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這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農業關乎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大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實現“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要求。
《規劃》目標到202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到203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
《規劃》針對各地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綜合考慮各地農業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將全國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的原則,確定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向和重點。
優化發展區包括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和華南區,是我國大宗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產條件好、潛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資源循環利用程度不高等問題。要堅持生產優先、兼顧生態、種養結合,在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的前提下,保護好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穩定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友好。
適度發展區包括西北及長城沿線區、西南區,農業生產特色鮮明,但生態脆弱,水土配置錯位,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嚴重,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要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立足資源環境稟賦,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適度挖掘潛力、集約節約、有序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
保護發展區包括青藏區和海洋漁業區,在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青藏區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高原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生態十分脆弱。海洋漁業區發展較快,也存在著漁業資源衰退、污染突出的問題。要堅持保護優先、限制開發,適度發展生態產業和特色產業,讓草原、海洋等資源得到休養生息,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規劃》提出了未來一個時期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五項重點任務:
一是優化發展布局,穩定提升農業產能。到2020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以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糧食主產縣基本實現區域內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到2030年全國基本實現農業廢棄物趨零排放。
二是保護耕地資源,促進農田永續利用。確保耕地保有量在18億畝以上,基本農田不低于15.6億畝,到2020年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8億畝高標準農田。防治耕地重金屬污染,建立農產品產地土壤分級管理利用制度。依據國務院批準的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總體方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
三是節約高效用水,保障農業用水安全。實施水資源紅線管理、推廣節水灌溉、發展雨養農業,到2020年全國農業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88億畝。
四是治理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防治農田污染、綜合治理養殖污染、改善農村環境,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施用量零增長,以及到2030年養殖廢棄物實現基本綜合利用,農業主產區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實現基本回收利用、農作物秸稈得到全面利用。
五是修復農業生態,提升生態功能。增強林業生態功能、保護草原生態、恢復水生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以上,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
《規劃》強調,要圍繞重點建設任務,以最急需、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和領域為重點,統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財政資金,調整盤活財政支農存量資金,安排增量資金,積極引導帶動地方和社會投入,組織實施包括水土資源保護工程、農業農村環境治理工程、農業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驗示范工程等在內的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