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出版界在網絡文學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出版發行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鮮有經典之作,缺乏普世價值和藝術深度。本文在回顧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國內出版發行狀況的基礎上,論述了出版企業在未來出版發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出版發行【作者單位】陳玢,武漢工程大學外語學院。【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13d044)階段性成果之一。
文學作品在創作完成之后需經過特殊途徑——出版和發行,才能呈現給讀者。目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內出版的數量和種類連年攀升,且發行的途徑日漸多樣化, 給出版企業帶來了頗豐的利潤。然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出版發行在市場化的誘導下,失去了文學作品本應蘊含的普世價值和藝術深度。在數字化時代,出版企業正處于轉型時期,在國內出版發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面臨著挑戰和機遇。
一、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國內出版發行狀況回顧
1.市場份額客觀,增長勢頭明顯
文學類圖書為大眾閱讀的主要門類,尤其是文學類暢銷書能夠滿足讀者陶冶情操、休閑娛樂的生活需求。2014 年1 — 9月,文學類圖書市場穩健增長, 文學圖書市場動銷品種數為10.0279 萬種, 占總體市場的碼洋份額為11.74%。與2013 年同期相比,文學類圖書的品種規模和碼洋份額均有所上升,市場的同比增長率為10.22%,相比于去年同期3.83%的水平,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2.小小說作品的出版發行持續升溫
2013年,小小說作品的出版發行持續升溫。在各出版社的精心策劃下,出版發行了一大批小小說作品集。如2013年3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青春校園名家小小說”共10本;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原來我最棒》《許愿星空下》《海豚在微笑》《奔跑吧!少年》4本小小說作品合集。2013年5月至8月出版了多名知名作家的短篇小說集組合本或叢書。在網絡時代,人們傾向于閱讀短小精悍的作品,這些小小說作品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
3.網絡文學作品的出版發行勢不可擋
由于網絡文學作品具有傳播迅速,閱讀便捷,不受出版社對文學作品選材限制等優勢,很快成為新型的文學作品出版形式,且頗受讀者歡迎。同時,網絡文學作品的數字出版具有風險低、收益高、受眾廣等特點,從而成為當前最具生機和商機的新型出版形態。2014年數字出版實現營業收入3387.7億元,較2013年增加847.4億元,增長33.4%,其增長速度在新聞出版各產業類別中繼續名列前茅,總體經濟規模超過出版物發行,躍居行業第二。數字出版物中,文學類作品占有重要份額。從2014年的文學類暢銷書表現出圖書市場與互聯網互動的特點,從微博平臺中走出了廣受讀者歡迎的暢銷品種。網絡文學作品數字出版的巨大經濟收益和強勢發展前景,促使其保持了蓬勃發展的態勢。以國內熱銷的《盜墓筆記》和《鬼吹燈》兩部小說為例,它們的發行量連續創造了當當網、京東網、新華書店等各大網絡書城以及實體書城的銷售奇跡。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多家出版社對《盜墓筆記》《鬼吹燈》等熱銷書籍進行了二次包裝,大力營銷,取得了巨額的經濟利潤。
4.榮獲大獎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出版發行引起銷售熱潮
2012年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各大出版社順勢推出了各種版本的莫言小說,有些書店還專門設立莫言小說專柜。國內出版界掀起了“莫言熱”。
5.影視同期書大規模出版發行
好的影視作品和原著之間存在緊密的發行聯動關系。往往原著銷量好,電影票房就會很可觀。反之,票房號召力強的電影作品,也會推動新一輪原著作品的大量發行。國內出版界看好大眾對一些熱門影視作品的追捧,便大規模出版發行那些影視同期書,如《盜墓筆記》《妻妾成群》《白鹿原》《活著》等,也均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6.開始利用電子數據預測及出版發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數字化技術、移動終端等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隨著網絡文學的崛起,出版商開始根據文學作品的電子書在網絡上的銷售狀況,利用數據分析讀者購買偏好,預測文學作品的商業價值和讀者市場的大小,選擇市場潛力大的文學作品進行出版、再版。然后,繼續通過實體書店或者網絡書城發行。這樣,既可避免出版發行的風險,又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達到營銷的目的,獲取經濟利益。
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國內出版發行面臨的挑戰
1.缺乏經典之作
經典文學作品從構思、創作到出版發行的周期很長,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如賈平凹的《古爐》創作了4年,張煒的《你在高原》耗費了20多年的時間。近年來,文學作品的出版不再以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為客觀標準,而是過多地受市場因素影響,導致出版物在選題上出現了以讀者為本位、兼顧文學價值的評判標準。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網絡文學作品每天的內容量要達到1萬字以上,才能滿足網絡讀者的閱讀需求。文學作品的創作者也難以規避浮躁心態,其作品明顯帶有功利化、快餐化、娛樂化的傾向,從而使中國當代文學難出經典之作。
2.缺乏普世價值和藝術深度
文學作品應深刻表達人文精神,能夠讓人們在閱讀之后,感受到或發現人類應該有的責任、情感、為人的態度、生存的狀態等人性化的元素。這種普世價值要求文學作品的創作具有藝術深度。然而,近年來批量出版發行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主要迎合人們對金錢、權力、情色、功名的需求,“文以載道” 似乎漸漸遠離了文學創作的初衷。文學作品跟風現象嚴重,出版發行的同類作品比比皆是。出版界應以高標準引導文學作品朝著個性化、多樣化方向發展,朝著蘊含普世價值和藝術深度的方向發展。
3.數字化出版運作不夠成熟
數字化出版具有互動性強、風險低、便于營銷、利潤高等優勢,已是現代出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數字化出版是中小型出版社難以憑自身力量實現的,需要借助信息傳媒技術和網絡運營商的力量,形成數字化出版產業鏈。這不僅需要出版業的主動轉型,更需要跨行業企業間的協調合作,更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扶持。
三、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國內出版發行面臨的機遇
第一,“內容為本”的觀念正逐漸得到出版工作者的廣泛認同,借助社會對“深閱讀”的呼吁,出版社應與資深文學作品創作者聯手培育經典作品。維亞康姆公司總裁雷石東認為傳媒企業的基石必須而且絕對必須是內容,內容就是一切。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認為轉型時期的出版行業有“三不變”,即“內容為王”不變、公信力不變、規范性不變。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閱讀需求。大眾通俗讀物可以滿足人們“淺閱讀”的娛樂需求,而經典文學作品可以為“深閱讀”的讀者提供深厚的精神營養。
第二,借出版業轉型的契機,形成數字化出版產業鏈,健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出版發行機制。例如,2014年中央審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促使傳統出版與新型出版融合發展的步伐加快。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等要求。在文學作品的出版發行方面,京東商城、當當網、亞馬遜網的電子書銷售呈增長態勢,通過中國移動閱讀基地、蘋果商城、移動客戶端銷售電子出版物成為發展趨勢。
近年來,傳統出版企業不斷通過并購、合作、投資等形式實現新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正逐步形成數字化出版產業鏈。在媒體多元化時代,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電子書的出現為圖書的銷售提供了另一種途徑。在健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版權管理、出版發行等服務機制后,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多元化形式的出版發行能夠有效提高銷量,給企業帶來更加豐碩的利潤。
[1]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2012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公布[J]. 青年記者,2013(21).
[2]尚燁. 2013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 [EB/OL].http://www. chuban. cc.
[3]2014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 [EB/OL].http://www. ppsc. gov. cn/tjsj/t20150717_168602. htm/.
[4]何悅,常亦殊. 賈平凹漫談《古爐》創作[N]. 新華網,2011-06-07.
[5]張煒. 張煒談《你在高原》:游走22年為知青寫的一部書[N]. 騰訊文化,2013-11-20.
[6]劉云霞. “深閱讀”和“淺閱讀”的博弈[J]. 出版廣角,2015(2).
[7]李英珍. 數字時代下,經典閱讀的生存維度[J]. 出版廣角,2015(2).
[8]朱渭波. 新形勢下我國學術期刊面臨的挑戰和機遇[J]. 科技與出版,2014(12).
[9]漆秋香. 國內分級閱讀現狀及發展對策[J]. 出版廣角,2015(4).
[10]符仲明,李哲. 2014全國出版發行收入近兩萬億產業環境日益趨好[N]. 經濟日報,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