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三十來歲走上處級領導崗位,四十歲左右走上廳級領導崗位,事業一帆風順,然而卻在人生輝煌時刻腐敗墮落……
河南省駐馬店市原市委書記劉國慶,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原廳長、原黨組書記劉洪濤,河南省政協原常委、農業委員會原副主任胡玉成,是十八大后河南省查處的三名正廳級干部。“雙規”期間,他們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深刻反省。

第一次面對大數額賄金,劉國慶一開始的態度是堅決推辭。來人則干脆把錢放下,旋即離開。劉國慶緊張地在屋里來回走動了一個多小時,用他的話說是“心驚肉跳,生怕出事”。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沒有出事,于是膽子漸漸大了起來。
常存僥幸心理,是一些干部在犯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腐敗變質往往經歷了積小成大、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社會上吃喝送禮等不正之風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劉洪濤在任河南省住建廳副廳長后,有相當一段時間還堅決推辭別人送的土特產。然而,多次拒絕后,他漸漸感覺人家與自己疏遠了,被人議論是“不入群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后,他開始放松要求。
“一開始收土特產,后來是名貴煙酒,再后來是名人字畫……”劉洪濤寫道,“開始接納一些小額的一千兩千,逐漸升級到一萬兩萬,最甚者是當廳長后,出現了20萬以上的巨額賄款。到案發止,涉案金額已經高達720多萬元!”
劉洪濤說,殺傷力最大的是熟人——同學、朋友、老鄉等,熟人面前,容易失去原則,經不起勸說和誘惑,最終自己徹底陷了進去。
2008年,劉國慶從河南省公安廳常務副廳長轉任駐馬店市代市長。剛到駐馬店,幾個曾從事公安工作的老板就圍上來,其中一個從為他鳴不平開始,說:“老首長太虧了,全省公安機關的同志都知道對您不公,我們一定支持您,別的大忙幫不了,當好您的經濟后盾和服務員,隨叫隨到。請記住,您在哪兒,我一定會在哪兒,一定得把您推上去。”聽了這些話,劉國慶很感動。
仕途上失意或是退休臨近,讓一些干部開始產生失衡心理。心理失衡容易導致思想滑坡,而思想滑坡則是麻木變質的開始。
劉國慶說:“做政府工作接觸的企業多,感覺他們賺錢太容易了,自己辛辛苦苦招商、拆遷、規劃建設,到頭來受益的是企業老板,幾千萬上億元的利潤輕易就拿走了,心里不平衡。對收他們的錢財,感覺是在情理之中……”
而有些干部心理失衡的表現則是:趁有權撈點好處,早些退休,尋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在歷任河南省信陽市委常委秘書長、市委副書記、政協黨組書記等職務期間,胡玉成先后收受企業老板、不法商人、黨政干部等200多人的錢物折合人民幣千萬元。胡玉成寫道:“沒想到要錢啥用。更不會想到拿那些不該拿的錢,除了填補一時的精神空虛,就是為自己以后坐牢‘埋單’。”
在擔任河南省住建廳廳長5年后,劉洪濤發現在廳機關、住建系統內,很難再聽到不同意見了。想干什么,“大家一呼百應”,驕傲和自滿在劉洪濤心里滋長。
“一把手”權力過于集中,權力過大,同時又沒有有效的監督手段和制約機制,是產生腐敗的溫床。
劉洪濤回顧自己違紀違法時說:“隨著職務的提升、地位的變化,頭腦膨脹,驕傲自滿情緒越來越嚴重,我行我素,把黨的要求、組織紀律放在一邊,遇事不講原則,全憑個人好惡。”他認為,缺乏監督的情況下,喪失警惕性和原則性,是客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主觀方面原因,作為“一把手”對自己要求不嚴,最終導致底線失守,問題越來越嚴重。
有權力不能任性。在三人的懺悔反省中都談到了要做“一把手”就要過“權力關”。他們反思道,“一個手握權力的人,如果不能把握自己,就必然出現腐敗”“一名領導干部要在不良社會風氣面前堅定信念,穩住陣腳,用好手中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