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編輯出版的整個環節,都滲透著出版人和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一個好的選題策劃編輯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學習,樹立甘于奉獻的思想,具備統籌出版全局的能力,并搭建編輯與作者、作者與讀者之間互動交流的橋梁,將自己的工作和作者創作的作品融合起來,和作者一起去體驗生命的創造價值。
【關鍵詞】編輯;價值觀;選題策劃
【作者單位】潘亞莉,江蘇大學雜志社。
編輯工作從選題策劃、約稿到審稿、編輯、校對、排版、印刷,一直延伸到讀者意見反饋等環節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不僅需要較強的文字功底,還需有許多文字處理以外的能力。《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中國當代史研究》專欄2015年第1期和第2期用大量的版面,推出“大饑荒”研究專題。在這一過程中,編輯在每一個環節都與作者一同付出了艱辛與努力,經歷了共同的生命體驗。總結其中的經驗,反思遇到的問題,對今后如何設立、完成專欄策劃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編輯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編輯,其價值觀既會受到編輯文本的影響,又會反作用于社會文本。因此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對于社科編輯而言極其重要。
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敏銳地觀察時事、洞察有價值的觀點是編輯的一種職業本能。2013年開始,一些媒體刊載了關于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成立后大饑荒的報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讓大饑荒這一災難事件變得真相難辨、撲朔迷離。作為《中國當代史研究》的欄目編輯,筆者一直在關注媒體的討論,細心研讀他們的觀點,并且查找了大量關于大饑荒的材料,了解這方面的歷史。基于對眾多觀點的正確認識,筆者抓住了這一選題,認為組織一次嚴肅的大饑荒研究專欄很有價值。也因此明白了,作為一名編輯,不僅要編輯文章,還要研究與文章相關的內容,跟蹤相關課題研究的進展,了解讀者的需求,了解相關行業期刊的發展動態,發揮自身學科的優勢,才能不斷提高選題策劃的水平。
只有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編輯才能明確自己職業的利他性特色,樹立甘于奉獻的思想,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統籌全局,有計劃地安排出版的每一個環節。也才能靜下心來、埋下頭來編好文章,尊重作者的研究成果。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職業成就感和社會的尊重。
二、編輯應該具備統籌全局的能力
編輯在整個出版活動中起著內外銜接、承上啟下的作用,處于樞紐和窗口的位置,對外需要與作者和讀者溝通,對內需要與編委、審稿人溝通。妥善處理好出版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需要編輯具備統籌全局的能力和做人做事的智慧。
1.選題策劃。選題策劃是對期刊內容進行富有表現力 、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總結性深度開發,是出版的起點。編輯在進行選題策劃時必須考慮選題是否具有價值和可行性。《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在特色欄目的約稿制度上,采用主持人制,由主持人或者由其他編輯推薦專家組建約稿隊伍。《中國當代史研究》是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的傳統特色欄目,從2004年設立至今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主持人由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李良玉教授擔任。李教授是國內一流的中國當代史研究專家。筆者與李老師對大饑荒選題進行了討論,我們一致認為國內外學術界都非常關心這個問題,并有多個領域的多位專家參與研究。在中國當代史的領域之中,中國學者必須注意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從史料出發,弄清事實,總結經驗,以服務于當代政治文明和現代化的建設。有了這樣共識,筆者初步擬定了選題名稱、提出了選題依據、目的及價值,在選題會議上得到了一致認可,選題策劃順利通過。
約稿前的充分策劃、內部論證和資料準備是確保稿件質量的基礎。約稿要有針對性和前瞻性,才能爭取到高質量的稿件。我和李老師多次商量,最后擬定了四位作者,他們全是大饑荒研究方面一流的專家。從設想到成文,前后歷經一年的時間,四篇厚重的學術論文得以出版。論文浸透了史學家們嚴謹的學術態度、扎實的學術功底以及還原歷史真相和啟智大眾的學術良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編輯策劃的成效。
2.審稿。審稿是編輯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審稿過程中,編輯不僅要做好初審和審稿人的選擇工作,還要與審稿專家進行溝通,提供信息服務,將審稿意見與作者溝通,并做好核查專家審稿意見以及復核修改稿等工作。編輯在這一階段的工作智慧和成效如何都決定了審稿工作的順利程度。在筆者十余年的編輯工作中,曾經為了尋找到一位合適的審稿人,打了十多個高校相關學院的電話,最終才找到了研究方向最契合的專家,并將這位專家發展成期刊長期的合作人;曾經為了一篇審稿意見糾結良久,最終決定二次送審,重新尋找審稿人,險些錯失一篇質量上乘的好文章;曾經為了審稿意見多次跟作者溝通,從誤解、反感,到最后成了朋友……所有這些經歷,都讓筆者深刻地體會到,編輯要設身處地地為作者考慮,想作者之所想、苦作者之所苦,爭取給他們最快、最權威的評價和回復。審定大饑荒專題的文章,筆者找到了權威的中國當代史研究專家,提出了嚴格的、高標準的審稿高求。最后,審稿專家僅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回復了非常詳細的意見。這些審稿意見讓后期的編輯校對工作有的放矢,輕松了很多。
3.編輯校對。編輯校對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刊物質量的高低。嚴肅認真的編校工作必然將編輯和作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大饑荒專題的編校工作中,每一個校次,筆者都把校樣轉成PDF格式發給各位作者。作者一遍一遍地進行審讀,一次一次地核對。算上社領導的審核和終校、主編的審核和終校、審讀員的終校,每篇文章總計校對了19次。作者、專家、編輯和主編的嚴謹態度,最終使專題高質量面世。
三、編輯應該成為互動交流中的橋梁
和互聯網上人人可以隨口評論不同,學術期刊長久以來一直是單向傳播。而在互聯網時代,讀者早已從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變成了參與者。高層次的編讀互動能整合資源、拓展空間、融入社會、服務大眾,并且能培育出新的品牌。如何在學術期刊中建立良性、有效的互動交流?如何讓學術期刊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期刊編輯在這些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橋梁作用。
期刊核心競爭力的著眼點在于讀者價值,及時有效的讀者意見反饋對學術研究的拓展和推進具有重要價值。“大饑荒”專題電子版在中國知網優先發布,截至2015年7月,專題的下載量已經達200多次。期刊正式出版后,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編輯部立即給國內當代史研究領域的數十位專家、一些大饑荒的親歷者贈閱雜志,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收到了大量的讀者意見。收集整理后,編輯部又一一反饋給主持人和作者。
利用期刊的平臺,《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將作者、審稿專家、編輯,甚至讀者團結起來,用科學研究的態度,嚴謹地對待歷史問題,及時收集并反饋讀者的讀后感,突破了學術期刊專業領域的界限,吸引更多讀者參與到欄目里。拓展了社會科學研究的空間,讓大饑荒的親歷者追憶那段苦難的歷史,也讓后來者了解苦難、感恩幸福,喚起更多人的記憶和理解。生命與意識的省思、饑荒與苦難的追索,苦難記憶的學術詮釋,在作者、編輯和讀者中展開了。
從大饑荒專題的選題策劃、審稿、編校以及讀者意見反饋等一系列過程中,筆者認識到,編輯從來就不只是“編書匠”,而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生產者。編輯需要不斷地學習,長于通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成為讀者和作者之間互動交流的橋梁。編輯若將自己的工作和作者的作品融合起來,和作者一起去體驗生命的創造價值,就能給讀者提供高質量的閱讀文本。
[1]黃月薪. 科技期刊編輯在約稿過程中的溝通方法與技巧[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204-207.
[2]牧仁. 論新時期社科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的社會功能與要求[J].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9(5):122-124.
[3] 余瑞萍. 編輯做好選題策劃[J]. 編輯學報,2011(12):40-f84bae1a6cda72dbff0a0c3452f1d0a542.
[4] 吳平,蘆珊珊. 編輯學原理[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5]吳永華. 論科技期刊編輯28615abef87fbecacae910cdbe6f73ad的溝通能力建設[J]. 編輯學報,2011(1):139-142.
[6]陸宜新. 學術期刊編輯在審稿過程中的作為[J]. 編輯學報,2013(4):352-353.
[7]劉茜. 學術期刊編輯過程的問題研究[J]. 傳播與出版,2013(7):53-54.
[8]徐婉青. 讓互動來得更猛烈些吧[EB/OL]. http://xmwb. news365. com. cn/ygb/201507/t20150704_2045038. html,2015-07-26.
[9] 沈建新. 基于讀者價值的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的識別[J]. 中國編輯,2015(3):51-54.
[10]蔣廣學. 編學原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