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坤(遼寧錦州市傳染病醫院主任醫師)
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牢記“三個點”
文·王振坤(遼寧錦州市傳染病醫院主任醫師)
很多慢性乙肝患者都在服用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而這類藥物必需長期服用。但是,隨著服藥時間的增加,很可能會誘導乙肝病毒(HBV)發生耐藥變異,導致治療失敗。近年來,肝病專家們提出了一系列優化治療和個體化治療方案。本來這些都是專科醫生應掌握的知識,但因為它的重要性,患者也應當有所了解。具體而言,患者必須要做到牢記三個“點”,并與專科醫生定期溝通,確保治療順利,將抗病毒策略進行到底。
HBV感染者何時開始抗病毒治療?其實這純粹是專科醫生的工作,但由于我國的HBV感染者數量多,情況復雜,醫療環境和條件也不相同,再加上求治心切,有一些非專科醫生便會“好心”指點,或者HBV攜帶者擅自做主,輕率開始抗病毒治療。此外,還有的慢性乙肝臨床癥狀不明顯,患者不加重視,但體內的HBV卻照舊活動,病情會悄然進展。如此,治療起點就出了問題,可能過早亦或過晚。慢性乙肝治療猶如賽跑,起跑點出問題,之后的賽程就不會順利,結果不理想不說,還可能很糟糕,所以把握好治療起點非常重要。
關于抗病毒治療的起點,世界上各國制定的“乙肝治療指南”基本相同。

1、HBeAg陽性慢性乙肝:轉氨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即ALT>2×ULN,我國ALT正常值上限為40單位,也就是說患者的ALT>80單位,同時,HBV DNA≥105拷貝/毫升。
2、HBeAg陰性慢性乙肝:ALT>2×ULN,HBV DNA≥104拷貝/毫升。如果沒有達到上述起點標準,自己又強烈要求治療,應當先進行肝臟組織學檢查(肝穿刺),證明肝臟有明顯的炎癥或纖維化,才可進行治療。
3、慢性HBV攜帶者:40歲以下的慢性HBV攜帶者偶爾ALT輕度升高,但HBV DNA水平未能達到治療起點,都不要輕易開始抗病毒治療。40歲以上的慢性HBV攜帶者,特別是男性或有肝癌家族史者,即使ALT正常或輕度升高,也強烈建議做肝組織學檢查,確定其是否需行抗病毒治療,因為這些人HBV DNA水平升高可明顯增加肝癌的發病率。
4、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療,但監測絕不可少。

抗病毒治療開始后,H B V DNA水平能不能下降?何時下降?下降多少?這些都可以預測服用這種藥物的遠期療效,以及HBV是否發生了耐藥變異。這里要記住:服用某種抗病毒藥物后,HBV DNA水平下降越快、幅度越大,其遠期療效越好,發生病毒變異的可能性越小。
何時預測?專家們認為,服用拉米夫定到16周、替比夫定到24周、阿德福韋酯到48周時,是合理的療效預測點。如果在這個時間點監測到的HBV DNA水平達到陰性或檢測不到,則可預測服用該藥兩年或更遠期的療效良好。在此期間若病毒變異率很低,則不需要改變原有治療方案,患者可持續服用原有藥物。恩替卡韋和替諾福韋酯因為抗病毒能力強大,病毒變異率低(基因耐藥屏障高,恩替卡韋服用5年病毒變異率僅為1.2%,替諾福韋脂服用8年至今未觀察到病毒變異),只需按一般監測規律進行即可,無須列出合理的療效預測點。

為什么要把拉米夫定的“合理療效預測點”定為服用16周、替比夫定24周、阿德福韋酯48周呢?這是從大量臨床研究中獲得的:拉米夫定所致的病毒變異率較高,它的抗病毒活性又較強,但是如果早期取得了良好效果,病毒變異率并不高,因此其“合理的療效預測點”定為16周,它也是可以接受的初治藥物;阿德福韋酯抗病毒活性發揮較慢,但是它導致的病毒變異率卻較低,所以服用48周是恰當的;同樣的道理,替比夫定所致病毒變異率低于拉米夫定而又高于阿德福韋酯,故服用24周時為“合理的療效預測點”。


我國大多數慢性乙肝患者在初治時選用價格較低的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和替比夫定,但它們有的所引起的病毒變異率較高(如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有的抗病毒效果出現較晚,甚至發生原發性無應答(如阿德福韋酯)。而大多數慢性乙肝患者是在醫院外服用藥物,覺得方便安全,認為只要堅持服用下去就不會出現問題。其實,核苷(酸)類藥物的抗病毒活性不同,起效時間也不同,服用后病毒變異率更不同,不定期監測HBV DNA,就不知道HBV在體內是否“老實”或“服輸”了,也不知道它們是否已經“改變策略”(基因變異)。因此,患者除了要進行常規的監測外(一般每1~3個月監測1次),還必需記住“合理的療效預測點”,到時候一定要去醫院檢測HBV DNA,并請醫生幫助分析。

如果在“合理的療效預測點”監測到的HBV DNA水平下降得不理想,甚至沒有下降,則可以預測該藥的遠期療效欠佳,或者可能要發生病毒變異。這時,醫生就要提前改變原有治療方案,更換或加上另一種抗病毒藥治療,實現優化用藥,以期達到理想療效并預防病毒變異,這就是患者治療的轉折點,或稱“拐點”。患者的“拐點”是從“合理的療效預測點”獲得的,在“合理的療效預測點”檢測HBV DNA非常重要。

專科醫生都希望患者沒有這個“拐點”,不用換藥或不用加藥,只需用上一種藥就一用到底,直到“治愈”。筆者曾遇到過一位服用了8年拉米夫定的慢性乙肝患者,她奇跡般沒有變異,最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也轉陰了。但是大多數患者的治療是不順利的,往往需要改變治療策略。乙肝治療是一項艱難的長期工程,沒有患者的默契配合,只有醫生使勁,是很難完成的。

所謂治療終點其實就是停藥時間。通過監測HBV DNA水平,優化用藥,減少或避免病毒變異,HBV DNA被充分抑制,患者就能獲得最大程度的康復。那么,何時可以停藥?這就出現了“治療終點”問題。
1、理想的治療終點:通過抗病毒藥物的應用,患者的HBsAg轉陰或檢測不到,最好發生抗-HBs轉陽(這叫做HBsAg/抗-HBs血清學轉換)。但這個“理想的治療終點”比較難達到,應用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48周,HBsAg的轉陰率只有10%左右;長期服用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5年左右),HBsAg的轉陰率約1%~3%。這個終點盡管難于達到,但不要放棄,一旦實現,就基本治愈乙肝了。有人將“理想的治療終點”稱為“金牌”,乙肝用藥如賽跑,如您跑得優秀,就會將金牌收入囊中。達到這個終點后,也需鞏固治療6個月以上。目前一些醫院開展了定量檢測HBsAg項目,如發現HBsAg次遞下降,是很有希望的,一定要堅持治療下去,以獲得這枚“金牌”。
2、滿意的治療終點:HBeAg陽性乙肝通過抗病毒藥物的應用,患者的HBeAg轉陰,而后抗-HBe轉陽(這叫做HBeAg/抗-HBe血清學轉換),HBV DNA已轉陰或檢測不到。盡管HBsAg沒有轉陰,但這也是“滿意的治療終點”,因達到這個終點后,患者體內的HBV水平明顯下降,病情大多穩定,復發率也降低了,再鞏固治療6~12個月或更長時間,就可考慮停藥了。有人形象地將達到“滿意的治療終點”稱為得到了“銀牌”,其質量當然沒有“金牌”高。在臨床上還可見到這種讓人著急的情況:HBeAg雖然轉陰了,但始終不發生血清學轉換(抗-HBe不轉陽),這就不能叫“滿意的治療終點”,還需繼續用藥,力爭抗-HBe轉陽,拿到整塊“銀牌”。
3、有益的治療終點:有人稱為“基本的治療終點”。HBeAg陰性或陽性乙肝,通過抗病毒治療,只是HBV DNA轉陰或者檢測不到,雖然HBsAg和HBeAg不消失,但肝臟功能(ALT)正常,患者也沒有癥狀了,這就是“基本的治療終點”,有人將其稱為“銅牌”。應當指出,這時是不能隨意停藥的,所以說“基本的治療終點”不能算真正的終點,但畢竟是有益的(HBV 被抑制),還要繼續用藥,但有時用了4~5年,仍然是這樣的結果怎么辦?由于HBV被抑制,患者的病情已較穩定,或因其他原因,患者要求停藥,這時可慎重停藥。停藥后還要密切觀察和監測(達到任何治療終點停藥后都需要密切監測),因為只是達到了“有益的治療終點”,停藥后復發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復發,也不可灰心喪氣,再請醫生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即可。面對慢性乙肝就是要打持久戰,所有的慢性乙肝患者都應有這種心理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