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動力。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從古代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到現代電子圖書的海量發行,都能夠體現閱讀的重要性。本文從支架理論的角度剖析電子圖書的發展方向,闡釋如何使電子圖書更有利于閱讀者提高閱讀能力,增強閱讀效果。
【關鍵詞】閱讀;支架理論;閱讀過程;電子圖書
【作者單位】顧錫濤,邢臺學院外語系;趙清麗,邢臺學院外語系。
【基金項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英語教改項目《計算機網絡輔助支架式閱讀教學探索》(課題編號:HB12Y020)的成果之一;201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英語教改項目《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育專業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HB12Y021)的研究成果之一;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統計,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每年為4.77本。而世界上閱讀量最大的猶太人2012年就已達到人均64本。如果扣除教科書,中國人年人均閱讀量不足一本。人們普遍認為,閱讀率與國家文明素質和競爭力有關,也是社會文化發展的指標之一。顯然,閱讀已經大大制約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在學校,情況也不容樂觀,沒有讀過中國四大名著的學生比比皆是,更不要說世界名著了。在考試指揮棒的導向之下,學生對閱讀沒有足夠的認識,閱讀能力的培養方法也不夠得當。本文試從支架理論指導下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角度,分析電子出版物應如何設計提高讀者的閱讀效果, 從而剖析電子出版物的發展方向。
一、支架理論指導下的閱讀過程
支架理論起源于對幼兒語言習得的研究,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 )在研究母親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影響過程中提出,然后在語言教學和醫學等很多領域得到推廣,并得到較好的教學和實踐效果。支架(scaffolding)一詞是指架設在建筑物外部,用以幫助前期施工的一種設施,也被稱作“腳手架”。在這一理論中,學習者被看作一座待建的建筑物,獲取知識的過程則被看作是在不斷地并積極地建構自身知識體系或能力的過程;教師的教學實施被認為是搭建腳手架,對學習者解決問題和意義建構起輔助作用,支持學習者不斷建構自己,不斷建造出新的高度。通過支架的幫助和支撐,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水平不斷地從一個層次提升到另一個更高的層次,也不斷從實際水平提升到潛在水平。
一般認為,支架教學主要分為五個步驟:支架搭建、情景設置、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效果評價。
1.支架搭建
這里我們暫且把閱讀分為長篇和短篇兩種。如果是針對長篇的閱讀,支架的搭建要有長期性,應該在分析閱讀者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布置長期任務(以圖表方式最為便捷),使之貫穿始終,成為讀者可以攀爬的一根繩索。還可以提供名家閱讀感想或相關影視資料等以提高閱讀者的興趣,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是針對短篇閱讀,要指導閱讀者了解文章段落分配與信息分配之間的關系,了解主旨與細節的分布。要引導閱讀者抓住關鍵詞,特別是能夠奠定文章感情基調的關鍵詞。
2.情境設置
如果說搭建支架是外圍工作,是針對整體,那么情景設置就是針對細節,這個過程要引導學習者進入具體的學習內容或要閱讀的材料中去。指導者可以設置問題,也可設置懸念,激發閱讀興趣;盡可能地利用“聲”“光”“電”等多模態的立體手段給學習者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可以讓學習者把閱讀的過程表演出來,使學習者印象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徹。
3.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過程主要是指學習者自主學習和拓展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對閱讀內容的濃厚興趣,在指導者的引導和幫助下確立目標和策略,查閱資料,豐富和完善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同樣,指導者要切記自己是“支架”,要若即若離,逐漸放手。
4.合作學習
在沒有網絡的時代,合作學習主要發生在面對面的課堂場所。但是在現代社會,網絡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我們可以基于網絡建立一個更寬廣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平臺。而且,這樣的平臺已逐步為人們所接受。在這樣的平臺上可以實現師生交流、學生互相交流,或者多項交流。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閱讀的興趣,加深理解深度,還可以給閱讀者成就感。超越閱讀內容,跨越“最近發展區”,挖掘潛在能力。
5.效果評價
合理及時的評價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驟。沒有及時的反饋,就無法體現進步,也會使學習主體缺少斗志和進取心。閱讀也需要及時的評價、反饋。這個評價可以是指導者對閱讀者做出的評價,也可以是閱讀者之間的互評。它可以包括對閱讀材料理解程度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的評價、創新能力的評價、合作能力的評價等等。在支架理論中,這也被稱作“建議支架”,是學習者不斷向上攀升的一個必經階段。
綜上所述,支架理論在指導學生閱讀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現代電子圖書的設計如果能夠結合支架理論進行設計,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二、現代電子圖書的發展方向思索
全國第十一次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統計顯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傳統紙質媒介時長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新興媒介中,上網時長和手機閱讀的接觸時長呈增長趨勢,電子閱讀器接觸時長略有下降。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上網時長為50.78分鐘,比2012年的46.77分鐘增加了4.01分鐘;人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長為21.70分鐘,比2012年的16.52分鐘增加了5.18分鐘;人均每天電子閱讀器閱讀時長為2.26分鐘,比2012年的2.94分鐘減少了0.68分鐘。可見,電子圖書這個“新”的領域也在發生著變化。電子圖書怎樣發展才能更有利于國民閱讀數量和質量的提高呢?筆者認為,電子圖書應該合理地運用支架理論進行設計,幫助讀者進行更有效的閱讀。
1.電子圖書應提供輔助學習功能,避免碎片化閱讀體驗設計
電子圖書的設計應當考慮發揮“支架”的作用,為讀者提供學習的輔助功能,如提供作者介紹、作品背景、名家點評、文章框架分析等閱讀指導。當然其輔助閱讀資源的提供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的,可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電子圖書應盡量避免碎片化閱讀體驗設計,碎片化閱讀是獵奇的結果,它不利于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2.電子圖書應具有交互式設計
隨著現代科技手段的發展,交互式電子圖書已受到讀者的喜愛。交互式電子圖書提供了圖片、音頻、視頻、動漫等多媒體資源的交互功能。這類交互式電子圖書為讀者創建了情境設計,有助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強閱讀體驗,幫助讀者全面的理解文本內容。
3.電子圖書應具有開放性優勢
電子圖書不僅僅是容易攜帶,它更大的優勢是它可以基于網絡建立大量資源鏈接,從而方便讀者探索學習。電子圖書的鏈接采用開放式設計,便于學習者探究學習,加大閱讀的外延,提升閱讀的效果。
4.電子圖書應當提供交流平臺
目前基于網絡的交流平臺非常豐富,這為電子圖書增設了學習交流平臺,便于合作學習。讀者可以邊閱讀邊交流,發揮集體智慧,加深理解,闡發個人觀點,以便匡謬正俗。目前這樣的平臺已經出現,但現有平臺有的開放性不夠,有的疏于管理,閱讀交流平臺的建設和維護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5.電子書應當具有反饋、測評功能
根據前文對效果評價的分析,筆者認為電子圖書如果具有測評、反饋功能,更能促進讀者閱讀的積極性。電子圖書的設計應考慮提供更為豐富的反饋、測評手段。
科技的發展有賴于知識的增長,知識的增長有賴于閱讀數量和能力的提高;反過來,閱讀效果的優化也有賴于科技的發展與外部條件的改善。電子閱讀是時代的需要,也是閱讀的需要,在支架理論指導下,電子圖書的發展必定會促進閱讀的發展。
[1]王振鐸. 閱讀、出版與教育——數字閱讀 、文本閱讀與編輯出版教育之變革 [J]. 河南大學學報,2008(11).
[2]趙東曉. 網絡出版及其影響[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周蔚華. 后現代閱讀方式的興起與出版轉型[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2). 基金項目“中小學英語課堂多模態話語有效性建構研究”( 項目編號:15YJC740140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