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回收”、“互聯網+傳統行業”、“互聯網+土豆”……一時間,“互聯網+”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上到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下到平民百姓街頭巷尾的談資,如果你不知道“互聯網+”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可能你就真的落伍了。
但互聯網+是什么?恐怕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它就是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行業的融合嗎,還是擁有更深遠的意義?它是未來發展的態勢,還是只是一陣令人暈眩的風潮?
什么是“互聯網+”?
“互聯網+”或許是從今年才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但是“互聯網+”的模式卻在國內早已扎根。比如,傳統的集市與互聯網的融合,便有了讓無數人想“剁手”的淘寶;傳統的銀行與互聯網融合,便形成了如今的支付寶。
其實“互聯網+”早已經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只不過,那時它還沒有“互聯網+”這個高大上的稱謂罷了。
“互聯網+”理念的提出,可追溯至2012年11月易觀國際CEO于揚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的發言。之后,2014年11月,李克強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肯定了互聯網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的地位。
今年3月份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騰訊公司CEO馬化騰提交了《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3月5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
自此,“互聯網+”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
對于“互聯網+”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馬化騰解釋稱,“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
“互聯網+”什么?
當下,只要你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在線下單,無論是上門取衣服干洗、上門洗車、還是上門做美甲……一切的一切只要通過一部手機,便可以和它背后千千萬萬個服務商建立聯系,讓你的種種訴求分分鐘得到滿足。
有人說,這就是互聯網+的魅力,它讓人們生活更便利,更高效。所以,世界馬鈴薯大會運用互聯網+思維來完成銷售,旅游行業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讓商戰硝煙再起,外賣保潔等服務也借助互聯網+思維做得風生水起……
所以“互聯網+”并不是那些令人頭暈轉向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而已,它正切實轉變成影響你我生活點滴的一股勢不可擋的浪潮。
此時,如果你問,互聯網+到底加的是什么?
那么目前看來,答案似乎是“一切”。
工業、金融業、服務業、教育業……一切都可以與互聯網聯系在一起,顛覆傳統行業的運作模式、思維方式,讓傳統行業釋放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換句話說,可以說“互聯網+是個筐,什么都能裝”。
但這個“筐”僅僅是把東西裝進來那么簡單嗎?而“互聯網+”思維,僅僅是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簡單疊加嗎?
“互聯網+”怎么+?
“互聯網+”聽起來很簡單,就是互聯網與各個傳統行業相結合。但是,這種結合并不是簡單疊加,而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讓互聯網思維滲透進傳統行業,改變傳統行業的發展態勢,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7月4日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未來三年以及十年的發展目標。《指導意見》制定了7項保障措施為推進“互聯網+”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夯實發展基礎;二是強化創新驅動;三是營造寬松環境;四是拓展海外合作;五是加強智力建設;六是加強引導支持;七是做好組織實施。
在《指導意見》對“互聯網+”發展提供強力保障的同時,也對其發展目標提出了具體要求: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互聯網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新聞鏈接: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7月4日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未來三年以及十年的發展目標。《指導意見》中對11個領域制定了具體行動計劃,并制定了7項保障措施為推進“互聯網+”提供有力支撐。
1、“互聯網+”創業創新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創業創新為重點,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引導和推動全社會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2、“互聯網+”協同制造
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強產業鏈協作,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新模式。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打造一批網絡化協同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形成制造業網絡化產業生態體系。
3、“互聯網+”現代農業
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加快完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農副產品、農資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4、“互聯網+”智慧能源
通過互聯網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加強分布式能源網絡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加快發電設施、用電設施和電網智能化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
5、“互聯網+”普惠金融
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全面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勵互聯網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的融合創新,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型企業。
6、“互聯網+”益民服務
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務消費成本。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游、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創新政府服務模式,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7、“互聯網+”高效物流
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對接和使用效率。鼓勵大數據、云計算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建設智能倉儲體系,優化物流運作流程,提升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運轉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8、“互聯網+”電子商務
鞏固和增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領先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行業電商和跨境電商,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發展空間。電子商務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斷深化,網絡化生產、流通、消費更加普及,標準規范、公共服務等支撐環境基本完善。
9、“互聯網+”便捷交通
加快互聯網與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度融合,通過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互聯網化,推進基于互聯網平臺的便捷化交通運輸服務發展,顯著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品質和科學治理能力。
10、“互聯網+”綠色生態
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監測及信息發布系統,形成覆蓋主要生態要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動態監測網絡,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逆向物流回收體系中的平臺作用,促進再生資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動化、透明化,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
11、“互聯網+”人工智能
依托互聯網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培育若干引領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骨干企業和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活躍、開放合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