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林安 斯武軍
農民需求是推動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源動力
———農機培訓班規模“翻番超倍”的啟示和思考
沈林安 斯武軍
4月16日,浙江省水稻機械化栽植技術培訓班暨現場演示會和湖州市水稻機械化直播現場培訓班一并在湖州市吳興區舉辦。按原定計劃,會議總規模控制在150人,但實際參加培訓的總人數達到了300人。湖州市各地沒有安排參訓的種糧大戶得知消息,紛紛前來參加培訓,連鄰省安徽也有4個種糧大戶趕來。農機作業演示現場人頭攢動、場面火暴,只能容納150人的會議室擠進了200多人,連走廊上都擠滿了人。雖然參會人員眾多,但觀摩會、培訓班秩序井然,農民朋友仔細觀摩、認真聽講,會議結束后仍不愿離去,圍著老師問這問那、悉心請教,著實讓人感動。
一次農機作業現場培訓會,農民熱情空前,紛紛從各地趕來觀摩、參訓,會議規模意外地翻了一番,這不僅給會務工作搞了一個突然襲擊,也讓參加會議的各級領導深感意外,其中折射出的問題值得深思。
4月16日,浙江省水稻機械化栽植技術培訓班暨現場演示會和湖州市水稻機械化直播現場培訓班一并在湖州市吳興區舉辦。按原定計劃,會議總規模控制在150人,但實際參加培訓的總人數達到了300人。湖州市各地沒有安排參訓的種糧大戶得知消息,紛紛前來參加培訓,連鄰省安徽也有4個種糧大戶趕來。農機作業演示現場人頭攢動、場面火暴,只能容納150人的會議室擠進了200多人,連走廊上都擠滿了人。雖然參會人員眾多,但觀摩會、培訓班秩序井然,農民朋友仔細觀摩、認真聽講,會議結束后仍不愿離去,圍著老師問這問那、悉心請教,著實讓人感動。
一次農機作業現場培訓會,農民熱情空前,紛紛從各地趕來觀摩、參訓,會議規模意外地翻了一番,這不僅給會務工作搞了一個突然襲擊,也讓參加會議的各級領導深感意外,其中折射出的問題值得深思。
1.1 農民對“機器換人”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
近年來,隨著“四化同步”和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導致農業生產勞動力緊張矛盾越來越突出,價格節節攀升,農業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加上農村土地流轉加速,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而農業生產又具有爭農時搶季節的特點,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大工作力度,出臺政策措施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業現代化。浙江省農業廳提出的“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加快農業生產領域“機器換人”,正出于這方面考慮。事實上,農民及農業生產經營者對“機器換人”的感受更直接,需求更強烈,廣大農民迫切需要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勞動強度,實現體面勞動、尊嚴生活,任何有助于省工節本增產增效的新機具新技術都會牽動廣大農民的心,一旦有新機具新技術的信息,就會千方百計前往探個究竟。
1.2 農機產品市場與農民和農業生產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一方面,國內農機產品種類與發達國家比較差距還很大,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機產品品種為3 500種左右,僅為國外農機品種總數的一半,在農業生產的許多領域,農機產品的空白點依然很多,而農業各產業、各領域和生產各環節都需要機械化;另一方面,國內農機產品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市場供應的上檔次高端農機產品,往往以進口技術為主,價格昂貴。就拿本次現場會來說,湖州市農機推廣部門從年初就開始考察、選擇引進適合湖州地區的水稻直(穴)播機,但水稻直(穴)播機產品不多,農民選擇余地少,從最終確定的5家企業5個機型來看,國內產品與合資或進口產品相比,無論是外觀、技術、質量,還是價格,都存在較大差距,且現有產品還處于“一邊開發、一邊生產、一邊推廣、一邊改進”的不定型階段,大部分企業還實行以銷定產,使得農民的選擇范圍大打折扣,而進口產品價格過高。
1.3 職業農民是農機現場會培訓班最應當參加的代表
現場會、培訓班是推進某項工作的重要手段,特別是農業“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但一般舉辦單位往往把各級業務線上的人員作為主要參加對象,職業農民作為少數代表象征性地參與,而且把活動的規模、時間通過條條框框加以限制,活動的效果也因此受到影響。本次現場會和培訓班,許多農民朋友自發地從各地趕來參加,充分體現了對新機具新技術的渴望,他們高漲的參與積極性,讓會務組無法推辭。演示會上,農民朋友細心觀摩,仔細察看作業效果、了解機器性能,還躍躍欲試,都想上機感受一番。培訓班上,他們早早來到教室,仔細聽講、認真筆記,將重要的幻燈片拍攝下來,會后還向會務組索要資料,想回去再看看清楚、深入研究。農民學員們之所以如此熱切地渴求知識、渴望技術,是因為他們是新品種、新機具、新技術最直接的應用者。
1.4 農民朋友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改革創新呼聲較高
在現場觀摩時,農民朋友紛紛打探參加演示機具的銷售價格、補貼情況,對今年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給予極大關注,并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觀點。參與現場會演示的機具有8行和10行的直(穴)播機,價格最低約1萬元,最高的近12萬元。今年發布的2015年農機補貼目錄,對7~11行條播機最高補貼750元,6~10行穴播機最高補貼4 500元。得知這一消息,農民朋友們感言:這點補貼還補什么呀!我們想購買好的產品,同一分檔的產品,銷售價格差距這么大,但補貼額度卻是一樣的,我們想不通,他們企業也想不通,既然是今年政府重點推廣的機具,又是機械化的短腿和瓶頸,就要加大補貼力度,現在,補貼資金已經切塊到縣里,以前結余的補貼資金還囤積在財政賬戶上,為什么不多補點呢?

跨入新世紀,特別是《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以來,湖州市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下,農業機械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在科研開發、政策支持、農機推廣、技術培訓、服務保障等方面繼續努力。
2.1 加快農業機械裝備的研發生產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而農業機械是物質基礎。對于農機化的薄弱環節,迫切需要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加大科研開發力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了解農民和農業生產急需的農機產品和技術,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緊密聯系農業生產實際,研究開發出適應農業生產所需的農機新產品,并悉心聽取農民意見,強化試驗改進,拓展產品功能,提升機械性能,努力生產出技術含量高、產品適應性強,高質量、高效能、高效率和低能耗的農業機械產品,填補農業生產領域的機械化空白點,滿足廣大農民的需要。
2.2 加大薄弱環節農機裝備的政策支持
中央農機補貼目錄品目繁多,補貼政策往往需顧及全國;而各地農業生產實際、農機裝備需求不盡相同,補貼政策往往難以周全各地、滿足所有農民的需求。建議響應中央簡政放權號召,進一步深化農機補貼政策改革,探索開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試點,賦予地方各級更大的主動權,以便針對當地農業生產機械化薄弱環節,對生產上急需、農民要求迫切的農機裝備,確定相對較高的補貼額度,制定出臺合理的省、市和縣級農機補貼政策,為農民自主選擇更好的機器提供強大的財政資金保障。同時,為加快促進農業機械化,圍繞農業生產機械化關鍵領域、主導推廣技術裝備,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出臺地方追加補貼政策。
2.3 強化農機化新技術引進開發與推廣示范
推廣示范是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最有效的手段。農機部門一直是產學研推鏈上新產品推廣和農民新技術應用的橋梁和紐帶,農機推廣部門要切實履行工作職責,積極跟蹤了解國內外農機化發展動態,學習借鑒各地先進經驗,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在掌握本地區農民和農業生產急需農機裝備、技術的基礎上,引進新產品,開展地方適應性試驗,并深化農機農藝的融合,研究開發配套技術,再通過現場演示會、多點示范等方式,組織廣大農民觀摩、學習,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滿足農民探究新機具的渴望,讓農民直觀地看到農機化省工節本增產增效的效果,使發展農機化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2.4 加強職業農民的技術培訓與保障服務
職業農民是農業機械化最直接的應用主體,要把農民作為最主要的培訓服務對象,深入開展農機化實用技術的培訓服務。利用現場演示會,讓農民在田間課堂學習農機裝備技術,結合課堂培訓、現場教育,大力開展農業機械駕駛操作技術、維護保養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等方面知識的培訓,滿足農民的求知欲望,讓廣大農民既了解農機補貼政策,又學會農業機械的駕駛操作,還懂得如何使用、維修和保養。同時,要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巡回指導服務,加強重要農業生產季節農機化服務保障,確保機械化生產需求,讓農民用好機器,不誤農時,還能出效益。
作者信息:湖州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31300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