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高質量的教材可以使教師的教學事半功倍。本文通過對本科院校使用的陳洪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和高職高專院校使用的孫昕光主編的《大學語文》教材進行對比,在分析其趨同性與差異性的基礎上,探討提高大學語文教材質量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材;比較;思考
【作者單位】項璇,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高質量的教材可以使教師的教學事半功倍。本文通過對本科院校使用的陳洪主編的《大學語文》(第二版)(以下簡稱“陳版”)和高職高專院校使用的孫昕光版《大學語文》(第二版)(以下簡稱“孫版”)兩個版本的國家級規劃教材進行比較,以期為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與出版提供參考。
一、陳版和孫版兩種教材的共同特征
1.兩本教材編寫的針對性較強
兩個版本都特別重視教材授課對象。陳版的編寫說明中提到,“確定入選篇目的標準,充分考慮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不同專業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需求,著眼于當代性,因而其中既有傳統名篇,又有較多新的發掘”。 孫版的前言說道,“從高職高專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興趣出發,修訂教材,更換了部分難度較大或缺乏新意的篇目,增加了一些更貼近現實、文學性與人文性兼備、可讀性強的作品,而且選篇數量也大大增加”。兩部教材的編者數量都在4人以內,但編者的專業結構較為單一。
2.選文注意民族性、當代性與世界性的統一
兩個版本教材的選文都選擇了相當數量的經典古詩文,其中唐宋詩文較多。兩個版本選文中均有比例相當的現代文和一定數量的外國作品,其中外國作品選文均以英美作品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兩部教材均未考慮分地域編寫的問題,且沒有單獨的語言文字部分的教學內容。
3.單篇課文的設計信息量大
兩個版本的單篇課文設計內容豐富,除有前言介紹、文選、注釋、導讀和思考練習題外,還有與選文相關聯的知識拓展與延伸內容。
二、陳版和孫版兩種教材的特點
1.對大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指向不同
陳版課文內容是按文體分類,認為大學語文課程不能是簡單的寫作訓練、文學體裁和文學史知識,亦不能成為思想文化課程和純粹的文學賞析課程,“應是程度不同地包含了上述內容,但突出對‘好文章’的引導性、示范性解讀”。孫版課文內容包括按體裁分類的選文、寫作基礎知識與寫作指導、介紹漢語文學常識的附錄三大部分。由此,陳版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指向是在賞析基礎上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訓練指導的有機融合;孫版則從知識的基礎性、系統性與完整性上引導教師的教學要面面俱到,鞏固與提高學生基本的語文能力。
2.編排體系構成有差異
陳版教材的編排總體設計分為總序、分序及以文體分類的現代文、古代文、詩歌、西文漢譯四個板塊內容。每個板塊依題材的相似性分為若干小組,每組及平行閱讀文章形成圍繞同一題材下的不同角度的詮釋格局。教材以學生的健全人格、自由心靈與批判懷疑精神的培養為隱線,同時配有《大學語文》教師手冊、拓展讀本、導學光盤、輔教光盤、網絡教學平臺等豐富的教學紙質與電子資源。孫版從宏觀上主要由文體常識、按文學體裁劃分的文選、寫作基礎知識與寫作指導及文學漢語常識附錄四部分內容構成。文選部分主要以時間為脈絡選取該時期的經典篇章,寫作部分主要分寫作基礎知識和寫作指導兩部分。其中,寫作基礎知識按文章寫作的構成要素縱排;寫作指導以可操作性為原則,以寫作的基本問題、常見寫作技法例析及自我訓練方法三個小部分來構建。可見,陳版教材的編排體系嚴密且邏輯性強,便于師生展開討論與對話,相對孫版思想性也更強,符合本科生語文學習的特點。孫版的編排雖沒有陳版那樣嚴謹,但總體結構的系統性與完整性體現了語文的基本功能,便于語文基礎相對薄弱的高職高專學生進行系統學習及其語文能力的提高,但是缺乏配套的教學資源開發,這多少會給教與學帶來不便。
3.對教材的版面設計重視程度不一
相對孫版教材,陳版教材更加注重版面的設計。陳版的選文圖文并茂,還有著名的畫家、學者范曾教授為其文創作的特色鮮明、彰顯文章內涵的人物肖像畫,而孫版卻沒有圖片結合文字的設計。陳版在單篇選文中“聚焦”與突出文章要點的“顏色筆”的運用也頗具特色,這是孫版所不具備的。
三、 對大學語文教材編寫與出版的思考
1.語言文字教學內容有待充實
陳版與孫版這兩種教材對語言文字的教學內容沒有給予足夠重視,這也是大多數教材面臨的普遍問題。語文承載著語言文字運用的使命,尤其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期,在趨利社會價值觀的誤導下,學生對于語文學習不重視,其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日漸下降。由此,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不可忽視文字的教學內容,需適當增加漢語的詞匯規范、語法規范、修辭表達等內容。
2.分類編寫中的分地域編寫有待重視
分析兩種教材可以看出,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高專院校都很注重教材的針對性,都注意到教材的分層次編寫。據調查,教材的分類別及分專業編寫在我國已陸續出現,但是有關教材的分地域編寫卻很少見。各地方的文化都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忽視地域文化,脫離地方實際編寫的大學語文教材不能將地域文化發揚光大,是一個很大的遺憾。研究人員張立勇認為“努力挖掘地方特色”可以有效地避免教材內容重復、質量低劣、觀念陳舊等問題。因此,大學語文教材在編選時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與地方文化有關的經典文章。比如,地處川北的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編制大學語文教材時可以適當選取有關本地的詩文,如《劍閣銘》《利州南渡》《放船》等,這樣既弘揚了地方文化,又體現了選文的多元性,增進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觀察兩個版本的編者,基本都是一個主編、兩個副主編,同時參與編寫人員的專業結構相對單一。通觀全國各版本的大學語文教材,其編寫人員結構與這兩個版本的教材基本相似。有的大學語文教材參與編寫的人數眾多,但都是同一專業不同學校的相關授課教師而已。筆者認為,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要打破以漢語言文學專業人員為主的編寫局面,應該增加文學領域、語言學領域、寫作學領域、教育學領域等方面的專業人員的參與,這樣教材的編寫內容會更加豐富。另外,還可以邀請高中教學經驗豐富的語文教師參與編寫,這樣可以避免教材選文的重復性,更有利于大學語文與中學語文的銜接。
3.教材版面設計應既美觀又創新
由前文的論述可見,陳版的版面設計富有特色和創新性,而孫版略寫滯后。心理學中著名的“首因效應”表明,人和人在第一次見面時留下的印象,將長時間占據人們的腦海,好印象將激發交往欲望。教材給學生的第一印象也與此相同。如果大學語文教材的版面設計既美觀又有新意,則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自發閱讀的興趣,培養其自學能力。教材版面的設計方法可以參考陳版的做法,邀請著名的畫家對教材文章進行配圖繪畫,在版面及內頁的設計上注重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內涵,使整體布局清晰明了、特色鮮明,甚至可以從閱讀者的角度突出有關文章的重點內容以及問題思考的方面,并可以通過顏色的合理搭配與運用,緩解閱讀者的視覺疲勞。
4.加強教材配套輔助教學資源的開發
對比陳版和孫版兩個版本的教材,本科教材配套輔助教學資源的開發走在高職高專教材的前列。陳版《大學語文》教材率先在國內推出了“紙介圖書+導學/輔教光盤+學習卡+學科網站”的新形態教材建設模式,這種立體化、網絡化的教材體系,將教學空間構建成具有較強互動性、可視性的教學情境,給學生以身臨其境、耳目一新之感,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高職高專教材包括一些本科大學語文教材,由于配套輔助教學資源的欠缺,對具體教學的指導明顯不夠,不能與時俱進。該類教材沒有配套的電子光盤、學習網站和教學平臺,對于教師如何進行教學、考核內容怎么設計、教學的重難點、教學實施的有關方法等缺乏指導,從而導致教師不能深刻領會教材的編寫理念和有關思想,授課質量得不到保障。因此,各類大學語文教材尤其是高職高專教材應重視教材配套輔助教學資源的開發和質量,這也是教材改革的一大趨勢。
[1]吳政家. 心有獨鐘:陳洪《大學語文》——《大學語文》教材遴選之我見[J]. 學理論,2014(23):194-196.
[2]陳洪. 大學語文(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孫昕光. 大學語文(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李君. 大學語文教材研究(1978-2008)[D]. 南開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