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確定水平頜位關系的全口義齒臨床效果對比
王美華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民族中醫院口腔科湖南張家界427100)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方法確定水平頜位關系的全口義齒臨床效果。方法: 將120例全口義齒再修復患者按修復方式不同分為哥特式弓聯合面弓組、哥特式弓描記組、直接咬合組,對比三組義齒調合前后覆合變量及覆蓋變量。結果: 哥特式弓聯合面弓組調合后覆合變量降至(0.10±0.06)mm,小于另兩組,P<0.05;哥特式弓聯合面弓組調和后覆蓋變量降至(0.21±0.11)mm,小于另兩組,P<0.05。結論: 使用哥特式弓聯合面弓轉移頜位關系法確定的頜位更符合生理功能,為全口義齒再修復患者提供更可靠的頜位記錄方法,減小覆合變量和覆蓋變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面弓;覆蓋;全口義齒;水平頜位關系
【中圖分類號】R783.9
正確確定無牙頜患者的頜位關系是全口義齒修復成敗的重要步驟之一,如果無法正確定位頜位關系,則排列的人工牙列可能與患者的顳頜關節及肌功能不協調,導致功能不能正常發揮[1]。頜位關系記錄中記錄水平頜位關系的方法較多,但目前醫學界在哪一種方法更佳上任然存在爭議。本研究選擇全口義齒再修復患者,三組分別采用不同的頜位關系記錄法制作的全口義齒,記錄三組頜位關系的全口義齒調合量的差異,尋求最佳頜位記錄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遵循自愿原則將120例于2013年8月~2015年3月來院行無牙頜修復的患者分為哥特式弓聯合面弓組、哥特式弓描記組、直接咬合組。哥特式弓聯合面弓組(40例):年齡(63~77)歲,平均(68.7±2.2)歲。哥特式弓描記組(40例):年齡(65~74)歲,平均(67.7±2.8)歲。直接咬合組(40例):年齡(63~78)歲,平均(67.2±2.4)歲。三組上述資料接近,P>0.05,有分組研究可比性。納入標準[2]:身體健康,口腔黏膜質地及顏色均正常,無唾液異常分泌現象,開口度基本正常,雙側顳下頜關節無壓痛及彈響,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材料:哥特式弓描記儀、半可調式合架、面弓(德國Girrbach公司),光固化暫基托材料(德國DMG公司),拜耳牙(德國賀利氏古莎齒科有限公司)。患者采用成品托盤加藻酸鹽取初印模,制作個別托盤,整塑邊緣后制取終印模。依次制作上頜基托、下頜基托(分別標注上頜基托A、B、C,下頜基托A、B、C)。然后確定合平面,瞳孔連線與合平面前部平行,鼻翼耳屏線與合平面后部平行,并制作下頜合堤,確定垂直距離。確定水平頜位關:直接咬合法采用肌疲勞法結合雙手扶持法。戴上頜基托A,反復開閉口運動,后戴下頜基托A,雙手從后方于左右兩側扶持下頜骨至正中咬合,確定垂直距離。取出上下頜基托,冷水降溫,再置入口內,做開閉口運動,然后將上、下頜模型固定于半可調式合架上。哥特式弓描記法:將哥特式弓描記儀固定在上、下頜基托B上,上、下頜基托戴入口內,調整至垂直距離,做前后及左右側方運動,在上頜描記板有痕跡的部分涂布專用墨水,再戴入口內,重復上述運動,記錄運動軌跡,確定好水平關系后固定在半可調合架上。哥特式弓描記法與面弓轉移頜位關系法:按照哥特式弓描記法的步驟制作上、下頜基托C,利用面弓和轉移臺將上、下頜模型固定于半可調合架上。完成全口義齒,義齒就位后,檢查基托的邊緣是否妨礙唇頰舌的活動,最后保證垂直距離不變的情況下調合。記錄調合前后覆合、覆蓋變量。
1.3 統計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