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旸
冬日的早晨,7點剛過,錦州市松山新區凌南街道錦繡社區黨總支書記吳代君就從家里出來了。她一路走,一路“巡視”——別說是亂扔的垃圾,就連地上的小紙片她都不放過。“現在的環境好多了,以前可不行,亂扔的垃圾特別多。因為這事,我們一面對居民進行教育,一面用自己的行動感染帶動他們。”她感慨地對我們說。
來到單位,簡單收拾了一下辦公室,吳代君就開始打起電話來。每天給社區里的“空巢老人”打兩遍電話是她給自己定的“硬性規定”了。誰家的電話沒接,她就會像擔心自己父母一樣,心急如焚地趕過去看看。73歲的朱廣榮大媽心臟不好,是吳代君最牽掛的人。擔心大媽外出時發生意外,她還常自掏腰包給老人買來生活用品送去。
吳代君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也就把她當成了最親、最近的貼心人。有的大爺、大媽擔心自己年紀大記憶力不好,就把家中的貴重物品交給她保管。他們說:“社區就是我們的家,放在自己家人手里有啥不放心的?”
錦繡社區是一個成立于2008年的新社區,4800多戶、1.3萬余人。在社區管理上,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吳代君就動起了心思:她提出了社區管理網格化、基本服務規范化、延伸服務多樣化、特色活動經常化的“四化”工作目標,同時注意妥善協調好多邊關系,實現互助共建——
按照小區界線和樓棟分布,她把轄區合理劃分為6個網格,每個網格內居民平均800戶,人口約2160人。由社區工作人員擔任網格化管理員,組成“一長四員”日常管理工作隊伍。實行網格化管理責任制,建立信息數據庫,對住戶情況進行動態管理,實現了轄區管理服務全覆蓋。
社區居民辦事最怕跑冤枉路,吳代君及時組建起了“一站式”服務大廳,就業再就業、社保醫保、扶貧助困、計劃生育等基本服務工作,一個窗口集中辦理業務,一次性告知,一般性問題10分鐘辦結,涉及協調多部門的問題24小時內解決并回復;對社區的重大事項實行“四議一審兩公開”,通過社區公示欄、召開居民代表大會等方式向群眾公布……
在吳代君的提議下,社區先后建設了老人日間照料室、娛樂活動室、讀書閱覽室、按摩康復室、便民理發室和培訓室等多個功能室,滿足不同人群的服務需求。對經常來日間照料室的老人,吳代君重點關注,如果哪天無故沒來,她馬上安排工作人員上門看望,讓老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兩年來,社區共開展老年書畫比賽、四季養生講座、按摩、愛心體檢等各類活動70多次,每個月到社區參加活動的群眾達到800多人次。
社區居民都是新住戶,彼此間很陌生。吳代君帶領黨員和工作人員開展了“睦鄰友好”系列活動,組織居民互相“串一次門、幫一個忙、獻一條計”,讓鄰里之間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友情、多一份關愛,促進了鄰里關系的和諧與融洽。
凌南街道轄區內有大小企業342家、機關單位15家。為實現共筑、共建、共享模式,吳代君主動上門走訪,邀請其參加社區活動,幫助聯系用工等,想方設法調動他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她的努力很快便贏得了駐街單位的支持。駐街單位多次組織黨員干部到困難戶家庭和患有大病的居民、老黨員家中走訪慰問。重陽節,社區與駐街單位聯合為社區65歲以上的老人舉辦“孝老愛親”主題活動。

吳代君在整理居民信息
我們見到吳代君的時候,她正忙著撰寫政協提案。作為來自基層的錦州市政協委員,她常提醒自己“民有所憂我有所慮,民有所盼我有所辦”。這不,她這次的提案就是關于要在橋南地區成立早市,緩解居民買菜難的建議。
在吳代君火一樣的工作熱情感染下,居民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參與感和歸屬感與日俱增。錦繡社區各項工作更是走在了全區前列,社區先后榮獲“遼寧省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吳代君本人則榮膺遼寧省“婦聯系統先進工作者”等稱號。雖然榮譽不少,可她最為關注的,還是如何讓社區的明天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