被誤診為其他疾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醫生和患者須共同應對肝癌“大變臉”。

不明原因的突然發熱,癌栓堵塞膽道并引發感染、癌腫壞死液化,僅根據影像學檢查可以誤診為膽道感染、膽囊炎、肝膿腫等;抗炎治療暫時有效,如果未能進一步探究發熱原因;輔助檢查不完善,未作肝穿刺活檢,肝癌就會漏診。臨床醫生思維要嚴密,發熱待查應當全面考慮;對不明原因的發熱要努力找到病因和原發灶;認識到肝癌等惡性疾病也可以導致發熱;對影像學不能確診或有疑問的病例應當及時做肝穿刺活檢。
肝癌引起腹瀉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僅憑腹瀉,易誤診為急性胃腸炎、痢疾、結腸炎;對惡性腫瘤引起的腹瀉沒有足夠的認識和警惕性;輔助檢查不全面,僅按胃腸道炎性疾病的思路作檢查,極易漏診肝癌。醫患雙方都要知道肝癌可以引起腹瀉;當診斷胃腸道炎性疾病時,應當主動詢問肝硬化或慢性肝炎病史;利用肝臟彩超和甲胎蛋白,CA199等檢查,防止誤診。
肩部或下肢疼痛患者往往骨科首診,極易誤診為肩周炎或坐骨神經痛;合并腰椎間盤突出者更易誤診,對肝癌導致的肩部牽涉痛或下肢痛沒有足夠的認識和警惕;不詢問肝病病史、更談不上肝癌相關檢查及輔助檢查導致誤診。骨轉移癥狀為骨疼痛及腫塊,浸潤部位分別為肋骨、股骨和骼骨。由轉移灶生長迅速向外突出觸摸發現,或由腫脹疼痛而發現骨轉移灶進而發現肝癌。遇到肩部或下肢疼痛的患者,要注意詢問有無肝炎史與肝癌家族史,加強專科會診,防止誤診。

肝癌導致的低血糖很少見,醫生對其缺乏認識。肝癌發生低血糖或昏迷的機制:①腫瘤組織生長對葡萄糖需求增加;②腫瘤組織破壞正常肝細胞,使肝臟對血糖調節能力下降; ③腫瘤組織可釋放胰島素樣物質。無明顯原因昏迷者,應常規測血糖,在排除了常見導致低血糖的疾病后,進一步探究病因,找到原發病;細致詢問肝病或肝癌家庭史,全面體檢并充分利用影像學檢查和甲胎蛋白,CA199等化驗,往往能夠發現肝臟腫瘤。
肝癌晚期約有19%~40%出現黃疽,主要原因為癌細胞對肝實質廣泛破壞、肝功能衰竭及肝癌對膽管侵犯并形成膽管內癌栓,易誤診為黃疽型肝炎(15.4%)及肝門部膽管癌(15.4%)依據肝膽影像學檢查及肝癌相關血液學檢查結果可進行鑒別診斷。
因門脈高壓或胃粘膜病變而嘔血、黑便。當癌腫增大、壞死或液化時自發破裂,或因外力而發生局部破裂。如破裂僅限于包膜下可引起肝區痛,如破入腹腔可出現血性腹水及急腹癥 。
肝內動脈與膽管伴行,腫瘤組織增生使管壁損傷,形成動脈膽管間溝通,隨腫瘤增長壓迫使管壁壞死,而致膽道出血。臨床表現為嘔血、黑便,膽絞痛及黃疽三聯癥。確診有賴于肝動脈或腹腔動脈造影及手術、胃鏡排除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等其它部位病變出血。
據統計幾乎所有的惡性腫瘤(除原發性腦腫瘤)均可引起胸腔積液。惡性胸腔積液的特點多表現為50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呼吸困難為主,單側多,腺癌多,脫落細胞陽性率低。惡性腫瘤引起胸腔積液的轉移方式可通過血道、淋巴道或直接蔓延、浸潤或種植。臨床工作中遇到不明原因的胸腔積液患者時,應想到肝癌。


王祿劍報告1例,以發熱、咳嗽、肺部陰影等呼吸系統情況起病,中期出現心律失常、頭痛、腦脊液輕度改變、下肢無力等神經系統癥狀,最后肝大、橫隔升高的肝癌體征才明顯表現,這是肝癌在早期發生轉移的原因。早期肝癌僅為由數個至數十個癌變的肝細胞組成的所謂微癌結節。這樣細小的體積,無論體檢、儀器或尸解都不容易發現,當癌瘤轉移他處時才成為首發癥狀表現出來,臨床容易造成誤診。肺部轉移占原發性肝癌遠處轉移的首位。所以,凡發現肺部多發腫瘤者都應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充分的輔助檢查,積極尋找原發性肝癌的證據 ,以免延誤診治。
筆者在中華肝臟雜志2012年12期報告1例母嬰感染輕度乙型肝炎小三陽患者,患者首次發現乙肝小三陽僅15年,實際感染時間至少40年以上,2010年4月17日前一直未曾抗病毒,實際阿德福韋酯治療26個月后出現蠶豆大肝臟低回聲占位,當時甲胎蛋白21.3 ng/ml,甲胎蛋白-L3陰性,住院11日肝區不適,乏力,納差基本好轉出院,去杭州帶愛人兒子去海邊度假吃海鮮1月,患者自駕私家車剛到淮安,突然腹痛6小時,半夜肌注杜冷丁100 mg不能控制疼痛,腹穿抽出血性腹水,MRI平掃+增強確診右肝癌伴肝內彌漫轉移,門靜脈右支,右肝靜脈,肝中靜脈癌栓形成伴腹水,2012年8月5日轉杭州行1次經股動脈插管介入化療3月后去世。提示醫患雙方應重肝臟視影像檢查,對甲胎蛋白正常或低水平的肝占位尤其是低回聲占位者,加強影像隨訪與進一步檢查,直到明確或排除肝癌診斷。

筆者曾報告1例男性,47歲,農民,因無痛性肉血尿伴腹壁包塊14日入院,消瘦明顯,一般情況差,上腹部和下腹部均有壓痛,下腹壁可觸及一4cm大小腫塊,腹水征陽性,腎區無叩壓痛,雙下肢不腫。尿血+++,紅細胞30 802/μl,為均一型紅細胞,甲胎蛋白3.2ng/ml,肝功能僅GGT 70.2U/L,乙肝二對半和乙肝基因均陰性,抗核抗體1∶320陽性,鐵蛋白435.8 ng/ml,甲狀腺功能正常,胸片正常,上消化道鋇攴:食道下段輕度靜脈曲張,重度胃炎,腸動力緩慢,結腸鏡:慢性結腸炎;B超,核磁共振和PECT檢查均未見腎盂,輸尿管,膀胱有腫瘤或結石等病變。尿脫落細胞檢查未找到癌細胞;腹部核磁共振報告:左肝外上葉2cm占位,考慮左肝癌,右肝囊腫,肝硬化,脾大,腹水,萎縮性膽囊炎。腹壁包塊細針穿刺見散在和成巢狀,腺樣排列的異形上皮細胞,考慮肝腺癌細胞;確診:肝腺癌伴腹壁和膀胱轉移。

筆者報告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肝功能衰竭患者,經治療存活8年多,甲胎蛋白一直陰性,B超發現左肝占位5年,漸漸長大,除肝區不適外,一直無明顯肝癌癥狀;2013年10月15日-21日超聲造影和MRI平掃+增強均提示肝癌,但肝穿活檢病理診斷:慢性肝炎(G2-S2),肝穿細胞學未見癌細胞;2014年7月3日再次MRI平掃+增強,肝占位較8月前明顯增大,出現腹水,經教授會診診斷:肝癌伴腹膜及心包膜轉移,患者仍無明顯肝區疼痛和消瘦;直到3個月后因并發胸水感染等去世,家屬也不愿面對肝癌現實。悲劇就在肝穿病理檢查會漏診肝癌,科主任查房告訴患者家屬肝癌實情反被誤解。
以消化性潰瘍、上腹部輕度飽脹、反復右腰痛和陣發性氣促、紅細胞增多癥、肝膿瘍為特殊表現的肝癌均有文獻報告,筆者還診治過誤診為農藥中毒的肝癌。
對肝臟多發性腫瘤或單發巨塊型腫瘤尤其甲胎蛋白正常者,應進一步檢查消化道和肺部,骨骼等,找到原發腫瘤,避免誤診誤治。
肝硬化結節增生尤其是肝炎后肝硬化可發展成大結節,肝結核,肝寄生蟲病,肝放線菌病,局限性脂肪肝,肝腺瘤,肝血管瘤,肝臟炎性假瘤,肝臟類癌,肝膿腫未液化時超聲及臨床表現與肝癌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