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環境監察支隊
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現狀及對策研究
劉義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環境監察支隊
以農村環境保護問題為研究對象,采用綜合歸納、舉例等方法對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特點進行深入闡述。根據我國農村環保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未來一段時間的解決農村環境污染的若干對策及建議。
隨著農村經濟快速地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與之伴隨的各類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增多。特別是近來的農村飲水安全、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受到廣大群眾的密切關注。雖然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也在環保政策制定、污染治理投入大量人、財、物力,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污染治理較大,環境保護仍然面臨嚴峻挑戰。
農村環境污染來源廣泛,污染物種類繁多,排放量雖小但分布較廣,呈現“點源”與“面源”污染交叉共存,生活垃圾與工業廢物疊加排放,新、舊、二次污染相互復合的特點。當前,農村的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均遭到嚴重破壞,呈現嚴峻的污染趨勢,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
1.1 點源污染廣泛
隨著農村經濟建設加快,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增加,尤其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利用農村政策優勢及農民急于致富的心理,紛紛到鄉村建廠。因此,鄉鎮企業大多為污染較重的冶金、印染、造紙、水泥、化肥、采礦、煉焦、煉油、制藥、制革等企業。由這些企業的固定排污口或者排污管道排出的污染物未經嚴格處理就排放,從而對農村的水、土壤、大氣造成污染。經調查表明,全國13×106~16×106耕地受到農藥污染,近1/4陸地的表層土壤受到多種有毒污染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國約25%的土壤處于警界狀況。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北方五省20個縣,800多個調查點中發現,有45%的地下水(NO3-N)超過11.3mg/L,20%超過20 mg/L,個別點超過70mg/L。鄉村企業污染占整個工業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過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1.2 面源污染嚴重
污染物以廣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進入地表及地下水體而造成環境污染。農村的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農藥污染、塑料薄膜、秸稈污染、生活污染。
(1)化肥、農藥污染
適量向農田耕地中添加化肥可提高農作物產量,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但過度使用氮、磷肥會導致土壤板結、流失率高、化肥利用率低、耕地質量變差。
我國農村的化肥使用量遠高于發達國家為避免造成化肥污染而制定的225kg/hm2的安全極限,化肥科學使用率僅40%左右。農藥也存在過度使用現象。農藥主要成分為毒性較高的有機化合物,在殺滅害蟲時也會殺死諸多益蟲,過量使用時,會破壞生態平衡,同時導致農產品的農藥含量超標,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全國大約10%的糧食、24%的農畜產品和48%的蔬菜存在質量安全問題。廣東農田區的蔬菜樣品中硫丹硫酸鹽、異狄氏劑醛和七氯的檢出率分別為94.12%,86.18%和85.11%。
(2)塑料薄膜、秸稈污染
隨著現代農業技術加速地發展,塑料薄膜使用量越來越大,被廣泛用于大棚農業及地膜。《國家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報告顯示,全國大棚用膜及地膜年生產量達130萬噸,其殘留量高達45萬噸/年。塑料薄膜法人化學性能相當穩定,生物降解性差,且不易回收,長時間殘留土壤內,不僅使土壤透氣性變差且降低土壤肥力,還會導致薄膜的有害物質流失到土壤,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
大量的農作物秸稈被隨意廢棄或焚燒處理均會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尤其是焚燒處理后產生的煙霧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塵埃,不僅對空氣造成污染,還會向大氣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
(3)生活污染
農村的生活污染主要水污染、垃圾污染、糞便污染。全國農村每年產生量為1.2億噸,幾乎全部露天堆放,除了滋生蚊蠅細菌,造成衛生問題,還通過途徑污染環境既沒有垃圾分類,也沒有防滲、防流失、排氣、滲濾液處理等措施,基本沒有經過合乎環保規范的處置,這些垃圾填埋點已經成為固定的地下水污染源,使附近水井水質下降,不能飲用。農村COD排放量高出工業排放總量的35%,且以年增長高于10%的速度遞增。
1.3 立體污染加劇
農業生產中過量的農藥化肥施用、畜禽糞便任意堆放、農田廢棄物處理以及生活垃圾隨意傾倒等形成面的源污染和企業點源污染超過了自然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造成從土壤、水體、大氣到生物的四維立體污染。“農業立體污染”比單一的點面農業污染更具高污染性、復雜性、綜合性。
農村氮肥使用量遠超出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量,這樣就造成大量廢氮的流失,通過滲透擴散方式污染地下水;利用水流運輸進入湖泊、池塘、河流和淺海水域使其生態系統營養化,導致水藻生長過盛、水體缺氧、水生物死亡;同時,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揮發掉了,以二氧化氮氣體形式逸失到空氣中,這是施用氮肥形成的“從地下到空中”的立體污染。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防治環境污染是至關重要的,是實現農村穩定、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富裕的基石。如何保護農村環境,現從如下幾個方面闡述:
2.1 創新農村環境保護機制
當前的環境機制基于城市和工業環境問題提出的,并不完全適用于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應根據農村環境問題的特點,以生物生產機制為主,更注重生長規律和生態平衡,基于此建立農村環境政策體系,如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利用市場、立法等手段促進城市對農村地區進行環境生態補償,并通過政府行為將這一差異生態補償從城鄉級別提升到區域整體。
2.2 提升農民環保意識
目前,我國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較差,政府、媒體及相關組織團體應充分運用一切可利用的宣傳、教育形式,深入淺出地講解農村環境保護知識、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宣傳對象不僅針對農村干部,更要針對農民群體,使環境保護深入人心。
2.3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現代生態農業是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平衡與發展,將農業安全與人類健康列為首位,是現代農業技術集成的產業化經營體系,是多資源利用的生產體系。我國大多數農業生產方式仍是一家一戶分散式經營的方式,這種生產方式無論是在技術水平、成本和質量控制,還是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均達不到現代農業的要求。因此,需改變當前農業生產方式,推行集約化、產業化生產方式。如有的地方推行“生態家園”模式,建立完整的綠色農業生產體系,將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共贏的結果。
2.4 多途徑防治環境污染,提高廢棄物利用率
防治農村環境的點、面、立體污染,需從以下幾個途徑進行:
(1)綜合整治規劃。將鄉村企業與農民居住區統一規劃、合理布置、相對集中,實現人居環境和生產環境的分離,以便于污染物集中收集、控制、分類治理。企業廢物與居民生活垃圾的物化性質不同,應分開收集,分類處理。生活垃圾可采用土地填埋、生物處理等處理方法,而企業廢物處理應回收、再次利用為主要原則。
(2)嚴格執法。對環境違法行為堅決打擊,絕不姑息,嚴懲責任人,加大處罰力度。若企業環境違法,不僅要繳納罰款,而且對情節嚴重者堅決采取取締、關停等措施,并吊銷營業執照。
(3)綜合利用農村廢物、垃圾及糞便。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建設。將人畜禽糞便、秸稈、廚余垃圾、污水廢渣等各種有機廢物富集并添加入密閉沼氣池內,在厭氧、缺氧、或無氧及適宜的溫度、pH值環境下進行微生物發酵,憑借產氫產甲烷菌將有機廢物分解轉化為可燃燒的氣體混合物,其成分主要為甲烷和氫氣。沼氣燃燒產生的熱能可用于家庭照明、做飯、干燥農副產品、供暖等方面。沼氣技術既可將農村廢棄物完全降解處理,其產物還可用于生活多個方面,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它是一項無害化、變廢為寶、環境友好型污染物處置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4)因地制宜發展循環經濟。嚴禁重污染企業進駐農村,引進低污染、低能耗、綠色生產企業。建立村鎮企業之間的物質循環鏈,減少鄉村企業能源和原材料的投入,盡可能將廢物消化于企業內部,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盡可能實現污染零排放,加快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率高、附加值高、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綠色工藝及產品”。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具有持久性、艱巨性、復雜性的綜合性工程,非一蹴而就即見成效。農村環保工作者應充分做好思想準備,敢于作為,勇于擔當,不畏懼權利,經得住權錢誘惑。農村環保工作任重道遠,不僅需要政府管理協調與媒介監督,更需要全名參與。只有處理好農村環境保護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主動預防污染和被動治理污染的關系,才能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1]戴京.淺談當前農村環境存在的主要污染問題和解決方法.環境保護.2006(7):55-57
[2]陸新元,熊躍輝,曹立平,張勝.對當前農村環境保護問題的研究
[3]中國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工作組.中國農業非點源污染控制的政策建議[Z].北京:[s.n.],2004.4-5.
[4]張雪綢.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其保護對策[J].農村經濟,2004,(9):87。
[5]李娜.中國農村環境問題研究.環保天地.2005(2):23-25
由于洛陽區域內水資源相對短缺,且天然降水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及其它經濟發展的需水要求,故而人們轉向大量地利用河川徑流。灌溉、排污以及河流上的水利工程建設等都在時間和空間上引起了水文循環要素的質和量的變化,大規模的土地利用改變了地表產匯流規律,水利工程的修建,更改變了水循環過程的一系列特性。這些都對地表水資源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為了解決區域內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人們根據洛陽市山丘區的自然條件,采取了利用大氣降水的措施。數十年來區域內大規模地平整土地,修梯田,設置魚鱗坑,建水窖、積水池、水塘,在提高農業產量、解決農村生活用水的同時,這些人為措施,使得大氣降水中的滲入地下和蒸散發的份量逐漸加重,因而減少了地表匯流的產生。
另一方面,由于河川徑流不能滿足工農業用水的要求,人們轉而大量開采地下水,加之河道水量的減少而導致對地下水的補給水量大大減少,因而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導致包氣帶厚度增大。由于包氣帶厚度的增大,其土壤需水量也相應增大,大氣降水的入滲量隨之增大。因此,就造成了地表水資源產生量的減少。
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保護水資源是維持生態環境的主要內容之一。當今社會的快速進步和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大量地利用了水資源,使得洛陽市的地表水資源出現了逐漸減少的趨勢。而地表水資源的不斷減少勢必會引起環境的惡化,從而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地表水資源逐漸萎縮的現實,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從而在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還應重視對水資源的保護,以保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沿著合理、健康的方向進行。
參考文獻:
[1]河南省水文水資源局,河南省水資源[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7
[2]洛陽市統計局,洛陽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劉義(1973-),男,吉林省松原人,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環境管理和環境監察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