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是指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的一種新的長期態勢。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基本前提。
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
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一項總要求。新常態帶來經濟運行新特征、新規律、新要求,只有主動適應,科學把握,積極作為,才能搶占先機,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一)適應經濟新常態要保持“新心態”。
新常態下,一方面,經濟要保持穩定發展,結構要不斷優化升級,發展方式要從要素驅動、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一方面,新常態尚未完全建立,舊模式已難以為繼,必然會面臨諸多矛盾、困難和挑戰,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陣痛、發展理念和發展思維的調整、傳統發展慣性深刻影響。因此,必須要用新心態、新思維、新理念適應新發展。心態決定狀態、狀態決定成敗。首先,要有正確的“認知心態”。不再一味地追求發展速度,不能偏頗的理解和簡單的歸結為低速發展甚至不發展,更不能作為“為官不為”的借口,而是要保持合理的發展速度,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其次,要有從容應對的“平常心態”,要努力克服經濟發展短期的陣痛,不計一時之得失,以“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戰略眼光,著眼長遠,保持定力,從容應對。第三,要有正確的“政績心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必然要主動摒棄落后產能、培育新的產能替代,可能對經濟指標有影響,甚至影響顯績,所以,要有忍受寂寞的耐心,甘為人梯的苦心,老驥伏櫪的雄心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包容心,把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作為新的“政績觀”。
(二)適應經濟新常態要更加“主動作為”。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態勢已經改變,未來10年,將主要從出口、投資拉動轉向內需消費和創新驅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內需消費的潛力巨大,深化改革釋放紅利的空間巨大,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新四化”等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定要按照新常態下的新要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產業發展、改革攻堅、開放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扶貧等方面,更加主動有為,化被動為主動,變弱勢為優勢,挖掘消費潛力、釋放改革紅利、增強創新驅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三)準確判斷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重點,盡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誰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的“領頭雁”,誰就將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重點。回顧我國改革開發的歷程發現,行業“領頭雁”十年一輪替。上個世紀80年代為滿足溫飽,是紡織、食品等輕工工業率先發展,90年代后,人們追求“用”的滿足,耐用消費品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行業成為“領頭雁”。進入21世紀后,“住”“行”需求增加,房地產、汽車及相關產業“爆發式”增長,并帶動鋼鐵、煤炭、電力等產業高速增長。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現代服務業成為行業“領頭雁”的潛力巨大。國外經驗表明,當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后,消費結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部分居民的消費重心向教育、文化、健康等領域轉移,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當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6000美元,“吃穿住行”基本滿足,新“五大需求”——“學樂安康美”(即:學習需求、快樂需求、安全需求、健康需求、美麗需求)的需求越來越多,而這些需求都要通過現代服務業來滿足。
可以預見,以下四大類現代服務產業將得到大發展:一是生產性服務業。包括金融業、物流、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性服務業。在發達國家,這一行業發展最快,其比重達到50%以上,而我國僅為15%;二是文化產業。包括文化創意、影視娛樂、教育培訓、數字動漫等。美國、日本的占比分別為17%和12%,而我國為3%;三是健康產業。包括養老健身、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等等。這一產業被稱為繼IT產業之后全球“財富第五波”,發達國家占比超過15%,而我國為4%-5%;四是旅游休閑業。包括吃住行游購娛主要環節和與旅游相關的各個行業。2015年世界發達國家進入“休閑時代”,世貿組織預測,2020年底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旅游大國。國家已將旅游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并出臺了《旅游法》。各類跨行業、跨領域的新產業、新業態也不斷涌現。
主動適應新常態,把握新機遇,推進民族地區新發展
作為民族地區來說,面對經濟新常態,更要在觀念上適應,認識上到位,方法上對路,工作上得力,才能把握住新常態帶來的“新機遇”,實現追趕跨越。
雷波距宜賓190公里,具有七大戰略功能。一是能提供兩位于三峽電站的清潔能源;二是能夠保證三峽大壩的安全;三是加快開發國家急需的戰略資源;四是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五是提供800公里的黃金航道;六是連接云南的橋頭堡,實現上海、云南“兩頭”開發;七是促進川滇黔地區,特別是烏蒙山區的加快開發。雷波縣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一方面是基礎差、底子薄,起步晚,總量低,欠開發、欠發達;另一方面是境內資源富集、機遇疊加、潛力巨大,有明顯的后發優勢。
(一)持續不斷的投資拉動,促進縣域經濟在新常態下發展壯大。
在經濟新常態下,縣委政府變開發程度相對較低的“劣勢”為發展背負的轉型升級壓力相對較小的“優勢”,高位切入、輕裝上陣,直接走一條高效、低成本、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繼續實施“工業強縣、農業立縣、城建亮縣、旅游興縣、民生和縣”戰略,打好資源經濟、生態經濟、流域經濟、通道經濟和節點經濟“五張牌”,著力打造百億級水電、百億級磷化工、百億級旅游業、五十億級特色農業、二十億級礦冶“五大產業集群”,建成“五大基地”,即把雷波建設成中國水電產業基地、中國新興磷化工基地、中國優質臍橙基地、四川重要農副土特產生產加工基地和川滇結合部旅游集散地,實現“三大目標”,即攀西地區通江達海的橋頭堡、涼山東部交通樞紐和涼山東部經濟發展高地。
(二)抓新型工業,把工業強縣作為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支撐。
依托儲量達22億噸的磷礦和富集的水能風電等“六大資源”,重點瞄準新型磷化工,大力發展電子級、食品級、藥品級磷化工產品,占領產業高端,力爭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百億級水電、百億級磷化工、二十億級礦冶,把雷波建成中國水電產業基導、中國新型磷化工基地、中國清潔能源基地。目前,裝機1386萬千瓦、全國建成的第二大水電站-溪洛渡電站全部投產,規劃的“一基地,兩集群”中小水電站在建和建成的有17座,裝機40萬千瓦,裝機容量50萬千瓦的風電明年啟動建設。按“一園多組團”布局的山地型磷化工產業園區已入駐湖北洋豐、山東施可豐、新都化工等6家磷化工企業。三年來,園區累計實現產值150億元,上繳利稅10個億,3000余農村勞動力就地就業。
(三)抓特色農業,把農業立縣作為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基本保障。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大任務之一。堅持以抓工業的理念狠抓特色農業,實行差異化發展,錯位競爭,做到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重點依托臍橙、茶葉、莼菜、核桃、竹筍、青花椒、白魔芋、芭蕉芋豬、小涼山土雞等“九大農特產品”,抓好現代農業生產園區建設和產品深加工。以土地流轉為核心,構建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全縣已流轉土地8萬多畝,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為主的經營主體1200多個,種植臍橙5萬畝、茶葉20多萬畝、青花椒20萬多畝、核桃35萬畝,天然放養牛羊50多萬頭。在第十五屆西博會上,雷波作為攀西地區唯一一個“政府館”進駐中國有機館參展,在短短5天時間內,接待參觀游客4萬多人次,簽訂意向協議132份,金額達到8300多萬元。雷波臍橙品牌價值達36億元,雷波青茶、馬湖莼菜、野生羅漢竹筍等5個農特產品成功創建“有機農產品”,雷波成功創建成為“四川省有機農產品示范縣”。力爭通過兩到三年的努力,打造五十億級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建成中國優質臍橙基地和四川省重要農副土特產生產加工基地。
(四)抓現代服務業,把旅游興縣作為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抓手。
雷波擁有干凈的水、清潔的空氣、放心的食品、良好的生態、淳樸的民風、適宜的氣候、日益便捷的交通,具備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天時地利人和。依托省級風景名勝區馬湖、有南方“呼倫貝爾”之稱的27畝阿合哈洛大草原、148萬畝原始森林、集奇雄險峻為一體的金沙江大峽谷,以及彝族民歌文化和三國孟獲文化、溪洛渡電站“數字化”大壩、高峽平湖等眾多景觀景點,推出了“觀賞大壩雄姿、暢游金江峽谷、飽覽湖光山色、領略草原風光、觀光原始森林、體驗風情文化”的全域旅游發展總體思路,奮力打造百億級旅游產業集群,建成川滇結合部旅游集散地。
(五)抓城建強引擎,把城建亮縣作為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強大動力。
最大的內需在城鎮化。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是新常態下的重要任務。經濟新常態,為雷波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做大做強城市聚焦效應和“溢出效應”帶來了新的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在金沙江下游沿江經濟帶規劃中,將雷波確定為金沙江下游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把縣城打造成依山傍水,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川滇風格、宜居宜游、宜業宜商的“錦繡江城”,將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強大驅動力。
(六)抓民生改善,把民生和縣作為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出發點落腳點。
民生為大,民生為本。雷波堅持財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積極解決飲水難、用電難、通訊難、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就業難、增收難等“八難”問題,突出解決“增收難”這一核心問題。力爭通過3年時間,完成全縣281個村的彝家新寨建設,讓農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同時實施精準扶貧,廣泛推廣短平快種養殖項目,開展電工、焊工、理發等勞務輸出培訓,力爭實現一家一戶有一人脫離農業生產就業。總之,始終堅持發展為發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