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工力
【教學重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的戰略布局,是黨中央治國理政的總方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四個全面”這一戰略布局,統一于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統一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中國和中國人民闊步走向未來的關鍵抉擇。

從黨的十八大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和四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到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再到2015年初,在中央黨校,面對參加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習近平總書記全面辯證地梳理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指出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2013年3月,剛剛當選為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夢想是最令人心動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奮進的動力。人民的夢想更突出的是“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是“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樣的夢想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最重要的理想信念。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就用斬釘截鐵的語言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的莊重承諾,展現的是我們黨執政的宗旨信念和奮斗情懷。小康,這個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今天已經被中國共產黨人賦予了更深刻的內涵。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處于引領地位的戰略目標。“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在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論述,抓住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準的是經濟、社會和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
發展是當今世界潮流,發展是當今中國主題。然而,要把一個人口比歐盟、美國、日本加起來還多的大國帶入全面小康,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偉大壯舉,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籬,實現全面小康才有動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國,建立規則秩序、推進公平正義,實現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從嚴治黨,鍛造領導核心、提供政治支撐,實現全面小康才有保證。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深層次矛盾問題,以全面依法治國確保現代化建設有序進行,以全面從嚴治黨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才能繪就全面小康的宏圖。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決定實現建成小康社會、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歷史的高度,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布局,實現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思想。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改革最鮮明的特征。如果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那么全面深化改革是決定實現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關鍵在“深化”,重點在“全面”。歸根到底,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進行部署的,是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當然,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難也像從筐里抓螃蟹,拿起一個又牽起另一個,必須全面啟動;涉及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環環相扣,需要頂層設計。與過去相比,今天的改革既呼喚堅定果敢的行動、百折不回的信念,也呼喚全面系統的認識論、攻堅克難的方法論。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審視,改革既是驅動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徑,也是精神內核。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革是貫穿始終的不變邏輯,也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具體歷史實踐。對于全面依法治國,改革是齊頭并進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國也需要深化改革。對于全面從嚴治黨,改革是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徑,黨的領導則是實現改革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
三、全面依法治國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向新境界。全面依法治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數千年人治傳統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決策中,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被視為“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成為上下貫通的“姊妹篇”,并開闊了法治的格局、豐富了法治的內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讓全面依法治國成為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向新境界。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等,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回答法治統一性的問題;“五大法治體系”“三個共同推進”“三個一體建設”,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協調性的問題;“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參與主體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統性的問題。特別是回答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關系這一根本問題,既明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也強調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對法治認識的不斷深化,正是我們黨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
在“四個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國這一戰略舉措,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相輔相成,共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提供基本動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撐。
四、全面從嚴治黨,為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對黨的建設從戰略高度進行新謀劃、新布局,形成了全面從嚴治黨思想,指導推動黨的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和成效,呈現出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為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堅強保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多次強調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黨要管黨絲毫不能松懈,從嚴治黨一刻不能放松”。全面從嚴治黨以中央八項規定為肇始,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以反腐倡廉為動力,在激濁揚清、振奮人心的從嚴治黨偉大實踐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決心與勇氣。
明確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明確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確將全面依法治國,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明確為全面從嚴治黨標定路徑,要求“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鍛造我們事業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