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養鴨業的發展,養殖過程中遇到的鴨病也越來越多。鴨傳染性漿膜炎就是一種常見的危害較大的疾病。2013年6月,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某肉鴨養殖場飼養的5000羽20日齡肉鴨出現精神不佳、流鼻涕、甩頭、氣喘、咳嗽、張口呼吸、糞便稀薄等癥狀,死亡500多只,且死前大多數都會出現歪頭、抽搐等神經癥狀。經現場初診并進行實驗室診斷,確診為病鴨患有鴨傳染性漿膜炎,經過積極治療,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1.流行病學調查
鴨傳染性漿膜炎又叫鴨疫綜合征、鴨敗血病,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或急性敗血性接觸傳染病,主要侵害雛鴨,2~5周齡雛鴨易感,潛伏期一般為1~3天,主要經呼吸道感染,外傷等途徑也可引起發病,死亡率在5%~80%之間。其特征是引起雛鴨纖維素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和關節炎。該病常與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并發,是目前影響養鴨業的主要傳染病。
2.主要癥狀
發病初期,患鴨表現為眼睛流出黏液性分泌物,使眼眶周圍的絨毛黏在一起或脫落。病程一般為2~3天,鴨群精神不佳、流鼻涕、甩頭、氣喘、咳嗽、張口呼吸、食欲減退、肢軟臥地,不愿走動。病鴨消瘦、呼吸困難、糞便稀薄,呈綠色或黃綠色,部分雛鴨腹脹,最后衰竭死亡并伴有神經癥狀。
3.病理變化
主要表現為心包炎、心包積液,心包膜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肝腫大,呈黃色,質地脆,表面有一層灰色纖維素性膜,容易剝離,出現纖維素性肝周炎、纖維素性氣囊炎,有的出現腦膜炎、輸卵管炎和關節炎。
4.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鴨群發病情況、典型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一般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則必須進行實驗室診斷。
5.治療和預防
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治療,使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有一定的效果,但容易產生抗藥性。在飼料中添加磺胺-5甲氧嘧啶,每噸飼料加入400克,連用3~5天,效果良好。也可以用鴨漿寧、佳沙等新藥。
加強飼養管理,注意鴨舍的通風換氣,保持飼養環境干燥、清潔、衛生。對鴨舍經常消毒,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切實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種,雛鴨在4~7日齡接種鴨傳染性漿膜炎滅活油佐劑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本病。
經過積極治療,此次疫情得到了控制。前后共死亡雛鴨800余只,給養殖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在養殖過程中做好免疫工作是預防該病的最有效的措施。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畜牧獸醫局 王成勇 郵編: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