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寧

王德強榮獲201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有那么一群人,他們善事逝者,慰藉生者,為逝者生命最后的尊嚴竭盡所能。他們就是殯葬工作者,共產黨員王德強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兢兢業業,默默奉獻,在這個特殊的崗位上一干就是24年,從大連市旅順口區殯儀館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成長為副館長,先后榮獲“大連市勞動模范”“遼寧省勞動模范”“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還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剛到殯儀館工作,王德強就被分配到了火化工的崗位。為了盡快掌握業務技能,更好地服務喪戶,他購買并搜集了殯葬服務、文化禮儀、遺體整容等方面的書籍和材料,認真學習,大膽實踐,很快便為殯儀館填補了“遺體告別主持”和“遺體整容整形”兩項服務空白。
在開展“遺體告別主持”這項服務的初期,王德強也遇到過一些喪戶的不屑與冷眼,也曾一度沮喪過、灰心過。但一想到自己這么做,能為已故者和喪屬提供更優質全面的服務,他便咬緊了牙關,繼續探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王德強便能根據故者的身份、年齡、經歷、死亡原因等信息和喪屬的心情,妥善運用情感、詞語、語氣、音調等技巧,將遺體告別儀式這一環節變成對逝者的追念以及對家屬的安慰,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贊揚。
如今的王德強對殯儀館的各項工作都已駕輕就熟,早已不再是剛入職時的那個“膽小鬼”了。談到曾經的“膽怯”,王德強感慨萬千:“剛開始那幾年,晚上經常無法入睡,看電視或看書到極度疲勞了,才能入睡。可再特殊的工作也得有人干,這是我無悔的選擇!”
作為特殊行業的一線工作者,每天都要伴著悲傷的哀樂和凄愴的哭聲,一些人甚至認為與殯儀館的人打交道“晦氣”,家人也多次勸他換工作。但王德強沒有氣餒,更沒有放棄,而是用實際行動證明著自己的工作目標——視館如家,把方便送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
每當火化爐的爐膛、爐條、底盤燒壞了,身材魁梧的王德強總是第一個爬進窄小的爐膛,強忍難聞的氣味和灰塵的熏嗆,趴著拆除燒壞部件,再重新砌磚抹灰。最久的一次,王德強在爐膛內搶修了4個多小時,才帶著滿身汗水和灰塵爬出爐膛。
每逢重大節假日換休,王德強總是把休息的機會讓給同事;不論啥時需要拉運無名、非正常死亡的尸體時,總是王德強沖鋒在前。一次,某地發現一具無名尸體。時值盛夏,尸體已全身腐爛,王德強走下深達60多米的山溝,將遺體仔細地用塑料袋包好,一步一步地背出溝底。類似的讓人佩服不已的事情不勝枚舉。
王德強在盡心盡責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積極熱心地參與公益事業。他自費制作了印有自己姓名和住宅電話的聯系卡片,先后向23個社區發放了3000余張服務聯系卡和1000余張宣傳單。近10年時間里,王德強為轄區群眾義務服務近千次,累計為社會獻愛心捐款達6萬余元。
幾年前的一天,一位剛剛刑滿釋放的貧困青年為父親辦理完火化事宜后,已經身無分文,王德強毫不猶豫地把身上僅有的200塊錢都塞給了他,讓那個近乎絕望的青年人感動不已。還有一次,王德強注意到一位給兒子辦理喪事的老人,經過了解得知,老人目前生活非常艱難。王德強不僅慷慨解囊,還組織員工為老人捐款。后來,每逢母親節、春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王德強都會給老人送去錢物,老人也把他當成了貼心的親人。
很多人問王德強:“整天面對悲傷哭泣,這樣的工作你為啥還愿意做?”王德強回答:“人生有終點,服務無止境。殯葬工作者在特殊崗位上奉獻特殊的光和熱,用愛心溫暖逝者的家庭,撫慰逝者家屬悲傷的心情。我從事這樣的工作,不管多苦多累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