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要 本文分析了電網發生線路跳閘時,影響電網調控員線路跳閘統計耗時的幾個原因,并通過分析和查閱資料找到了主要的因素,然后通過大量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給出了縮短線路跳閘統計耗時的幾種方法,成功解決了跳閘統計耗時過長的問題。
關鍵詞 線路跳閘;統計時間;耗時
中圖分類號 F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6363(2015)10-0073-02
2013年8月28日夜里,南昌市遭遇一場強雷電天氣,導致當晚跳閘的開關達數十個,立刻引起了公司領導和社會的關注,但由于發生事故時信息太過雜亂,監控員、調度員要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和統計,所以不能立刻給出具體的跳閘條數,導致公司領導和相關部門不能迅速獲得詳盡的信息。而根據本公司規定,電網發生事故時,調控員應迅速掌握跳閘信息,及時做出事故處理措施,并在事故后30分鐘內向領導和有關部門做出詳細匯報,所以必須解決好這類問題。
1 統計耗時過長的原因分析
首先根據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這一年南昌電網事故情況進行整理,按照每次事故時的類型進行分類,結果發現線路每次跳閘的條數越多,平均統計耗時就越長。
再根據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這一年南昌電網事故情況,對每次事故時單條線路平均耗時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可以得出:標準偏差s為0.322,分布中心X=183.6/100=1.836:公差中心M=(3.3+1.5)/2=2.4,其中規格上下限分別取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布中心X與公差中心M偏離的距離£=2.4-1.836=0.564:
過程能力指數:Cpk=((Tu-Tl)-2£)/6s=(1.8-1.128) /6*0.322=0.348,由此可見過程能力嚴重不足,需采取措施加以改進,且改進空間很大,但究竟是什么方面引起的?
我們歸納出電網發生事故時,線路跳閘統計的流程可分為監控員發現設備跳閘、監控員通過監控后臺機統計、監控員匯報調度員、調度員向有關領導及相關部門匯報,那么我們再把線路跳閘條數最多的一次事故根據以上流程進行再次分析,結果發現監控員發現設備跳閘、監控員匯報調度員、調度員向有關領導及相關部門匯報的時間都屬正常,但是監控員通過監控后臺機統計耗時卻因為跳閘條數的增長,而增加了許多耗時,平均每條耗時2分鐘。
針對降低線路跳閘統計時間里最主要的問題所在,如何縮短監控員通過監控后臺機統計耗時,我們收集到影響問題的原因有計算機配置低、現場設備誤發信號、缺乏針對性培訓、執行力低、摻雜許多其他變位信息、重合閘數據未加以區分、沒有跳閘統計界面、線路設計水平低。根據大量的數據比對,查閱相關資料,最終確定了要因所在,即在E8000系統中摻雜許多其他變位信息、重合閘數據未加以區分、沒有跳閘統計界面這三個主要因素。
2 縮短線路跳閘統計耗時的方法
1)摻雜許多其他變位信息在變位信息就是在查詢界面中加入分類查詢功能,可以選擇性地調出專門的開關變位信息,從而使監控員統計耗時縮短20%,主要是通過將各類變位信息進行分類來實現的。
2)重合閘數據未加以區分就是在報文中將重合閘數據以另一種顏色與其它變位信號區分開使開關變位模塊信息一目了然,從而使監控員統計耗時縮短40%。
3)沒有跳閘統計界面就是增加專門的跳閘統計界面使得事故發生時,直接可進入跳閘統計界面進行查詢,使監統計耗時縮短至Imin以內。
2.1 在變位信息查詢界面中加入分類查詢功能
經過調查分析,我們知道變位信息中含有刀閘變位、開關變位、保護動作、變壓器中性點變位等信息,我們根據需要將這些變位信息進行分類,使得可以在報文查詢中選擇性的查詢所需信息,從而縮短監控員通過后臺機的跳閘統計時間。
經過這項改進措施后,針對2015年8月上旬發生的40次事故跳閘統計時間我們再次進行調查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經過改進后,最大值為1.5min,而改進前最大值為2min,統計耗時的最大值下降了25%。
2.2 在報文中將重合閘數據以另一種顏色與其它變位信號區分開
經過前面的調查分析,我們知道由于報文中有一定數量的重合閘數據摻雜其中,所以導致了統計跳閘線路時耗時增加,為了縮短耗時,我決定通過改變后臺報文的配色方案,以區分重合閘數據與其他跳閘數據。
首先,通過后臺重合閘動作信息判斷開關變位是否因重合閘動作引起的;設定如下,如果一條線路在5分鐘內出現3次及以上數量的變位信息,則將其做為重合閘動作引起的變位進行統計。
然后將因重合閘動作引起的變位的信息報文底色改為紅色。經過這些改進措施后,我針對2015年8月下旬發生的40次事故跳閘統計時間進行調查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經過改進后,最大值為1.1min,而改進前最大值為2min,統計耗時的最大值下降了45%。
2.3 增加專門的跳閘統計界面
在現在調度后臺機使用的東方電子公司聲場設計的E8000系統中并沒有專門的統計跳閘的窗口界面,可以說是導致跳閘統計耗時過久的一重大因素,因此我們根據需求設計出專門的跳閘界面。要求有如下幾點:
1)該窗口只需包含開關(斷路器)跳閘信息、不包含開關(斷路器)合閘、刀閘變位、中性點變位等其他信息。
2)該界面中包含有下列兩種計數方式:第一種為選定統計時間內若有線路多次出現跳閘信息,只計數一次,此種計數方式稱為“跳閘線路條數”;且顯示該線路跳閘次數。第二種為統計所有跳閘次數(包含線路多次跳閘),此種計數方式稱為“線路跳閘次數”。
加入了該功能模塊后,跳閘統計就變的極其方便、迅捷,無論是單條線路跳閘還是大范圍停電事故,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給出詳盡的結果。該模塊還具有表格導出功能,事故后可以將導出的表格通過內網郵件發送至有關領導和相關部門,使得跳閘信息可以更加直觀的傳送出去,從而間接也提高了其他部門的事故響應速度,可以看出,經過改進后,最大值為0.6分鐘。
完成了上述的改進措施后,跳閘統計時間得到了大大的縮短,且過程能力指數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改進后標準偏差S為0.14,分布中心X=166.5/100=1.668:公差中心M=(2.1+1.2) /2=1.65,其中規格上下限分別取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布中心X與公差中心M偏離的距離£=1. 668-1. 65=0. 018;過程能力指數:Cpk=((Tu-Tl)-2£)/6s=(0.9-0.036) /6*0.14=1.03,由此可見過程能力較活動前的0.348得到了極大的改進,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3 結語
伴隨著跳閘統計耗時的縮短,調度員也能更快掌握電網負荷損失情況,從而及時做出事故處理,以12月的兩次調度系統故障為例進行計算,調度事故處理平均時間由14.2min減少到11.1min,縮短事故處理時間為3.1min,同時也起到了一系列經濟效益。
可想而知,如果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時,省市相關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給公司打電話咨詢停電相關事宜時,若我公司客服部門沒有得到調度傳出的相關信息,甚至連哪里跳閘了,跳了多少條線路都不知道話,肯定會造成一系列的社會輿論。
而經過改進后,調度部門能夠快速的向各級領導及相關部門告知事故的具體原因和線路跳閘的數量及影響范圍,使得客服窗口能夠迅速解答廣大客戶的疑問,也使各有關部門能夠各司其職,快速奔赴自己的崗位處理事故跳閘。不僅縮短了設備停電的時間,提高了供電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而且同時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