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29/ 第14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李開盛
本月31日東盟共同體將正式建立,起初東盟在宣布這一消息時多少有點令人意外,因為東南亞是一個一體化程度并不發達的地區。一方面,東盟經濟共同體確實已在關稅、專業人士自由流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東盟各國為了保護本國產業,還保留了很多規則和限制,各種非關稅壁壘仍然存在。至于市場整合、共同經濟政策更是無從談起,經濟共同體仍然是一個遠景。
若論安全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方面,東盟拿得出手的成果更少。如南海爭端,各國間仍存在不少爭議。由于東盟各國有的是當事國,有的非聲索方,在南海問題上利益不一,與中國關系也各不相同。如果強行推動采取一致政策,反而可能將東盟的團結置于巨大的風險之中。
考慮到上述情勢,東盟共同體要真正做到三足鼎立、名副其實只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東盟之所以急忙“建成”,其實是一種落實其路線圖的既定之舉。早在2003年,東盟就宣布要在2020年建成以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為三大支柱的東盟共同體。2012年,東盟領導人決定共同體建設加速,將2015年12月31日設定為建立東盟共同體的最后期限?,F在期限已到,“建成”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進一步看,東盟此舉出自一種地緣政治與經濟競爭的憂慮。作為大國環伺之地,東盟一直是大國博弈與競爭的重要“戰場”。陰差陽錯的是,由于各大國互不相讓,東盟竟然得以在地區合作進程中居于“駕駛員”的位置,主導成立了“10+X”機制。但東盟深知,其自身力量縱使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與任何一個大國相抗衡,特別是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在此情況下,一方面不斷拉入地區外大國以平衡中國的影響(“10+3”后來擴展到“10+6”、“13+5”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另一方面走“聯合自強”之路似乎也就成了必然的邏輯。
但是,愿意并不代替現實。對未來的東盟共同體建設來說,現實的挑戰仍然擺在那里。
一是如何克服地區各國間政治、經濟、文化多樣性的挑戰。這種多樣性與共同體的一致性天然相悖。多樣性往往會產生不同的利益訴求,從而使得共同體內部充滿了離心力。
二是缺乏強有力的推動者或中心力量。像印尼常常被認為是東盟的領導者,但其經濟實力仍然相當有限。新加坡雖然經濟發達,但作為城市國家,總體影響受到限制。由于缺乏中心的政治、經濟力量,許多東盟國家可能跟地區外大國而不是地區內國家有著更多的政治、經濟往來,從而削弱地區的內聚力。
三是前述地緣政治影響。地緣政治競爭的憂慮固然促進了東盟的團結與進行共同體建設的緊迫感,但不可避免的大國影響也常常使得東盟處于兩難。它為了不失去主導地位,就不斷擴大大國平衡范圍,但當越來越多大國加入到東盟峰會中以后,結果又稀釋了自己的影響力。
面對上述現狀,東盟在地區一體化進程中采取照顧各方舒適度、協商一致的東盟方式。這種方式得以最大程度地把各成員國團結在這一進程之內,但不可避免地以犧牲共同體建設的進度、質量為代價。從這個意義上講,東盟的選擇決定著地區的未來。如何在大國博弈中推進共同體建設,既是東盟的宿命,也是其使命?!ㄗ髡呤巧虾I缈圃簢H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