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29/ 第11版面/環球財經 /作者: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韓曉明
大拆大蓋——這是《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開羅所住街區散步時最直接的感受。幾天以來,位于市中心的“工程師城”街區三幢樓房不約而同地被拆除,另有兩幢樓房拔地而起。一邊推土機掀起濃煙,另一邊紅磚堆壘,水泥砂土運來一車又一車——這樣的場景在去年還很少見,開羅房地產的投資活動正在回暖。
自2011年穆巴拉克下臺,埃及已經換了兩任總統,隨著政局逐步穩定,加上政策利好,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活躍了起來。樓市回暖的跡象非常明顯,在開羅的衛星城——十月六日城,公寓樓2015年第二季度的平均房價已經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6%,別墅價格也上漲了23%。根據大型房地產統計網站“全球房地產指南”今年10月發布的報告,受最新頒布的2015年第17號法案的刺激作用,埃及房產市場情緒從第二季度開始好轉。該法案進一步取消外國投資者擁有埃及土地的限制,允許政府與私有部門合作進行開發。
《環球時報》記者的一位開羅朋友——50多歲的麥吉德最近加入了買房大軍。他斥資數百萬埃鎊(1埃鎊約合1.036元人民幣)購買了開羅郊區的一座連體別墅,并考慮賣掉他位于市中心的地產。麥吉德表示,2015年年初以來,開羅市中心土地價格的漲幅遠比房屋租金的漲幅“瘋狂得多”,所以把整幢樓拆掉出售地皮才是“更優的選擇”。
“新購置的房產可以供我的家庭使用,也可以出租,甚至作為投資手段,所以我不惜重金選擇安保最好的小區。”麥吉德的做法代表了很多開羅高端購房者的選擇。“埃及之聲”報道稱,2015年埃及股市主要由地產板塊帶動,并且表現不俗,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
實際上埃及房地產市場的產品主要還是面向高端和中高端購房者的,剛需購房的情況大不相同。在開羅隨處可見這樣的景象:已經竣工的新樓空空如也,入住率很低,平民區擁擠、嘈雜的狀況多年難以改善。國際研究機構牛津商業集團1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埃及住房缺口有300萬套,新需求量以每年30萬—50萬套的速度遞增,而每年開發商只能提供2萬套左右的新房。埃及人口已經超過900萬,其中半數左右不到25歲,每年有約80萬對新婚夫婦,他們中許多經濟條件不佳。“企業對開發‘經濟適用房’缺乏動力。”
埃及《每日新聞》報道說,埃及40%的低收入者甚至連政府的廉租房都難以負擔。埃及工程建設承包商聯盟奧馬爾·坦塔維說:“住房危機已經達到人道主義危機的程度,政府急需富有遠見的政策,幫助弱勢群體走出悲慘的經濟狀況。”▲
環球時報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